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背景下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20-07-23李巧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时代的发展,所有的教育都讲究的是均衡教育。均衡教育是现在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引领着我国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均衡教育不断蔓延,各个地方、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渗透。但是只靠均衡教育是不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的,它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模式共同为我国教育培育出更好的教育模式。而在我国农村,关于均衡教育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这两方面相较于城市知识比较薄弱。因为農村的各种教育设施相对于城市来说可能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应该去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和设施。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研究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均衡教育背景;农村;三教一体;问题与对策
在当今社会,一个学生的一生首先要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最后步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教育。当然一个家庭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也会伴随学生的一生。社会教育是让他们切身体会生活。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奠定基础,社会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创造条件,而这三种教育,需要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形成三教一体。当然,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从三教一体的含义和内容、三教一体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这两方面来研究三教一体的对策。
一、 均衡教育背景下,实施三教一体的必要性
(一)从学校角度来看,实施三教一体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学生总会步入社会,接受社会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教育就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学生开阔眼界,提高精神内涵,为学生养成求知好学的良好习惯,这样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奠定理论基础。为什么要两者结合呢?因为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辅助学校教育,那么学生的管束就会变得越来越宽泛,他们受教育途径会增加许多,例如,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可以叫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在学习和考试当中提高自信心。这个范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远不如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实施三教一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我们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实施三教一体是非常必要的。
(二)从社会角度来看实施三教一体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社会上有许多教育,而在农村,许多方面知识都是欠缺的,在社会上,基本组成人体还是成人。由此可见,社会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主要为成人的支持。学生们接触的社会事务比较少,所以当社会教育发展起来,学生们可以亲身经历社会当中的一些事,从其中得到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学生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实施三教一体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家庭角度来看实施三教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一生的,他来自生活中的琐事,需要父母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关心和照顾。学生在成长教育过程当中,有许多事情是不能明辨是非的。而家庭教育就是伴随成长全过程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学生们如果在家庭当中,没有得到行为品质的一定教育,那么到了学校,学校教育基本上不能够改变他们这些行为品质。例如,有些学生在思想上认为打架是一件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就是家长教育出现了问题,学校应该直接与其进行沟通。如若问题一直解决不了,那么学生可能会面临着劝退的问题。所以,实施三教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 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问题
(一)家长对三教一体概念不清晰、认识不全面
什么是三教一体?在农村,许多家长对三教一体的概念认识不清楚、不全面。三教一体就是,要把农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那么家长又不明白为什么要相结合?在农村,许多家长会忽略孩子在心理和行为上的需求,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配合三教一体措施的实施。所以农村家长认识不全面这个问题对于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实施三教一体是非常不利的。这是在农村所以面临需要解决的一重大问题。
(二)学校对三教一体不重视
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学校认为学校只是一个助学生升学的垫脚石,学生到学校就是进行学习知识和考试上学,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就算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大部分农村学校认为三教议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它们结合一体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农村学校在了解三教一体理论知识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农村没有这种专业的教授,为他们制定相应的方案去实施三教一体。因此,在农村,学校认为实施三教一体是一个非常不切实际的做法,他们本来教育设施和师资就比较落后,没有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这么不切实际的方法,就导致了学校对三教一体非常不重视。
(三)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三教一体没有相应配合
在农村这种环境下,许多家庭的家长都是在外为人打工,没有时间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们本身所受的教育思想就比较落后,因此,他们认为孩子成长是一个自我的过程,不需要自己进行太多的教育,这样就不能够配合学校教育。而在农村社会环境下,对许多教育方面的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例如,没有社会教育机制,也没有建立相关社会活动等,这样的话,社会教育就不能够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配合。学校对三教一体的不重视,就不会向学生宣传社会教育工作,也不能够促进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没有相应配合,也是实施三教一体措施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三、 均衡教育背景下,农村的三教一体的对策
(一)要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均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硬性要求,所以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实施三教一体的教育模式,首先应该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那么如何让两者相互配合呢?学校可以让教师进行家访,将家庭教育各方面知识向学生家长介绍,并告诉家长,希望他们配合学校教育工作。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状况向家长进行详细的阐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工作完善以后,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农村的三教一体的实施。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脚踏实地,首先完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一个讨论,并让其各自发表意见,根据意见来改善两者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学校的各位领导应该向教师召开全体大会,告诉教师本次召开家长会的主要目的和意义。让各位教师制定一系列的方案,提交到教务处,经过审核,学校可以选出一些有效方案,来进行本次家长会的召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应该请一位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在此次家长会当中为学生家长进行解答疑惑。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各个学生通知家长来参加家长会,在农村,许多家长都是非常忙碌的,如果学生说家长不能够过来,那么教师就应该主动地给家长打电话,告诉他本次家长会的重要性,并希望他能够赶来。在家长会召开期间,教师可以找几位家长交流,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家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也可以说一说在对自己孩子家庭教育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根据这几位家长的反映情况,教师可以将其上报到学校,学校经过各个汇总,可以以广播的形式,让之前请来的专家根据各位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在家中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一个详细的解釋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对本次家长会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并向各位家长说明一下当下教育三教一体模式的必要性,引起各位家长的重视。
(二)学校教育同时应该和社会教育相配合。
学校教育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说是核心教育。他们大部分人都是在学校进行各方面教育。当学校教育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时,就相当于得到了更好的社会教育,那么学校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当学校发展较好,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受到一定的感染,社会环境质量也会提高。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校外社会教育机制。首先,学校要对此教育机制进行一定的宣传,可以找校内的学生进行一起宣传。在学生帮助学校共同宣传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校外社会教育机制的内涵和意义,也可以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做出相应的贡献,这将对学生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认知更加全面。其次,学校应该聘请各个方面的社会教育人士,例如,退役军人、学习雷锋精神的积极分子、党政工作干部、各种能干有能力的人士。让他们来担任校外社会教育机制的教育人员,而这些教育人员,要根据学校学生人数而定。教育人员可以将他们所干的各种工作向学生们进行介绍,给他们传授自己在各种工作当中的经验。通过不同人员的教育,学生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学校应该抽出不同的时间,让他们去校外社会教育机制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校外这支教育队伍的作用。学校通过建立这种校外社会教育机制,不仅可以辅助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加可以加快社会教育发展的步伐。
(三)社会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建立相关各种组织
学校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当然在均衡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们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社会教育为辅助,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教育就不重要。若想要实施三教一体,任何一个教育都是缺一不可的。社会教育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对学生进行许多方面的教育,在社会教育当中,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经验。因此,社会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建立相关各种组织,践行社会教育。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均衡教育背景下,农村三教一体的问题,有家长对三教一体认识不足、学校对其不重视和三者没有相应配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施相应的对策,要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配合、社会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作用,辅助建立相关各种组织,还有就是学校教育同时应该和社会教育相配合。总的来说,我们需要通过各自相互配合来完成三教一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进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20(10):40-41.
[2]岳美荣.农村教育愿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伙伴关系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297-298.
作者简介:
李巧芳,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