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共情力

2020-07-23何昶熠

教育界·A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情景教学

何昶熠

【摘要】面对培养新时代祖国建设伟大事业接班人的要求,教师应把握生活原料,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效结合,使教学内容不仅贯穿于课堂,更走向具体可感的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模拟生活冲突,能够良好地启发学生理性思考,促进道德情感激励。同时,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促进学生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情景教学;道德困境;道德情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意义在于以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为出发点,立足于社会生活、社会情感,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多方位的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多源于生活,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重要的是将德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将“外化”的教学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道德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仅靠生硬或乏味的说教不易让学生产生具体感受,无法引发其内心共鸣,难以达到教学初衷。事实上,教师的教学应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摆脱对课本知识的说教,让课程内容走向生活,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在进行道德培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

一、共情力提升策略

1.利用课堂环境,营造共情氛围

提升学生共情力,首先需要利用课堂环境,积极营造共情氛围。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不仅在于师生关系的界限,而且在于生活环境、心理环境的差异。因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体会学生心理,是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的首要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和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共情氛围,使课堂本身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我校倡导“儿童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从儿童心理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教学,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融为一体,在同一体验世界中实现平等对话,建立情感桥梁,让师生的精神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2.挖掘教材资源,激发共情思考

提升学生共情力,关键应当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激发共情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学生形成道德标准,提高其道德修养,而且在于启迪学生,使其在生活中以良好的道德修养来解决生活问题。生活中的问题远复杂于课本上的思考题,生活中的道德困境也不少,如何培养学生在面临道德困境时,尤其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情况下,仍然能清晰地思考,以良好的道德修养解决问题,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充分激发学生的共情思考。

3.表达内心情感,实现情感价值

提升学生共情力的核心在于表达内心情感,最终实现情感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逐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传播正直、积极、阳光、乐观的思想。这种情感共鸣能引导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内心的情感表达,实现应有的情感价值目标。

二、共情力提升的课例实践

针对上述三点策略,本文将以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具体实践说明。“谁是最可爱的人”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谢谢您,家乡的劳动者”中的第一课“为我们服务的人”。本课是所在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初步认识我们身边有哪些劳动者,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为我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劳动者,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我们接受着他们细心的服务,是一双双“无形的手”,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劳动与付出,我们才能够享受便捷、舒适、有序的生活,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即“劳动最光荣、感恩劳动者”做好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第一,利用课堂环境,教师以谈话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导入课堂:“今天对老师来说是充满意义的一天,因为是第一次给3(4)班的孩子上课。中午一踏入校门,老师就被可爱的孩子、美丽的校园吸引了。路面是那么的干净,墙壁上的学生作品又那么吸引人,来到你们面前,看到整齐的桌椅、干净的地面、一尘不染的讲桌,还有你们灿烂的笑容,迸发的朝气,老师觉得太幸福啦!所以给你们带来了个幸福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该段谈话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同一种情感体验当中,营造出共情氛围,能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体会自己的生活环境,校园里的每一处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但是很少真正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所以,通过对生活环境的再体会、回忆,学生脑海中浮现画面,使本堂课的教学顺利引入生活情境中,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然后,教师创编生活故事,贴近儿童生活,使学生从环境的连接走向生活故事的连接,故事内容契合学生的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故事中,有为我们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正是因为他们的服务,生活才可以井然有序。同时,通过问题思考,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体会生活中很多创造幸福的人,虽然未曾谋面,却接受着他们悉心的服务。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无形的手”。

生1:每天回家都能吃上香甜可口的飯菜。

师:父母每天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

生2:天黑了我们就可以打开灯,照亮四周。

师:电力工人确保每天为我们带来光明。

生3:老师教我们知识,让我们拥有更多知识。

师:老师教书育人,为我们插上知识的翅膀。

教师在聆听学生回答时应注意总结并点评。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呈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身边有许多默默付出的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都是情感激励的种子,为后续共情提升提供支撑。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多方面地呈现生活本身,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角度的生活,拓宽观察面,促进情感共鸣。学生谈感受和教师点评的过程,源自教师共情氛围的营造,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目标的实现,是初步感情激励的过程。

第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相关教学资源,以便激发共情思考。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立三个生活冲突场景。

情景一:大街上扫地的清洁工阿姨,不小心将垃圾扫到了我新买的小白鞋上,弄脏了,我该怎么办?

情景二:和爸爸妈妈去最喜欢的餐馆吃饭,可是那天顾客很多,服务员上错了菜,我最喜欢的菜不知道去哪了。

情景三: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可是外卖员已经超过了送达时间,由于交通堵塞,还在路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

以上生活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虽是小事,但也是对人们如何处理问题的考验。在这一环节,学生先讨论,给出解决方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一种道德选择,是选择体谅服务人员的辛苦,还是选择运用自己的道德优势?生活中大部分问题的解决并非利用对方在道德上的短板,而在于处于道德优势的一方如何去良好解决问题。三个生活冲突的模拟,正是出自此目的,即不仅要知道身边人们的默默付出,表达对他们的感谢,而且在于在面临诸如此类的生活冲突时,如何能真正地做到“体谅”这些劳动者。

第三,在上述生活情景的讲授和分析中,需要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情感,进而实现情感升华。学生在本课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逐渐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正是有了这些劳动者的付出,甚至让我们忘记了他们的付出,才成就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从前对劳动者的忽视,往往造成了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在享受这些劳动者带来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们劳动的不易,理解他们在岗位上的辛苦。此外为学习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做好铺垫,即身体力行地学会感恩劳动的付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尊重未来的自己。

这种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课例最后由学生完成送给劳动者的诗歌,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诗歌朗诵,例如:

感谢

感谢您,老师

是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激情遨游

感谢您,电力工人

是您让我们在每一个夜晚拥有光明

感谢您,清洁工

是您让我们的环境干净整洁

我是最幸福的人

而您

是最可爱的人!

诗歌承载了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恩,朗诵是他们情感的迸发,而生活是他们践行内心感谢的场合。将内心的感谢转换为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劳动者的体谅,将情感转化为提升道德修养的选择,使“外化”的知识“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需要,才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归宿。

三、结语

停留于教材表面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难以将教材所阐述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本文利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冲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给予充分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达到以小见大的教育效果,在每一课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提升道德修养。近年来,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意识大幅增强,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道德教育为主,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道德修养。而学校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应紧握課堂的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生活,将课本内容最大化地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在生活中转化为道德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小公民。

【参考文献】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郑航.基于情境的道德教学及其策略 [J].课程·教材·教法,2014(09):74-79.

温国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分析 [J].新校园,2017(04):92.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情景教学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