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适用性和实用性研究
2020-07-23刘凯万洁王小蕾
刘凯 万洁 王小蕾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劳动和劳动者,并反复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劳动技术课程作为劳动教育重要载体再次受到关注。作为劳动技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及实施的行动指南,教学大纲具有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文章对现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目标设置、教学以及实践项目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教学大纲实用性不足但适用性依然,尽管存在具体教学和实践内容滞后于现实情境的情况,也仅需局部更新而非整体变革。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技术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性 实用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多个场合提及劳动和劳动者。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统称为“劳动技术课程”)成为劳动教育重要的载体,而教学大纲则是劳动技术课程的引导者,是保证劳动技术课程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行动指南。
回顾历史,国家教委于1987年3月便发布《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并于同年10月推行《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1992年又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用)》(简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制度和规范对劳动技术课程落实到学校教学计划起直接作用(见表1)。然而,近年来受“升学率”的影响,劳动技术课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甚至出现劳动技术课程课被冲抵的情况。结果造成“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针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可开展的主题进行非硬性推荐,“劳动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部分再次被提及。然而,劳动技术课程的落实显然不能仅仅依靠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其本身也有必要做出改变。
尽管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颁布已逾三十载,但学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或聚焦于理论思索,或针对课程实践,却几乎未涉及课程教学大纲。在当今科技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纲领性指导文件,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是否以及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当代中小学教育的要求便成为讨论劳动教育问题的逻辑前提和基本假设。本文尝试从大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两个理论视角切入,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设置、教学项目安排及教学实践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期为课程的开展和落实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适用性:对指导思想和目标设置的坚守与传承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向,并将其提至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度[3],到198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规定了中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学时安排,再到1986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草案) 的说明》中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以及同年10月国家教委副主任彭佩云正式提出的“五育全面发展”[4],我国劳动教育课程从恢复到规范经历了较长的历程,因此,课程大纲的编制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积累,必然表现为时代局限性和教育前瞻性的矛盾的统一。
1.指导思想的坚守
(1)重視教育的思想性
在教学目的问题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在劳动观念和习惯养成两个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要求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劳动人民和家乡的热爱情感[5]。其目标有二:一是增长学生的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情感,通过对劳动技能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提升学习其他知识必备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成长为热爱劳动、具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及:“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的思想性从未过时。
(2)重视教学的实践性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都被列入教学计划,并要求教学时间分别为每周1课时和每周2课时。同时,初中阶段知识教授和实践操作的课时安排要求原则上为1∶2。相较而言,初中比小学对实践工作量的要求更为充分。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切身感受,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并养成劳动习惯,进而提升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教育的阶段性
①劳动内容安排的阶段性。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大体将劳动分为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两大类。家务劳动中基本生活技能被单独划归“自我服务劳动”,作为小学低中年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小学高年级这部分不再作为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也有较大的差异(见表1):小学阶段以生活技能为主(生活服务项目占教学内容的一半以上),初中阶段以生产技能为主(生活服务项目在必修和选修项中占比约为四分之一)。
②劳动要求设置的阶段性。小学低年级 “自我服务劳动”要求能分类保管学习用品,进入中年级则要求保持整洁美观。初中阶段的必选项“生活服务”中包含织物洗涤、烹饪技术、编织技术及服装裁剪与缝制,教学目标上升到技能层面的“学会”,而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了解”。
2.目标设置的传承
(1)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教学内容要求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具有一定连贯性。此种内容编排能够提升学生劳动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指导联系社会
为教学开展提供场地、专用教室、设备等基本条件,以保证教学所需的实践性;通过劳动、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将知识技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强调要加强家庭和社会中的锻炼,延续和落实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达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目的。
(3)教学实践要求考核
充分考虑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的落地。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考核要求,对考核内容作了规范,明确要求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单,规定该考核成绩是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通过考核促落实。
(4)教学目标思技并重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中多次提及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特别是初中阶段,着重强调对劳动思想的考核,包括劳动的观念、态度、感情以及习惯等内容。因此,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绝非单纯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而是一门“通过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和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锻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课程[6]。
二、实用性:对教学项目和实践内容的革新与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至今已逾三十载。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劳动教育提出新要求,课程教学大纲的革新与完善亟待施行。
1.教学项目的革新
(1)改变教学项目脱离实际生活的现状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城镇化形势加剧。“种植和饲养”在城镇家庭中已非日常生活内容。安排此类教学项目,一方面与生活脱节难以落实实践;另一方面容易因“无用”影响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教学项目中,简单生产劳动占所有教学内容的三分之一,其中一半以上为“种植和饲养”。进入中年级,要求学会一些农林作物的采集和夏收等简单劳动、管理花卉幼树,会饲养家禽;进入高年级,教学内容涉及苗木的嫁接扦插、移栽瓜果,以及木工、竹工、金工等。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四项必选项中有两项与生产劳动有关(见表1);在可供选择的参考项中生产劳动技术相关项目占到了三分之一。此类教学内容的设置确实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但从现实生活考量,除极个别花草种植课程外,其余均难以落实到日常。
与生活相关的家务劳动教学项目设置也出现了脱离生活的情况。比如初中阶段必选项“生活服务”类中,“服装裁剪与缝制”项要求了解家用缝纫机的结构并能初步使用,就现实生活而言,缝纫機早已不再是家庭日常生活中必备“老三样”之一,有些年轻家长都未曾见过缝纫机。
(2)优化教学内容忽略体脑结合的结构
人类发展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课程在丰富学生体力劳动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体力劳动的重要性,认识到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当前,推崇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愈发突出。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劳动机会不多、劳动意识不强、不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等问题。“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之言论,“唯分数论”之态度都体现社会大众对体力劳动的淡漠。
事实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不可分。例如自制笔筒,既包括制作这一体力劳动,也离不开制作之前的设计和计划等脑力劳动。若仅有计划而无行动,笔筒无法产出;若不经设计和计划便直接行动,浪费材料不说,笔筒也难以成型。
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多涉及对工具及其功能的认识。将工具从实际使用情境和任务中剥离出来单独教学,淡化工具功能与日常任务之间的联系,难以实现课程教学“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初衷。
(3)调整课时安排错位学生背景的计划
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每周2课时,每学年32周需要完成至少两个项目的教学。原则上教授知识和实践的课时比例为1∶2,则每个项目理论知识的教学为10课时左右。
以必选项“种植、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类中的“常见花卉栽培”来说,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花卉栽培的意义和适合当地种植花卉(或药用植物),学习繁殖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栽培技术,会种植几种主要的花卉(或药用植物)”;“了解当地常见花卉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的要求及当地花卉常见病虫害。初步掌握花卉的管理方法和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对城市学生而言,该项目为最有可能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落地的教学项目,但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共计30课时,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是捉襟见肘。
(4)改变实施方案滞后教学实践的境况
劳动技术课程被纳入教学计划、明确考核要求,考核成绩影响学生评先评优。然而,在学校实际操作中,劳动技术课程被当作无关紧要的副科,面临课时被主科挤占的窘境,成绩评定也无统一标准。虽仍被部分学校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但实质影响很小。究其原因,不仅与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现实有关,也与目前政策上对劳动教育的规范性不足、教学和考核缺乏一定的实质性规定有关。
2001年11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称《方案》),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进行了规范。其中,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劳动教育部分被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劳动教育实践部分的补充,曾经要求被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劳动技术课程却不见踪影。根据《方案》的课程设置比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的16%~20%,结合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劳动技术课程的落实只能依靠学校从“地方与学校课程”课时中调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开展。在劳动技术课程的实施上看,很难配备必要的专业教学场所、设备等,师资也多为非专职老师充任[7]。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课程设计和推荐主题中可以发现,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需重视学科融合,将知识从课堂过渡到社会实践。《纲要》调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时间,从《方案》中的三年级改为一年级即开设,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课程的具体内容参考《纲要》推荐主题以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为主。
显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劳动技术课程同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独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使得它在落实的过程中与劳动技术课程存在一定的交集,但却不能替代劳动技术课程本身的任务和功能。
2.实践项目的完善
一方面,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培养。在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中,小学低年级劳动课教学内容涵盖洗手、洗脸、刷牙、穿脱衣服、洗小件物品等自我服务内容。这些劳动技能在入学前就由父母指导习得并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并熟练,实质上并无占用课时进行学校教学的必要。
另一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有自办农场、工厂为劳动技术课程提供专门的教学场所及设备,而现在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并没有对应的教学环境,劳动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农业、木工、金工等的教学难以开展。
劳动教育从来就不是独属于学校的任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的认识,特别是现阶段对体力劳动的认识,对劳动教育的落实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下社会对知识的推崇达到一个新高度,对体力劳动尊重不足,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片面,对学生的身份认知局限在学校课堂上,致使学生不易将劳动与自己建立联系[8]。劳动成为老师和家长作为惩罚的工具之一,弱化了劳动目的和结果带来的愉悦体验,强化了学生对劳动过程的负面体会。这些现状都给劳动教育的推进带来了一些挫折。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有必要积极进行家校联系、校企沟通,增强家校合作、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劳动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劳动锻炼提供条件和支持。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历经三十余年仍有契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的闪光点。劳动教育的落实及劳动技术课程改革虽然迫在眉睫,但要继承原有的理念和原则,结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予以革新和完善。这是推进劳动教育落实的重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有些滞后,但一些省市地方从未停止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但遗憾的是,这些探索虽为劳动教育的继承和落实做出了贡献,使劳动技术课程充满地域特色,却由于缺少统一标准和要求,使教育实践出现区域失衡的情况。于是,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引领、规范和标准的作用,便成为当前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翠娥.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整合发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3).
[2] 《天津教育》编辑部.大力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J].天津教育,2015(09).
[3] 李珂,曲霞.1949年以来劳动教育在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历史演变与省思[J].教育学报,2018,14(05).
[4] 何昌东.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 常保晶. 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6] 陈土木.浅谈通用技术课程与劳技教育的衔接[J].教师,2011(09).
[7] “面向21世纪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研究”课题组.加强劳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试用情况调查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0(01).
[8] 弓立新.如何认识与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J].少年儿童研究,2019(03).
[作者:刘凯(1981-),男,山西晋城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万洁(1986-),女,湖北武汉人,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王小蕾(1986-),男,山东昌乐人,中国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院,工程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