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北下梅古民居建筑砖雕美学研究

2020-07-24陈静文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闽北砖雕古民居

陈静文

(武夷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一、建筑砖雕的起源与发展

说起砖雕,不由想到“秦砖汉瓦”。莫非砖自秦开始出现的吗?其实不然,在中国砖始于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因秦时圹砖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收藏价值,后人把圹砖称为“秦砖”。秦统一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筑陵墓,造长城。秦汉时期砖瓦业盛况空前,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门类,“秦砖汉瓦”由此得名。从此,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添砖加瓦”筑造了一座座宫殿、庙宇和民居建筑。

砖雕,指使用艺术手法在青砖上雕刻的工艺品,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演变发展而成。战国时期生产,秦朝时期发展,两汉时期达到空前鼎盛,其雕刻题材丰富鲜活,多见于山水、人物、花卉及文字等图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传统砖雕广泛运用于宫殿、寺庙、园林和民居的建筑构件与墙面中,由高超的技艺、浑厚的内涵以及精美的艺术手法制作而成,因其工艺特性易与建筑混为一体,从而使人的视觉达到和谐统一的美感。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民间文化包含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域人文、艺术技艺、创意智慧、哲学思想等,其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当属建筑美学。

从建筑美学角度出发,建筑砖雕形式美观,风格浑厚,流派纷呈,显示出风格各异的地域特色。在传统古民居建筑砖雕中,主要呈现的技法有减地平雕、深浮雕、高浮雕、透雕、单层雕、多层雕、阴刻等手法,其艺术工艺精美,形式方法丰富,展示出古代闽北地区匠人的精雕细琢。[2]砖雕以美的艺术形式给人视觉享受,同时以浑厚的文化内涵触动人心。它不只包容艺术美学,更兼具实用美学,保持建筑构件坚固,经受日晒雨淋。从古至今,中国传统建筑极具代表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其内在文化是经过建筑独具匠心的结构形式及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美学体现出来的。[3]在中国传统民间建筑中,绚丽多彩的建筑装饰是重要亮点,而砖雕又是建筑装饰成员之一,这种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通过不同内容的组合、呼应形成形态完美而鲜活的艺术形象。[4]

二、闽北古民居砖雕荟萃人文美

谈到闽北古民居,不得不提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下梅,位于闽北地区武夷山市东部,武夷山是著名世界双世遗产地(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市下梅村交通发达,有梅溪可通舟辑,有车道可达县城。古时是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如图1),商贾云聚之地。武夷岩茶、红茶便从此起运,北达山西、内蒙、外蒙、俄罗斯,南至福州、广州、澳门、印度、英伦三岛。这个碧水丹山的人间宝地,孕育出香醇的岩茶文化,悠久的闽越文化,深厚的朱子理学文化,传统的佛道文化,浪漫的柳词文化。[5]武夷文化天空中最美的一颗星,当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据发现,下梅古民居中现存砖雕五百余件,是晋商文化缔造的艺术精品。中国古时山西省籍商人被称为晋商,晋商文化是山西商人在长期商业活动中所沉淀的经商理念、处事方法、规章制度等的总和。晋商的处事思想,以“和”为先,“利”为后。所谓“和气生财”,“和”指的是和睦乡邻,泽被乡里。闽北古民居中的精美砖雕,或明示,或暗喻,寄景怡情,深刻展示了晋商文化中经营严谨的处事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生活品质。

图1 万里茶路起点Fig.1 Starting point of Wanli Tea Road

下梅村里坐落70余幢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教育、娱乐场所为辅。建筑以砖石为材料,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建筑民居空间,宅内大多为二厅三进或三厅四进,布局错落有致,巷道曲径通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民居建筑上的砖雕。下梅古民居砖雕既不同于华美大气、端庄雄厚的北京砖雕,不同于典雅庄重、独具一格的徽派砖雕,也不同于历史悠久、秀丽清新的苏州砖雕,更不同于雕刻精致、朴实华美的广东砖雕。闽北下梅砖雕以其形象简练、气韵生动、人物造型逼真、环境描绘贴切自然的独特风格,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极具生命力的民间智慧与艺术魅力。

图2 华丰三祝Fig.2 Huafeng Sanzhu

在古代民间文化中,“三”是个代表吉祥如意的数字,如福禄寿三星、桃园三结义、三阳开泰等,而下梅古民居中的砖雕图案——华丰三祝(如图2)中的“三”代表了多子多福多寿的美好愿景。[6]《庄子·天地》中记载: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这一典故出自陕西华山,著名的西岳胜地华山就在此。尧帝到华州视察,封人为尧帝祝寿,用了三句祝辞,分别是:祝圣人长寿,祝圣人富贵,祝圣人多子。华封人为守华州(上古地名)的官员,简称华封。因此,以“华封三祝”为主题的故事图案砖雕,被广泛运用在民间建筑中,故后人以多福多寿多子之三多为祝颂之词。古人喜竹、种竹、画竹、刻竹、颂竹,无不从文学诗词中体现。[6]《孔子家语》中孔子对其弟子训导:“山南之竹,不博自其,斩而为箭射而达。”“华封三祝”中就是以竹喻福,“祝子”谐音“竹子”,除了常用来祝福吉祥如意之外,也有祝福早生贵子之意。图案多以竹为主,砖雕中刻画出三棵竹子以示“三祝”,竹下两位老者在对话谈心,其一为华封,另一位就是尧帝。下梅古民居门楼前的“华封三祝”砖雕图案,把这一精彩典故进行艺术表达,刀法细腻传神。三棵竹子外形修直疏朗,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层次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光影美感。竹子内里虚心劲节,饱含民居主人教育后代要想竹子一样立志坚贞、劲节挺拔,也传承了民间对“三祝”的向往与追求。

三、闽北古民居砖雕蕴含艺术美

砖雕艺术是下梅古民居建筑上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其雕刻技艺之精美,艺术手法之成熟,时而鲜活生动,时而古朴清丽。中国传统村落建筑“聚姓而居”原则在下梅村完美地体现出来。下梅古民居包括有邹氏祠堂、邹氏大夫第、施政堂、儒子正堂、隐士居、闺秀楼、万寿宫等10余处建筑场所,它们分别代表了祠堂文化、仕宦文化、科举文化、隐士文化、女性文化、宗教文化……丰富地展现了闽北百姓的求福意识、入仕理想、美学感悟等。

在闽北下梅古民居建筑砖雕中,以求福求寿的为主题的传统图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画代字或以字入画,精巧的构思使得字画相融,和谐统一。笔者从下梅古民居中拍摄的一副以寿为主题的砖雕图案,这幅砖雕以寿字为形,辅以圆形构图对称完满,给观者一种沉稳整体的感觉。笔画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变形,上下笔划折成弧形,为人圆润圆满之感。每一笔划端点都以龙头为装饰,一枚铜钱被两个折笔相拥而眠。其中龙是中国古代为首的祥瑞之物,身长,有须、驼首、蛇身、唇腹、鹿角、牛耳、鬼眼、鱼鳞、虎掌、鹰爪,且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能腾飞行走,能行云布雨,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在古代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而铜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贵重之物,暗喻出寿为生命中最为祥瑞,最为珍贵之事。“德高望重寿者福”,此“团寿图”充分体现出下梅民居主人求福求寿、珍爱生命的期盼。

宋代词人柳永曾在[6]《劝学文》中说:“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柳永,崇安(今闽北武夷山)人,故其作品对闽北民间百姓的影响较为深远。读书入仕,衣锦还乡,学子们把这一进取精神深烙于心。闽北古民居门楼上就有这样两幅层次丰富、立体感极强的砖雕(如图3):八骏图和十鹿图。八骏图中的骏,意为最优质的马。《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盛行的画作,作品描述的是周穆王游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能日行万里。

图3 八骏图和十鹿图Fig.3 Eight Horses and Ten Deer

有关八骏的名目[6],《拾遗记》中以其行迹命名:“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行十影;七名胜雾,乘云而奔;八名挟翼,身有肉翅。”古人以骏马喻英才,下梅古民居中这幅八骏砖雕中的八匹骏马姿态各异,生动自然,神采飞扬,精心刻画的《八骏图》主题鲜明,因“八骏”与“拔俊”为谐音,故含高中科举之意蕴。选拔出来的俊秀人才,通过科举考核,才能进入仕途,享受俸禄。而砖雕“十鹿图”谐音“食禄图”,鹿在古代被人认为“祥兽”,传说鹿身上有绚丽的花纹,遇瑶光而生。鹿,善奔跑,长犄角,但从不好斗,性格平和。古人正是看中了其奔跑的特长,把“逐鹿中原”比喻对天下王权的竞争与野心。而“十鹿图”上雕刻了形态各异的十只鹿,合起来即是“食禄”。这两幅砖雕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绘画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学,雕刻出的线条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比例适中。图3中动物表情生动自然,刻画大气传神,给人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视觉体验,寄托了下梅古民居主人对后代的美好愿望,积极进取,从激励拔俊到享受俸禄的人仕理想。而下梅村另一副极为出众的砖雕作品:独占鳌头(魁星点斗),语出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寓意金榜题名,官运亨通。在科举时代,称中状元。在现代社会,也是常用成语,同样象征极强的进取意识,以及民间对科举文化的推崇与追求。门楼上的砖雕图案可见民居主人对后代子孙的殷殷期望,尽在其中。

四、结语

下梅古民居中砖雕的大量出现,与当时晋商崛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富裕的晋商,兴起扩大建房规模,讲究雕刻美学,把原本只用于宫殿和庙宇的建筑砖雕带入民居中。[7]这些砖雕作品以朴实直白的美学语言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子孙后代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梅古民居既是建筑砖雕的艺术宝库,又是民间文化的美学殿堂,融入其中,不仅收获美的感悟,也引发受众人的思考。

猜你喜欢

闽北砖雕古民居
河州砖雕装饰纹样的应用与发展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
诗版图 闽北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