APP下载

《闽北古村落设计与大学生生态伦理》校本课程建设思路

2020-07-24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闽北古村落生态

田 丹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闽北古村落设计”即闽北古村落与建筑的选址定向、建筑造型结构的营建依据,材料使用;村落的“水口”和“龙脉”,及其对自然的顺应、改造;古民居空间布局和功能开展、道路、水系建设、安防措施;建筑雕刻、彩绘以及楹联匾额的设计。“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人、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校本课程”即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地方性、特色性课程。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面对今天信息爆炸的社会和思维敏锐、思想独立的大学生群体,传统、单一的的教育模式已远远不够。在高校打造一批立足专业知识,以思政教育为目的的优质校本课程更是丰富思政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闽北古村落设计中深刻渗透着儒释道三教生态和谐理念而具有突出的思政教育价值,但在以往教学中的挖掘和利用明显不足。立足闽北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发展需要,结合闽北古村落设计中体现的生态伦理内涵,进行《闽北古村落设计与大学生生态伦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人才培养和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推动。

本门课作为教学—育人融合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必须实现由知识的表层含义向深层文化含义,再到德育价值的贯通思维。体现在具体课程内容建设中,即由分析古村落设计表象中体现的中国主流文化的生态和谐理念,到指明其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教育作用。

一、建筑装饰设计与大学生身心修养教育

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身心和谐理念在闽北古村落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彩绘以及楹联匾额中广泛体现。这些镌刻于建筑之上的图文装饰,凝思如雨、浸润心田,激发着世代子孙的进取之心。闽北先人世世代代尊崇着这样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

在课程设计中,将闽北古村落的建筑装饰设计案例结合儒释道身心和谐理念进行深度解读,并结合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修养不足之处进行启发、引导,实现从艺术审美向伦理道德教育的过渡。教学内容与思路见图1。

图1 闽北古村落建筑装饰设计与大学生身心修养教育教学思路Fig.1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Northern Fujian and teaching idea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此部分选择的设计案例包括:(1)植物类装饰图案:闽北人偏爱莲与竹。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道:“末莲生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道出莲所隐喻的优秀品质。五夫里朱熹的半亩方塘莲花朵朵,莲花内蕴的精神气节是朱子推崇的,对莲花品格的追求和对朱子的敬仰,使莲花的图案大量出现在闽北古民居的柱础、台基、门楼装饰之中。而闽北人对竹的喜爱更是深入骨髓,竹的韧性正直、心虚有节被闽北人民所喜爱和推崇。竹叶装饰的月亮石门、竹节墙砖、户对、窗棂处处可见。(2)人物类装饰图案:木雕格子画《征战沙场》《衣锦还乡》;和平古镇廖氏大夫第木雕门棂《苏武牧羊》、李氏大夫第三国故事系列砖雕,褒扬忠君报国精神;下梅《二十四孝》三雕图案等。(3)装饰文字有:堂号如“孝廉祠”“广孝堂”;刻字如“入孝”“出悌”“礼义廉耻”“忠孝信弟”“追养”“继孝”等。匾额如“贤孝可风”“奉先思孝”等。楹联如:城村赵氏家祠“粗茶淡饭存真味,静心明志乐平安”“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怎比读书香”,表达了主人乐享天然、至善至真的品位与追求。峡阳范氏“品节详明德惟坚定,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体现对高尚的品格修养的推崇;下梅邹氏家祠正厅侧面立柱“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博览书经可成就圆融,践行典范能自律方正”表达了慎独持敬的品格;城村赵氏家祠对联“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道出修身养心之最高境界。[1]

二、古村落规划设计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

闽北古村落建筑布局构造、器物陈设严格遵循伦理纲常,充分体现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睦邻友好、家和万事兴的观念,其中蕴涵着古人和谐圆融的人际交往智慧。此部分教学思路见图2。

图2 闽北古村落规划设计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教学思路Fig.2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Northern Fujian and teaching idea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此部分设计案例可选择:阻隔火源的马头墙,保障排水顺畅的天井,都是避免邻里牵连受害的安全保障设施,体现了睦邻友好、和谐共处的共同心愿;武夷山下梅参军第左侧长廊通道“达礼巷”,是邹氏后裔捐资百两白银所修,为答谢建宅之时邻居方氏让墙之举,同时教育邹氏子孙。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知礼、仁善,是古人最核心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2]大学生要明白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个人的付出与情感的点滴积累,而非一顿饭、一场电影和小恩小惠所能一蹴而就的。忠恕之心是成就关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长日久自然相互信任、友爱和睦。

三、古村落宗祠设计与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

福建作为家族制度极为强盛的省份,宗祠文化盛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精神的场所。是对大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资源。此部分教学思路见图3。

图3 古村落宗祠设计与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教学思路Fig.3 The design of ancestral hall in ancient villages and the teaching ideas of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of college students

宗祠的装饰、陈设都围绕感召后人思源报本的主题。在闽北,宗祠正厅多高悬“敬宗尊祖”“溯本追源”等牌匾,下方置五代宗亲名单,两侧祖宗画像。武夷山下梅邹氏家祠仪门上端庄秀雅的篆书“木本”“水源”。家祠内立柱镌刻金漆对联“参天之木唯有其根衍先祖,怀山之水必得斯源泽后裔。”家祠门前乾坤二井,分别取乾卦和坤卦之意,凡家族祭祖日必饮乾井之水,以增强后人思源意识。宗族会将对宗族、村落建设捐款捐物的族人姓名及捐助明细镌刻于石碑,以表彰义举、感召后人思源报本。比如城村林氏家祠就有“储碑”“祀碑”“祀田碑记”,赵氏家祠有“晖公下派田碑”等。[3]下梅村最具影响力的邹氏家祠祠规碑文更是体现了家族如何维系血缘、教化人伦。

四、闽北古村落设计与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教育

闽北古村落的选址规划、建筑选材、布局、色彩处处体现儒家寄情山水的志趣和礼乐相成的理想;以及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此部分结合佛教的“众生平等”、道教的“顺应自然”、儒家的“一视同仁”思想,尤其朱子理学的“天人一理”的生态和谐理念,阐释古村落设计中对自然的顺应与利用。古人以人为本、珍爱自然、禁欲节俭、物尽其用的生态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生态保护观的建立与践行具有宝贵的教育意义。

武夷山的五夫镇和城村都是巧借自然之势,有效利用和改造的典范。背山面水使村落资源丰富,运输便利;同时又保证了对冬季寒风的阻隔,和夏季充足的水量,使整个村落处于四季宜人的小气候中。古民居天井、漏窗的人工借景,青砖灰瓦、朴实天然的建筑取材和色彩搭配,花鸟瑞兽的彩绘雕刻……漫步在古村之中,时时处处感受到的是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喜爱和依恋。甚至在楹联文字中也有古人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表达。下梅村镇国庙内就有对联:“育生机地利春耕夏耨,施福德时招雨顺风调。”邹氏家祠内对联:“笑冬烘之贸贸春梦全无回,慨夏畦之劳劳秋毫皆有补。”此部分教学思路见图4。

图4 闽北古村落设计与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教学思路Fig.4 The desig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Northern Fujian and the teaching ideas of college students'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五、结语

利用地缘优势挖掘古村落设计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铸魂育人功能,打破专业壁垒,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语言的渗透,教育目标的深化。这是实现“学科教育”与“思政育人”同步结合、双向促进的过程。网络和信息时代,大学生拥有更多的信息输入渠道,学生宽阔的眼界和自主评价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文化在现代高校教学中的运用,更是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建设上不断创新。除了课堂教学,还要积极通过校园文化、精神教育等路径,实现资源转化,以探索和真正发挥民间艺术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4]但无论怎样改革创新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育人融合课,都必须始终以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引领为中心目的,不得偏离,这不仅仅是教学理念问题,而应是我国每位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操守。

猜你喜欢

闽北古村落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