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更需要新式家访
2020-07-23于水生
于水生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电话沟通方便无比,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很多班主任不再家访了。家访是一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家校沟通教育方法应该与时俱进,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拉开人与人的心灵距离。针对学生教育的不同时间、事件和特殊人群灵活处理,给家访增添新的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需要;家访
一、望闻问切,把好“家”情
望闻问切本是中医四诊法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家访则是教师通过上门实地与家长、学生甚至亲戚邻居交谈、观察和思考,准确判定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需要帮助之处,以便扬长避短、对症下药。
家访中的“望”,指家访前后,教师对学生家庭环境、家长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进行的细致观察,力争通过观察,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家访中的“闻”,指教师多听他们倾诉,甚至抱怨,在倾听中,理清其在教育中的困惑与需要;家访中的“问”,指老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结合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对于其家庭隐私,则需要在尊重并得到对方允许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家访中的“切”,指教师与家长之间,如果必要,可适当带上学生,大家在开诚布公的交流后,科学分析问题所在,如果教师用专业术语,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进行教导,可能反而会拉开双方的距离,让对方产生一推了之的态度,把问题都归于学校教育的错误心态和做法。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把教育简单推给学校,推给社会,不能形成家校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班主任用打电话、叫家长、开家长会和发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不能取代传统家访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同家长通电话的时间不会太长,双方交流的内容必定有限,不利于全面分析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家长会的整个流程中,教师与家长个别交流的条件有限,因此,对于“问题生”的具体问题缺乏交流,实现不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目标,更谈不上寻找个性解决方案。“请家长”不仅让学生自尊受损,而且也让家长脸面无存,给家长、学生带来无形压力,对问题的解决无益。“发电子邮件”当家访却容易出现真假难辨、交流困难且交流人数显而有限的情况。如果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教育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二、个性服务,做好“访”事
1.家访需因“时”而异
教师准备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与家长探讨帮助学生成长的大计。从动机和时间安排来说,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但留给学生家长准备的时间可能不够,家访的理由也没有被家长和学生充分理解。
不少家长在周六甚至周日都有自己的工作安排,甚至可能还需要晚上加班。教师如果贸然家访,家长在周末就要调整好工作与休息时间,与班主任在家进行交流很可能存在一定现实困难。家访遭拒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家长说明为什么需要对特定孩子进行家访的理由,结果可能引起家长在两个问题上的认识与教师的最初设想相悖:一是这次家访是学校例行公事,可有可无;二是我的孩子又没有犯错误,没必要接受班主任家访。可见,家访必须因“事”而异。
2.家访需因“事”而异
很多家长认为,班主任家访一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只有孩子在学校闯祸了,老师才会上门家访,不少学生也认为班主任上门家访只会“告恶状”,对家访多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抵触心态。家长不是专业教育工作者,很少知道如何与教师面谈孩子的那些问题,不知怎么做,干脆就避而不见为好。
因此,班主任要进行好家访,需要提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功课,如找发现位孩子在校做的一些好事或好的表现进行通报,让家长和学生体察到班主任对该学生特别重视,孩子是可塑之才,在心理上愿意接受教师家访。教师根据自己对每个孩子的了解,找出孩子在学校和班级中的闪光点,对自己重点需要家访的家庭一一说明家访的独特理由。如果家长没有特殊理由,大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得到班主任的重点“关照”,而接受家访就可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3.家访需因“人”而异
一些家长因个体特殊原因对班主任家访可能会抱有严重抵触情绪。据分析,一般拒绝家访的家庭有以下几种:单亲离异家庭,不愿“露富”的家庭,孩子性格较为孤僻的家庭,特困家庭及父母工作特别忙的家庭。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家校间沟通方式很多,且每个家庭都有隐私,教师没必要一定要上门;极少数家长对教师有些排斥和抗拒心理,如对分班情况不满意,或认为某位班主任能力差,不合自己的心意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家访效果。
以上原因应该引起老师的高度注意,班主任只有先打开家长心中的这些“结”,家访才能取得实效。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电话、QQ、博客、微博、微信等层出不穷,有些学校建立了成熟的“家校通”平台,一些班级建有QQ群或微信群,教师还开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已有很多,通过互联网虚拟家访似更便捷,家访的目的是搭建更好的家校合作平台,通过双方通报、沟通、联系,促进学生的良性全面发展。如果有少数特殊家庭的确不适合上门家访,电话、QQ、微信等方式也是班主任进行家访的新选择。
三、全程跟踪,补好“续”事
一两次家访不可能一劳永逸,毕竟,学生和家长都不是职业教育者,在教育理念、方法上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这需要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家访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发展和个体差异需要,采取彼此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达到效果即可。每次家访都正襟危坐地板着脸对学生或家长进行“教育”并不可取,教师应该对学生教育保持有最大的耐心,允许学生和家长出现反复,在他們迷茫时,能给予他们专业指导和真诚的爱护,协助他们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对于教师来说,帮助一个孩子不仅只是增加了一个帮扶数字,对一个家庭来说,增加的是百分之百的家庭幸福和快乐,这正是教育之本,也是社会不会忘却的教育初心。 教育专家指出:家访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第一,家访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的桥梁,它是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方针的具体体现,甚至可能极大地强化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认同,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教学来自学生或学生家长方面的阻力。第二,家访能够使学生和家长切实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改变、感情的建立和加深。家访是学校个体化和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但现在不少人对此抱有一些误解,认为家访就是老师上门告状,校访就是惩罚学生和家长的严厉手段,这些旧观念容易导致师生间及家校间交流不畅,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其实,家访是家长、教师、学生交流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三方共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只有确保家访的保驾护航作用,家校才能成为一家,才能成为教育好学生,提高家长素养的一个良好开端。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不管当代通信技术如何发达,最能够有效交流情感和想法的还是面对面说话。”中国文明网曾专门发文《走出家访误区,构建家校和谐沟通体系》,文中指出:误区一:教师把家访当成突击战斗,结果因教师在家访前缺乏准备,效果差强人意;误区二:教师把学生家里当作信访局,结果家访成为告状,引起家长、学生反感;误区三:教师把家访当作理论演讲,不顾谈话对象,洋洋洒洒地大谈理论,到最后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成;误区四:把家访当家常便饭,作为家校沟通的一种方式,家访固然有效,也应慎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般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非是特别有必要和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或者说学生的问题仅凭老师在校教育已经无法解决,否则,不要轻率做出家访的决定。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教师要多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家访给学生送希望,给家长传方法,使学生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下得以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