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不动产登记风险对策研究
2020-07-23潘鑫
摘 要:近年来,因为不动产登记错误导致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损害政府公信力。加强不动产登记的风险防控,防范和减少登记风险,成为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不动产登记管理现状,提出了登记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不动产登记风险防控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不动产登记 防范风险 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不动产登记机构,保障不动产权利流转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是职责所在。然而自不动产登记全国推行以来,因为不动产登记错误导致的诉讼案件时有发生,除了赔偿损失以外,还有损政府机关的形象,损害政府公信力。加强不动产登记风险防控,防范和降低登记风险,成为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不动产登记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虚假申请登记,失信违法成本低
在实际工作中,假扮夫妻进行虚假登记的案例已屡见不鲜。关于虚假申请的法律责任,法律条文中只有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等表述,并无强制执行力,实践中依然有人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使用假冒顶替、伪造证件、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来骗取登记。登记机构面对这类情况,除了加强防范,并无其他约束手段。
(二)科技迅速发展,保障信息安全压力增大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迅猛发展,造假技术更新迭代极快,而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只能利用公安提供的机器验证身份证的真伪,而证件则无法辨别真伪,操作中增加了受理人员真伪验证的难度。
另外,全國范围内登记机构都在大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的创新模式,借助交互共享数据的方式,多让数据网上跑,方便群众办理业务。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不动产登记的信息安全经受的风险也在随之变大。原来有由物理隔离的专网运行环境正在被逐步打破,不动产登记信息按要求接入了互联网和政务外网。近期,许多地方的不动产登记系统遭受了勒索病毒的攻击,一旦系统被破解,无数涉及个人隐私的登记信息将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提高不动产登记系统的安全性成了登记机构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制度不完善,受理人员应对能力不足
因为各地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建立时间都不长,在管理机制上存在较多不足。各地尚未形成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操作指南和工作制度,往往在系统内部解决投诉和行政诉讼纠纷,而没有及时总结形成统一的操作模式,因此导致相近的投诉经常发生。同时,不动产登记受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在服务时不能防范风险,也是导致投诉或登记错误赔偿的风险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不动产登记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无论是冒充他人申请登记还是提供虚假材料,一经查证属实,就应当联同相关职能部门将其失信情况记载进“虚假登记黑名单”。当被列入“虚假登记黑名单”的申请人再次申请登记时,登记系统就会发出提醒警告,即使换了一个受理人员、换了一个受理网点,其虚假登记的行为也无处遁形。
虚假登记人也可列入“失信人”,不良信用记录会对生活各个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加强对欺诈行为的打击强度,对虚假登记人产生震慑,减少虚假登记的产生概率。
(二)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科技虽然催生了造假技术的升级,同样一系列的防伪识别的产品也应运而生。产权人在登记时可以通过录入指纹为自己的产权加上了一把“锁”。当不动产权进行处分的时候,受理人员通过对产权人的指纹验证。另外,让每个办理业务的申请人在系统中实名注册,结合身份证件与人脸识别,安全指数更高。
另外,还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防止泄露。一是完善安全防范制度。建立和完善不动产登记信息安全防范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应对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例如网络中断、病毒攻击等等。二是要提高防范意识,将防护措施落到日常、落到实处。如每季度更新系统、每周进行更新修复、每天下班后检查日志。根据系统定级要求做好相关维护工作。三是确定责任人。提高登记人员对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同登记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发生问题后可追责。
(三)增强对不动产登记受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不动产登记中心除了提高受理人员风险预防意识,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风险防控教育培训。对受理人员进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加强案例教学,每月进行总结汇报,对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形成统一的操作指南和口径。以此,降低登记错误发生的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并提升服务能力。
四、结语
自2016年以来,不动产统一登记在全国范围内已实施到位,但很多事项、关系仍然处于过渡期,需要进一步磨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进行关于防范不动产登记风险的对策性研究。本文粗浅地提出了几点不动产登记风险预防方法,以期能解决部分不动产登记预防管理的问题。
作者简介:潘鑫(1992—),女,江苏宜兴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