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流方式嬗变视角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逻辑

2020-07-23朱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有效互动师生关系

摘   要 交流方式是师生关系发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媒介。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变革,教师工作模式的切换,学生个性特征的转变,校园文化氛围的变化,师生的交流方式由线下交互到线上交流、价值理性到工具理性、常态沟通到随机相遇、深度交互到浅层交往。这将导致师生关系出现明显的情感温度不足、形式主义取向、辐射范围有限、教育功能弱化,最终引起师生关系紧张、割裂,甚至是冲突,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师生交流方式的嬗变,要立足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净化校园师生关系构建的氛围,促进师生在新的交流方式中,实现更加充分的交流、有效的互动和深度的交互,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的实际价值观、方法论和实践论的问题,满足教师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和需要,实现教学相长、合作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 交流方式  师生关系  有效互动  深度交互  合作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形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更是促进教学相长的保障。因此,维持学校师生健康、积极、和谐的关系,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和任命。师生关系经历了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再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发展阶段,师生关系模式也经历了教师主导模式、学生主导模式和主体间模式。师生关系模式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权力的变化,而究其根本在于教师和学生主体对于知识、信息、数据等表现出的占有和权威差异。

互联化技术的变革,教师工作模式的切换,学生个性特征的转变,校园文化氛围的变化,加剧了师生关系交流方式的嬗变,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知识、信息、数据的占有和权威出现更加明显的差异,进而会引发师生关系展现出新的特点,最终引起师生关系紧张、割裂,影响健康、积极、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学校主体角度出发,教师要遵循交流方式嬗变的客观存在,寻找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逻辑,从情感温度教育、服务学生导向、常态化机制构建和深度互动交往方面着手,致力于师生关系的重建。

一、师生关系交流方式嬗变的内外环境

交流方式是师生关系发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媒介。新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和转向,学生时代特征的表现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弱化是师生关系交流方式嬗变的基本内外环境。

1.互联网新技术的变革

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变革,改变了以往面对面进行线下即时交流的方式,将交流的场景转移到互联网线上,催生了微信、QQ、微博、抖音等实时在线交流平台,人与人之间可以实现即时的交流,实现即时的信息、数据、文档、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在线共享,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互联网新技术对于交流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到教育领域。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这种即时通信与交流的技术也被利用到学校基础课堂教学之中,如智慧课堂、直播课堂、智能课程等等,都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与互动,帮助教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互联网新技术也拓宽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互联和移动互联,迅速找到需要的知识和数据,帮助自己能力提升。

2.教师工作模式的切换

基础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在同一阶段又有优质、劣质之分,所有每个阶段教师所承担的基本职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却未认识到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的差异,都希望建设应试能力强的学校,因而在教师的考量中坚持“成绩至上”的理念,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紧紧围绕学生成绩维度进行指标、标准和体系设計,过分注重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考评。教师的考评对于教师的工作模式、工作表现和工作成绩产生明显的导向和影响。在应试导向的考评体系指引下,教师的工作模式将出现严重的倾斜,把成绩提升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和重点,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如何应试当中,争取在成绩标准的要求下成为表现优异的教师。这样一种工作模式,自然会导致其在教学时间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职能缺乏必要的知觉和重视,导致其与学生的交流流于形式,交流方式趋于平淡和低效。

3.学生个性特征的转变

交流主体特征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交流方式的改变,影响交流的实际效果。目前学校的学生主体基本为00后,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身处在较好的家庭环境之中,个性比较突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很多问题上难以做到换位思考,同时相当自我,非常不愿意与人沟通,喜欢沉寂和陶醉在自我的世界当中。在学习中的表现便是,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高,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不多,不太愿意从事集体活动。学生这些个体特征的转变,将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对传统教师师道尊严的形象产生一些冲击,对交流中的教师权威产生一些弱化,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充满阻碍和流于形式,导致教师难以有效捕捉到学生的需求点和关切点,难以实现与学生的有效交流,也难以促进教师与学生良好交往互动关系的形成,更加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

4.校园文化氛围的变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有效师生交流方式形成的基础。学校是否具有较强的尊师重道、向上向善、师生互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形成师生高质量的交流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学校逐渐走向社会中心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社会不同思想、思潮和理论的影响,导致学生自身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尊师重道的氛围弱化。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在经济生产力的标准下显得十分微小,教师的光辉伟岸形象在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的评判下显得十分微弱,因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可和崇拜也十分缺乏。其次,校园学习氛围弱化。这也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方式出现嬗变,由以往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交互到浅层的交往。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现有校园文化活动基本以学生为主导,缺乏教师的参与,难以让教师真正有机会与学生进行接触,让学生真正有机会与教师进行交流,构建有利于促进自身成长成才的师生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逻辑和实践路径

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崇高的宗旨、共同的目标、互益的效果、纯洁的性质为其主要特征[3]。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用重大[4]。师生交流方式的嬗变将导致师生关系出现明显的情感温度不足、形式主义取向、辐射范围有限、教育功能弱化,最终引起师生关系紧张、割裂,甚至是冲突,影响教育教学主体的学习工作状态,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交流方式嬗变的背景之下,遵循交流方式嬗变的逻辑,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确保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形成和谐向上校园文化的根本,促进教师学生教学相长的保障。

1.适应交流方式的变化趋势,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与需求

交流方式是师生关系强化的主要突破口。进行人才培养,需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做学生想做的事。这就要求学校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教师工作的时代感。教师要主动适应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趋势,掌握和熟悉最新的教育教学交流方式,熟悉学生的语言,同时要积极克服线上单向交流的弊端,综合运用线上交流和线下交互的交流方式,开展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真正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2.落实交流方式的温暖教育,注重关心学生情感与心理

交流方式的本质差别不在于运用何种表现形式,而在于其具有的丰富内涵。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单纯的传递冰冷的知识和信息,而在于关照学生的情感与健康学生的心理。这就要求正视交流方式的嬗变现象,落实交流方式优化的温暖教育,将温暖融入、传递到学生心中,不断强化教师工作的使命感。教师要始终把价值理性作为师生交流互动和关系形成的第一理念,始终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高度,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更多的情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克服由于学校考评引致的成绩至上的工具理性导向弊端,贯彻有温度的教育理念,回归育人本质与初心,走进学生内心,注重关心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发展心理,精准施策,落实落细对学生的温度教育,让师生的交流更加具有温情与温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得到有利于成长的正能量。

3.构建师生关系交流的常态机制,切实解决学生困惑与问题

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对话机制,是提升师生交流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发展师生关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常态化的沟通,师生的情感、情谊就无从谈起,师生良好和谐的关系也就难以形成。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构建师生关系沟通交流对话机制,不断强化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通过关系的建立,实现知识、经验、情感的交换。因此,教师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拥有更多的阅历和资源,要积极推动构建师生关系交流对话的常态化机制。通过举办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团结在自己的身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通过经常性的见面和对话,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进一步树立教师的权威和形象,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进而与其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

4.提升师生交流的层次质量,着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建立深入、互动、有效的师生交流方式,推动师生交流由浅层交往到深层交互是提高师生交流层次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推动师生从深层交互中增加实际获得,需要学校在构建良好和谐师生关系中进行思考。学校要努力增加教师工作的获得感,推动他们更有积极性地参与到提升交流方式层次质量,优化师生关系的实践中来。作为教师,要真正站在育人的高度,提高交流方式的层次和质量,立足专业、围绕发展、面向未来,推动学生与自身的深层次交互,同时也要提高自身对学生传播知识、理论和经验的层次和质量,增加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公信力,着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在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真正的深层次的交互,实现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增加职业获得感,进一步强化与学生深层次交互的决心,构建更加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行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慧琳,甄慧娜.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助力教学相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

[2] 宗彪.高校师生交流低效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01).

[3] 徐晶晶,张虹.“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嬗变及形成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4] 景文忠,汪明.师生关系的言说基础及对“教师主导”之辩护[J].教学与管理,2018(28).

[作者:朱宇(1983-),男,河南鄭州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有效互动师生关系
问题导引下的课堂有效互动内涵与特征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让互动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
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