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23何婧
摘 要:古代经典诗文蕴含着丰厚的语言文字和精神文化养分,是中华传统优秀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源泉。但是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倡导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审视古诗文教学中的症结,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古诗文教学中,从而降低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难度,以期提高学生自主鉴赏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古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0-0050-03
引 言
相对于现代文来说,古诗文晦涩难懂,与白话文差异很大。同时,古代文学作品大多含蓄蕴藉、意义深远,倘若不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逸事,就很难准确理解课文的含义,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古诗文教学难度高,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很大的挑战。将支架式教学理论引入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既契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对高中古诗文教学改革有启发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支架式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学习观
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所强调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行为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在自己已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已有经验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个加工过程。
2.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原本是指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引用在学习中是指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概念框架”[1]。在教育领域中,“支架”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内化和建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够独立地进行更有深度、更高水平的学习。简而言之,“支架式教学”就是通过教师搭建的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一步步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终撤去这个支架,教师隐身,学生站到台前自己“表演”。
二、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古诗文距今年代久远,语言建构与如今的白话文相差巨大,加上教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古诗文知识积累缺失、学习流于表面及缺乏对古诗文内涵的深层次思考等,使得目前的高中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1.教师方面
(1)重知识理解,轻文化熏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2],古诗文教学同样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这一特性。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只偏重于对字词的讲解,而对诗文的思想内涵、文化熏陶等甚少关注。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调动学生的日常经验,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文字的同时,引导他们自主体悟古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2)重教学模式,轻学生互动
长久以来,由于古诗文的考查多为字词句的理解及默写,所以串讲加分析的教学法尤其受教师的青睐。另外,古诗文教学难度较大,教师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历史常识。于是,程序化教学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是较为常用的。这样的古诗文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味同嚼蜡,缺少课堂的参与感与互动感,难以调动课堂气氛,也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方面
(1)古诗文知识欠缺,缺乏相关积累
高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课业任务已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缺少独立的古诗文阅读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文学习仅限于课内的篇目,他们在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方面相对匮乏,难以准确把握古诗文的深层次内容。
(2)学习动机单一,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机单一,多半是为了背熟课文,应付考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由于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相对薄弱,考试中又强调对文言知识的考核,教师日复一日地使用程序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渐渐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会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满堂灌”及“填鸭式”教学。
鉴于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试将支架式教学引入古诗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另一方面,教师和学优生可以一起为学困生搭建支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分解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古诗文,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是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实需要,能为高中古诗文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考察学情,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考虑学生现有的古诗文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熟悉《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采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及课后检测等评价手段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范围,在明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在知识。
2.研读《课程标准》,为教学提供依据
研读《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了解高中阶段五个学业质量水平相应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考对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教师只有在了解了相关要求,对照学生现有的古诗文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决定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拉近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目前认知现状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例,谈谈研读课标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并积累“贰、鄙、许、阙”等文言文常用实词和“以、而、焉和之”等虚词,理解文章中的特殊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略烛之武的聪明智慧和杰出的口才,分析其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烛之武临危受命,感受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和深明大义的人格魅力,并得到思想道德品质的熏陶感染。
首先,知识与能力目标与《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课程基本理念“积累言语经验、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致的,是笔者研读《课程标准》后对其的理解和具体运用;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体会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倾向,这也符合《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要求。
3.课前检测,掌握学生情况
教师在教学之前,不仅要研读课标,明确自己教学的方向,还要考察学情,了解每个班级及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性的评价,为后续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就结合古诗文教学,介绍两种实用的诊断性评价方法。
(1)通过平时成绩了解学情
以学生在校期间的大小测验考试成绩为依据,比较同一学生的多次考试成绩及不同学生在同一次考试中的成绩。以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古诗文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这三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这三种题型把学生的成绩做成表格,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2)通过课前预习诊断学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应的预习,如提前让学生预习古诗文,在不使用参考书的前提下,将课文中的实虚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注并准确分类,将不能准确分类的字词也记录下来。上课时,教师重点讲解和组织学生讨论他们的知识盲点,在课后也布置相应的作业去帮助巩固和复习。
在掌握了班级整体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古诗文学情之后,教师便可大致诊断出学生的现实水平与通过学习本课古诗文后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推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所凭借,游刃有余。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学习发生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即情境式学习。情境性学习以情景式认知为基础,主张学习环境的现实性、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及教师的参与性。古诗文情境教学有多种方法,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情境创设的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篇目进行简要说明。
(1)通过日常生活导入课文,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围绕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学生会列举出很多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如不畏生死刺杀秦王的荆轲、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终难封侯的飞将军李广等,教师可以借此导入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
(2)通过名家朗诵赏读课文,创设教学情境
名家的朗读范本字句清晰、抑扬顿挫、情感充沛。教师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朗读支架,让他们在聆听名家朗读时进入古诗文情境,体会作家情感。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在听名家朗诵的同时,能感受到该词的语言凝练与优美,又能体会到李煜作为南唐后主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之情。
(3)通过播放视频感受课文,创设教学情境
这种方式所创设的情境更具直观性和具体性,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更容易感受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来把握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深刻意蕴。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很多学生无法想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景象,教师可以引入记录蜀地山高路险的纪录片,让学生有一种更加直观的体验。
虽然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与古诗文创作的年代有差距;虽然学生与作者的身份、经历等方面有种种不同,但是在生动真实的情境下,学生仍然可以跨越时空,做到与诗歌、诗人及其所处时代的对话。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和魅力。
5.搭建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十分关键。支架式教学中常见的支架包括问题支架、建议支架、范例支架等。由于每篇课文的重难点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支架”来引导学生把握古诗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运用范围最广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支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问答和成串的追问和碎问,而是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的、进入深度学习的、有实质意义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劝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提问:“文中说君子的天赋本性和其他人没有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的句子是哪句?”学生答:“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师继续追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学生答:“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思考。
(2)建议支架
建议支架通常是指教师在学生独立或合作学习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相关策略,提出必要的意见或建議,学生在此基础上打开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分析烛之武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前,可提供一些人物分析的切入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建议支架。
(3)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供几个可供参考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以此为例,借鉴行之有效的方法,发散思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鉴赏文章的方法。这一类型的支架可以巧妙运用于学生自主赏析课外古诗文中。例如,在分析《诗经两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初中时期所学的《诗经》中的作品,包括回顾《诗经》的创作手法和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要符合课堂教学进度,将“支架”与教学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及時撤下“支架”,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
6.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拓宽视野,广泛地进行交流讨论,从他人身上审视自身不足,借鉴他人优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现在高中生的古诗文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而且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和能力有显著差异,如果不同层次的学生只停留在独立学习上,而不能进行广泛的交流,从其他同学身上取长补短,那么学生们之间的差距会不断增大,而支架式教学中的合作探究环节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大有裨益。
下面笔者就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概述。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二的学生已经可以利用自己在长期的古诗文学习中积累的知识和思路,自主独立地赏析这首诗歌了。学生在掌握了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等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赏析。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分组,将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进行搭配,小组内学生自由分工,各尽所长,互助答疑,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呈现鉴赏成果。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应为他们提供问题支架,如“苏轼为什么创作了这首词?词中涉及哪些人物和意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时代背景和苏轼的经历品味这首词的深刻内涵。”再次,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不要袖手旁观,而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和参与度,并有效把握学生的讨论进度,当小组讨论遇到困难时应适时提供点拨。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为什么与《三国演义》中有较大出入呢?这是由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的立场和态度所决定的,作者有意美化诸葛亮的形象而贬低周瑜的形象。最后,小组长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的同时,也要对整个讨论过程中每个成员的分工、每个人为小组合作探究所做的贡献等进行汇报,再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讨论参与度、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最终评价。
在小组讨论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平台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呈现自己独特的视角、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他们以同一首古诗文为载体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实现对古诗文的多元解读,体会古诗文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结 语
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有助于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核心素养。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穿越时空的桥梁;根据学生学情和每首古诗文的特点,精心设计支架,使学生各尽所长,能充分独立地探索研究课堂上的问题;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有讨论价值或者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丁邦平.建构主义与面向21世纪的科学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1(08):7-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何婧(1997.1—),女,白族,云南大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