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主体视角下的微博传播与政府公信力建设

2020-07-23刘娇萌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媒体微博

摘    要: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政府公信力传播的三种模式,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主体出发,分析微博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并由此展开对策思考。

关键词:微博;政府公信力;媒体;公众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其传播模式

国内学者对于“政府公信力”一词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能力说、效能说和关系说三种代表性观点[1]。基于第三种视角,本文将“政府公信力”定义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概念,即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公众信任,同时公众也在对政府信用进行认知更新,由此实现政府信用状态和公众信任状况的匹配和校正。在这种互动中,政府的调整变革和公众的认知变化都会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影响。

学者余飞曾提出政府公信力传播的三种模式[2]:一是G-P传播,即“政府-公众”传播,这种传播往往通过政府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表现在政策制定、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等方面;二是G-M-P传播,即“政府-媒体-公众”传播,这是政府传播最经典的传播模式,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报道和评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三是P-M-P传播,即“公众-媒体-公众”传播,话语权力的分散化、意见表达的平民化,使网络平台上的观点传播异军突起,“公众影响公众”的效应在政府公信力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主体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交织,共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传播和建设。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考察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整体评价较为可观。横向对比来看,据全球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3],在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我国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达84%,位居世界首位,且蝉联第一。纵向对比来看,2019年7月《小康》杂志发布的“2019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显示[4],2005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从60.5上升至93.8,在波动中持续上升。

但由于我国正处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媒介环境变迁、社会利益冲突、价值取向分化等诸多因素也在给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我国政府公信力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层级差别现象,地方政府面临的公信力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推动政府公信力的传播,重构政府形象,成为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三、微博传播在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一)政务微博:政府言行的“放大镜”

政务微博是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在内的政府部门开办并认证的机构微博,是政府接受公众检视的重要渠道。基于“政府-公众”传播模式,政府在微博上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展现其自身形象的重要凭证,以及公众借以评价政府威信的主要依据。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5],截至2019年12月26日,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79932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38854个,公务人员微博41078个。一些表现突出的政务微博,不仅增强了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效力,还增进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了解。例如,在政策发布上,“@上海发布”积极解读垃圾分类政策,并发起互动投票“垃圾分类Day1,今天的你什么体验”,不仅使垃圾分类新政得到了民众支持,还促使“垃圾分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焦点;在政务服务上,“@马鞍山发布”创建#马上办#模式,全市362家政务微博整合而成的“矩阵模式”的动态播报机制,成为了群众的权威信息源和贴心好帮手;在信息公开上,“@平安渝北”面对舆情发酵,第一时间发布“保时捷事件”的相关调查和处理结果,及时消除了公众的“特权”想象以及公平焦虑,用权威的声音稳定了网络的舆论风向。

(二)媒体微博:政群关系的“粘合剂”

媒体微博是指媒体机构在微博平台上开通的微博,本文特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经过认证的门户网站微博。在我国党管媒体的传媒体制下,媒体作为“政府-媒体-公众”传播模式中的关键一环,在助力政府公信力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靠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也是是效率最高、范围最广、速度最快的手段。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媒体登陆微博,及时发布党政宣传信息,利用新陣地把握民意动向,在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中发挥着显而易见的作用。例如,媒体在微博上对于精准扶贫案例,以及“利奇马”等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充分显示了各地政府为服务基层所做的努力,有力体现了各地方政府部门的职能作为。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微博更是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其与各地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有效引导了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

(三)公民微博:评价表态的“意见场”

公民微博是微博平台上的主体,是普通公众进行网络表达的重要阵地。微博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话语权不断下移,消解了“中心一边缘”的界限,由此引发政府和媒体话语权的式微。公民意见的广泛表达和融汇,使其话语权利逐渐升级为话语权力,成为现代社会政府运作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公民微博常被视作政府公信力传播面临的威胁,即它使得政府言行始终处于被监督的媒体环境之中,会给社会治理和政府形象带来风险。但其实,公民微博在政府公信力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的正面效果也可见一斑。如在2020年初,公民微博作为社情民意的主要聚集地,成为河南政府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网友对于河南宣传标语和排查措施的转发分享,使得“抄河南作业”“抢河南省长”成为网络热搜字段,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河南政府的工作收获一众网友好评,推动了其良好政府形象的传播与建构。

四、推动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调整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理念

在政务微博“放大镜”的透视下,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和信息传递的水平,会直接影响政府的信用积累。当前,政务微博信息公开不透明、不及时的现象仍然存在,层层下达的“训示”话语模式在政务微博中依然流行。搬运文件、无视留言等运营模式,“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的说教语态,阻碍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沟通交流。为了提升信息发布效果和政府执政魅力,政务微博应当转变信息发布理念,确保信息公开的透明、及时,同时增强与民互动的亲近性,由此才能缓释公众的抵触情绪,提升公众信任感。

(二)转变媒体微博宣传报道思维

新媒体时代,大量且集中的正面宣传报道,容易使公众对政府的正面形象产生“免疫”甚至是反感心理。过于强调“下达”而忽视“上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媒体的公共性,影响媒体微博中介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微博场域中,媒体微博要想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真正助力政府公信力提升,就需要回归媒体的公共属性,适当增加“监督”色彩,从以政府为本位的宣传话语模式,转型为以公众为本位的公共话语模式,由此实现媒体微博宣传报道思维的转变。

(三)运用公民微博建立互动关系

微博的零门槛,使得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政治动员的主体和参与者,由此形成强大的网络力量。对于负面事件,发轫于公民微博中的舆论表达,并不会必然导致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如果能以平等开放的心态、诚恳真挚的态度,密切与公众的联系,同时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放大理性言论的声音,就能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公民微博的作用。反之,如果对公众的正当诉求视若无睹,甚至对各种民间消息采取围拦删堵等压制手段,就有可能酿成严重的信任危机。

五、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处理好政民关系,提升网络民意度,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政府、媒体和公众作为微博传播的重要主体,其传播互动的方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建设。唯有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营造政府与公众、媒体良性互动的环境与氛围,才能不断推进政民沟通,实现“多元主体”推动下政府公信力的传播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钰.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与学术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26-30.

[2]余飞.新媒体時代的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D].南京大学,2015.

[3]全球政府信任度调查:中国蝉联第一,美国降幅最大[EB/OL].http://www.sohu.com/a/218391739_115479.

[4]刘彦华.2019中国信用小康指数:89.6 向信用监管迈进[J].小康,2019(22):46-48.

[5]2019年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117/c209043-31553643.html.

作者简介:刘娇萌(199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政府公信力媒体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如何破解“塔西佗陷阱”的对策剖析
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评价实证研究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