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2020-07-23徐慧刘万年徐启春
徐慧 刘万年 徐启春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价值。方法 本课题选取徐启春名老中医药专家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均依据对照、随机和前瞻性等研究法,纳入西药组(45例)和中药组(45例)。即西药组采用氯沙坦救治,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救治,对比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中药组治疗效果显著優于西药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多中心前瞻性思考中,中医辨证治疗模式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尿蛋白,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多中心前瞻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1
慢性肾脏病作为诱发终末期肾衰竭的核心诱因,而蛋白尿既可鉴别肾小球是否损伤,还可评估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间的对应关系,以相对独立的层面对慢性肾脏病进展予以影响。西医治疗理念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Ⅱ受体拮抗剂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首选药物,虽可减轻蛋白尿,但不良反应率较高。而中医理论则是以依据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层面,起到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救治的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课题选取徐启春名老中医药专家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均依据对照、随机和前瞻性等研究法,纳入西药组(45例)和中药组(45例)。西药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22;年龄上限为70岁,下限为18岁,平均数为(45.4±3.0)岁。中药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1:24;年龄上限为71岁,下限为17岁,平均数为(46.2±2.7)岁。数据间比较无意义(P>0.05)。
1.2 方法
(1)基础治疗。日蛋白质摄取量在0.8~1.0 g/kg,高生物价蛋白在50%以上;日热量摄取量在30~35 kcol/kg。②血压控制。借助CCB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在80/130 mmHg。③血脂控制。若表现为甘油三酯高则可服用非诺贝特、血胆固醇高则服用阿托伐他汀。
(2)西药治疗。采用氯沙坦救治,次给药剂量为50mg,1日1次,口服给药。
(3)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救治,依据中医辨证法要求患者服用中药颗粒剂,1日1袋,早晚各1次,口服给药。若为脾肾气阴两虚型,方剂为20 g生黄芪,10 g太子参和10 g女贞子,6g山萸肉;若为脾肾气阳两虚型,方剂为20 g生黄芪,10 g党参及淫羊藿,10 g覆盆子;若为水湿证,方剂为30 g薏苡根,10 g茯苓、白术及汉防己;若为湿热证,方剂为15 g车前子及虎杖,10 g牛蒡子,6 g黄柏;若为血瘀证,方剂为10 g当归和桃仁,6 g川穹,10 g丹参[2]。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治疗效果,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MA/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水平。4周检查1次,治疗疗程为24周。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1.0统计软件为参照,对本文涉及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予以统计处理。前者用“x±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后者用%表示,组间数据施行x2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 结 果
治疗24周时,西药组24h尿蛋白定量为(1243.40±839.44)mg/L、MA/Cr为(945.84±677.64)mg/L/g/L、肾小球滤过率为(97.19±25.04)ml/min;中药组24h尿蛋白定量为(561.60±318.74)mg/L、MA/Cr为(573.20±330.55)mg/L/g/L、肾小球滤过率为(103.40±28.38)ml/min。即中药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模式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均为该病常见药物,以减轻蛋白尿为前提,对肾功能予以保护,但药物不良反应较高。而在中医模式中,将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纳入“水肿”、“血尿”及“虚劳”的范畴,是因脾肾两虚和湿浊淤血导致,在此期间对患者施以有效的中医辨证施治,可在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的同时,减轻肾功能损伤[3]。
总之,在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多中心前瞻性思考中,中医辨证治疗模式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尿蛋白,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祎熙,岑 洁,须 冰.芪蓣清化汤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07):44-47.
[2] 李晓丹,马 进.浅析蝉蜕、地龙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10):1826-1828.
[3] 朱 祎,何立群,袁 敏,丁小强,张欣贤,侯卫国.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2期)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06):1175-1177+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