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2020-07-23罗秀权
罗秀权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安全隐患日益增多。特别是在农村寄宿小学,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增强安全意识,做好自身防护,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安全习惯教育;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加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1]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距离市区60公里,比较贫穷、落后、偏远,全校共有学生635人,其中寄宿生29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6.9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习惯成为教师重要、紧迫的教育任务。因此,作为农村寄宿学校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渗透安全习惯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识字教学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安全习惯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
例如,火灾事故是当今社会频繁出现的灾难事故。小学生因为火灾事故死亡,或者因为不正当用火导致死亡的事例屡见不鲜。比如2012年11月16日,5名流浪儿童在贵州毕节市的垃圾箱内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就是因为孩子们对用火方面的安全意识和对灭火方面的知识贫乏。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汉字“灭”时,适当地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灭”的象形字书画造型,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灭”字就有以物城压火的意思(如图1)。
然后,教师将不同火险的防范措施、灭火方法和报警方法等教授给学生,并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火灾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运用汉字文化,适当地渗透安全习惯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二、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渗透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例如,童话《小马过河》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一篇有趣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马被小河拦住去路时,因为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并没有鲁莽、贸然地过河,而是先向老牛伯伯请教,又听取小松鼠的意见。因为老牛伯伯和小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小马无法判断,又回家请教最信任的妈妈,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再小心地自己尝试安全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是值得学生借鉴的,学生应该从小就要学会在遇到问题、遇到困难时,找到安全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又如,小学五年级下册《跳水》一课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一艘轮船的甲板上,水手们正在逗猴子玩;那只猴子突然摘下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船长儿子也跟着爬上了桅杆。猴子把帽子挂在横木上,男孩为了拿到自己的帽子,不顾危险放开绳子和桅杆,走上横木,帽子虽然拿到了,但是男孩已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只要一失足就会摔死。老船长沉着、果断地用枪威逼男孩跳海,然后水手们从海里救出男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渗透安全习惯教育:从表面上看,造成船长儿子身处险境的原因是水手们过分地开玩笑,男孩没有考虑安全问题就贸然地去追猴子,而其内在的原因是水手和男孩的安全意识淡薄,在寻求快乐时不注意保护自身的安全,险些导致了乐极生悲的惨痛教训。教师要引导学生吸取男孩的惨痛教训,不要让自己身处险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安全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渗透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
三、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对学生的安全习惯培养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材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有很多安全习惯教育的素材。因此,在课外的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渗透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
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外必读书籍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比如,当阅读到海伦19个月时因为生病导致失去视力和听力,成为聋、盲人这一情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如果发现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不要耽误病情;当阅读到“海伦小时候一个人在暴风雨来临前坐在树枝上,惊恐到了极点”这一情节时,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安全教育,教会学生在暴风雨来临时,在哪里躲避风雨才是最安全的;当阅读到海伦第一次来到海边,迫不及待地在沙滩上奔跑,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的海水中,根本不顾及巨浪的冲击和撞上岩石的危险,结果被海水“抛来抛去,弄得晕头转向,可怕极了”[2],教师可以给学生灌输一些防溺水安全教育知识,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在没有大人的陪伴下不能私自到江、河、湖、海中游泳……最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从身残志坚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学会热爱生命,热爱家人和朋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学习,让自己的生命之花盛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又如,《鲁滨逊漂流记》是小学六年级学生课外必读书籍,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鲁滨逊在航海途中遇到了风暴的袭击,漂流到无人的荒岛上,但是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生存了下来,最终得以返回故乡的故事。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鲁滨逊在荒岛上28年的生活过程:他在荒岛上种植大麦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筛子等劳动工具,加工面粉,烘出粗糙的面包;他捕捉并驯养野山羊,让其繁殖;他还制作陶器……[3]鲁滨逊种种紧张刺激、险象环生的遭遇给了学生很多启发,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时,可以适时、恰当地渗透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加学生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书籍中的安全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四、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安全习惯教育
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进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渗透安全习惯教育,让学生通过文字记录的方式,增强安全意识,增加安全知识。
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自从汶川地震以来,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防震知识讲座和防震减灾演练,在进行完防震演练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防震演练的心得用文字写下来,作为写作小练笔(如图2)。
进行防震减灾演练小练笔,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防震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安全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少年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增长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
【參考文献】
闫红.好习惯,好人生 [J].中小学电教,2010(08).
(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英)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