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

2020-07-23韦丽新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序言全面深化改革唯物史观

摘    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马克思一部具有代表性之一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学、哲学相结合的角度作出的对唯物史观的精辟论述。在新时代条件下,继续研读其中重要理论,重新把握其中内在含义,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决定改革的方法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决定改革的重点内容;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原理坚定改革的决心。

关键词:《序言》;唯物史观;全面深化改革

在以往对《序言》的研究中,大多学者都是立足于时代条件,分析《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以往时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重新认真研读《序言》十分必要。本文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切入点,站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正确理解新时代赋予其的深刻内涵,能够尽可能完善表达马克思原意,探索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意义。

一、《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论述

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马克思首先从现实的人类社会出发,提出构成人类社会的四要素,提出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之后马克思用社会形态的概念勾画出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定性、内在发展动力。

(一)《序言》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过程中,通过物质性的观察,分析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基于此得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是客观的,阐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揭示了其特殊的内在结构。一方面,为正确阐述自己的理论,马克思用四个基本范畴勾画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即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还有竖立其上的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要想理解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必须正确把握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以生产关系为理论基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这样整个社会的内在结构就比较清晰且易于理解。另一个方面,马克思在序言中用“整个”来描写社会形态,用“四种生活”理论揭示社会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相互制约的作用。首先,他指出物质生活在整个人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生活产生制约,从本质上说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其他社会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次,在马克思说明“四种生活”理论过程中,他把社会生活放在其他三种生活中间进行论述,是因为社会生活并不超脱于世俗,并不是像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所阐述的那样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仍然要受制于物质生产方式,并直接影响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序言》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马克思用社会形态这个物质化的概念揭示了社会的发展,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自然的且有其内在规定性的过程,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依据其性质的不同,马克思把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依据其内在规定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原始社会,由于其社会生产力较低,个人改造世界能力不足,于是结成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这是一种对自然力无限崇拜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进入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这个阶段,虽然人们的社会生产能力得到相对提升,但当时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被统治阶级处于被压迫状态,因而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阶段,进一步加深了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发展商品经济,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需要再结成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且随着社会各种关系的交错,人对物的依赖会日益固化。在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不会受到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的限制,但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能力,对物的依赖还处在较紧密的状态。因此在当前阶段我们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那时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才会逐渐减弱并消失。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知道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在于社会生产力,完善的表达应该是生产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定性。

(三)《序言》中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发展动力

每个系统的运作都离不开各要素的相互配合,离不开动力的支持,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它的发展也需要动力的支持。前面的论述揭示了构成人类社会的四大基本要素,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以及内在规定性,那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了社会系统运动的五大内在发展动力①第一,社会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最终动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它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只有两者相互适应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第三,按照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出的,当两者产生矛盾时,也就说明此时生产关系已经变成生产力的负担,两者不再相互适应,这时候就要求变革当前的生产关系。第四,人类社会变革的物质条件来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经济基础只有适时变更,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这时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的精神等方面也发生改变。马克思指出的五大发展动力,不仅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揭示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同时也给当前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序言》中对人类社會演进规律的相关论述

在《序言》中,马克思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相关论述,不仅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还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他在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即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

前面在论述内在规定性时说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受到内在规定性制约动态系统过程,因此它的发展演进有其一般规律。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依据其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作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虽然各有其特殊性,但相同的是它们都受制于社会基本矛盾,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释放能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序言》原文中提到“······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②,在这个论述中,有人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演进,其本质上是以经济作为判断社会演进的决定因素,这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第二,马克思所阐述的“两个决不会”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秘密,说明了社会变革的物质来源根植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中。因此,人类社会的依次更替,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条件成熟之前,它就不会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综合两方面考察,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其规律性,同时判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是否到来或旧的社会形态是否结束,决不能单纯考察其经济的增长与否,还需要考察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态以及具备的条件。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著作都曾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序言》中马克思也明确提出当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消失,人类社会的史前史终将结束,人类社会的发展终将走向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基于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科学预判,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当前,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遇到诸多难题,马克思在《序言》中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回答: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于其特有性质,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与自身相对抗的要素,也就决定了其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第二,要解决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从它们对抗的性质进行考察。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基于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身力量与话语权,才能最终获取胜利。第三,自人类进入文明史,不管是处于哪个社会形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产生对抗性矛盾。当前,资本主义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我们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同时要学会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长处,不断完善自身。

三、《序言》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指导作用

基于前面的论述与分析,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定性、内在发展动力,明白了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及总体趋势。新时代条件下,这些理论对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决定改革的方法论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社会遵循其内在规律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从其本质来说,它的发展给自身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也为它自身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找到一条不同以往社会形态所遵循的道路。虽然社会主义社会有其固有优势,但它不能跳脱出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它仍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利用自有优势进行改革,因此,我们要摆正心态,将改革视作常态化。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是提高自身力量和话语权的必经之路,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当前我国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这是我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获得阶段性成果的有力实证。因此,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坚持科学的客观的理论为指导,做出全面科学的规划,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行政领域的改革,要做到统筹兼顾;其次要逐步稳健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评判机制,在考察取得的成果时,必须以物质生活作为考察基点,把碰到的难题放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把改革开放扩大扩宽。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决定改革的重点内容

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前者决定后者的变化发展,后者的变革通常需要放到前者已经发生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考察,因此后者的变革总是滞后于前者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当前我们攻克的重点领域必须放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作为一项崭新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但要摆正心态,稳扎稳打,不能急于求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从本质上说是对社会的经济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们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兼顧,逐步推进全方位改革的稳步进行,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这都表明当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要放在经济领域。从当前改革现状看,因没有经验可循,现在仍处于不断探索状态,同时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存在许多顽固性问题,而这许多问题的来源正是经济基础。这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问题,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加以探索和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④我们只有在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从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三)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原理坚定改革的决心

马克思基于物质性的观察以及理论性的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胜利需要经历漫长过程,同时指出资产阶级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为社会主义创造出取代它的物质条件及社会力量,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应有之义。当前,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身一系列改革,比如提高福利等政策,让我们看到了其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象。我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当前仍处于攻坚克难。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力依然活力满满,社会主义改革困难重重,但马克思强调,我们要从事物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我们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它自身一系列改革本质上有所改变。虽然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路上遇到许多拦路虎,但我们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要坚定我们必胜的信心,以匠心雕琢的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参考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01):1-7

作者简介:韦丽新(1994.09-),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民族大学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序言全面深化改革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琵琶行(并序)》教学经验分享
三月序言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序言、导言、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