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素养探索史料教学
2020-07-23肖登望
肖登望
摘 要:最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也促使学校教育由知识本位朝素养发展本位不断转型。在历史教学中,以史料为基础,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分、客观评判和解释能力,是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文章从高中历史教学视角,就如何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记录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件。在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法。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借助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历史真相,揭示历事件的关系,对历史做出评判和解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借助史料搜集,建立论据,让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比较概括,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对历史做出解释。根据新课标要求,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
一、依托史料提炼信息,理清历史事件的关系
历史具有复杂性、反复性,历史虽然是沿着时间线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许多历史现象之前都出现过,许多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在利用史料来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史料细节,从中发掘更多有用的信息,以找出事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美国侵华史》中,美国公使向国务院的报告用到课堂上去,报告说:“他们(太平军)已创立一种新宗教,可以称之为一种伪教的启示。……几乎完全由内地的无知识的、没有思想的群众组成,……对一切拥有财产的人恨入骨髓……天王兄弟及其巨下,当他们成为这个中华帝国的主人后,是不是会承认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相约的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结合史料,教师提出问题:美国公使对太平天国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的做法产生了什么后果?让学生思考和回答。然后由教师抓住史料细节,解释史料与史论、史事“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对历史事件的关系做出解释。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
二、利用史料呈现史实,探索理解历史真相
史料是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它的种类和形式众多,古建筑,雕塑,文字等等,都可以为我们了解、解释历史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许多史料虽然残缺不全,细小轻微,但是它们可以帮我们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在历史教学中,以史料为工具,生动呈现、还原历史,可以让学生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史料的积极作用,用史料创设教学情境,还原历史,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去除对历史的错误认知,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如在学习《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荣德生(荣毅仁之父)一生中的关节点,如1901年,荣德生与其兄一起创办茂新面粉厂;1912年创办福新面粉厂:1921年,茂新、福新系列共拥有12家分厂,生产的面粉占全国的的31.4%,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容氏企业被日军占据和欺凌,损失过半。然后,结合史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荣氏家族的发展、兴衰为线索,解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国家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个案与整体的关系,了解民族资本家发展、衰败的真正原因。
三、使用史料促进思考,进行历史评判与解释
历史是不可重现的,所有关于历史的记录,受环境影响,或者受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可能都不够全面,或者带有主观性。如同一件事,不同的史料,描述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历史解释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史料搜集,还要能对史料进行分析、辨析和解释。其中,辨析和解释都是极考验个体的思维能力的精神活动。在运用史料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纵横对比、正反论证的基础上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历史,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解释。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课时,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而有的史书记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关于坑儒,有的人认为秦始皇杀了上万儒生,韩愈和司马光则认为“坑儒”杀的多是行走江湖坑蒙拐骗的术士,死者也没有万人,仅有四百多人。结合史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观点的对与错,并对历史事件作出评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证和解释能力。
四、补充拓展教材史料,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课题教学史料要有针对性,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史料要有层次性,能够建构学生的思维。必修三中王夫之是以哲学家的形象出现的,但教材在总结时又强调他的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这就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可以先提供第一段史料: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看出王夫之在政治上的理念是反对复古守旧,认为制度应该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这种理念正好对应教材中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以教材的哲学观点联系王夫之的政治观点,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王夫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实际是对政治理念的一种提升概括。这样的材料要简洁明了,难度适中,经组合形成明显的梯度,从教材开始层层推进,使学生愿意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探究,其历史素养的建构潜移默化中形成。
综上所述,史料在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史料为工具,将历史人物、事件串联起来,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揭示历史真相,促使学生客观认识历史,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参考文献
[1] 霍林.基于史料實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教书育人,2019(04):54.
[2] 宋羿竺.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6-87.
[3] 范华春.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