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是“民族之光”?别逗了
2020-07-23杨鑫宇
杨鑫宇
4月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陷入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当天,瑞幸咖啡公布了一项内部调查结论,调查显示:在该公司去年总计29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中,有22亿元的销售额都是“伪造的”。
很快,这则令投资人目瞪口呆的消息,就在市场上引发了剧烈的震荡。瑞幸咖啡的股价当场暴跌,一天之内,其市值便蒸发了约75%。4月3日,中国证监会就此事作出官方表态,强烈谴责了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行为,表示中国证监会将按照国际证券监管合作的有关安排,依法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坚决打击证券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显然,这家以超低价格、明星代言而广为人知的公司,将为其犯下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财经专业人士眼中,这起事件的是非与损益十分清晰。规模如此庞大的“销售额注水”,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都是性质恶劣且无可辩驳的严重违规。这样的做法,不仅严重挫伤了瑞幸咖啡的商誉与信用,同时还极有可能为其招来市场监管机构的巨额罚单。倘若处理不当,这颗正处于上升期的“商业新星”,很可能陷入事关存亡的危局。
然而,尽管事件发生之初,大多数人都试图以专业的视角理解这一情况,但是,一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谬论,却悄然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这种论调不仅对瑞幸咖啡弄虚作假的做法毫无批判,而且还将其高高捧起,表示瑞幸咖啡“一边骗美国投资人的钱,一边给国内消费者发优惠券”,是“造福大众”的“民族之光”。
尽管从专业角度上看,这种荒谬的说法根本不值一驳,但在瑞幸咖啡的大力优惠和充满煽动性的网络言论的“夹击”之下,不少网民都“着”了这一论调的“道”,一时让荒唐的“民族之光”之说占据了不小的市场。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开始,许多博主都是本着“恶搞”“开玩笑”的态度转发这种论调的,但在传播过程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当真、认真了起来,让这种说法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舆论潮流。
从结论上看,这种论调当然是错的。之所以有人误认为瑞幸咖啡是“民族之光”,是因为他们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所作所为,错误地理解成了如同盗匪一般“干一票就跑”的单次博弈。在这种视角之下,瑞幸咖啡作为一家由中国人创立,在中国运营的企业,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钱,便成了一件“中国赚了,美国赔了”的好事。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资本市场从来都不是“单次博弈”的场地,上市公司也不能“干一票就跑”。对瑞幸咖啡而言,等待它的将会是市场监管机构的调查与处罚、投资者的维权诉讼,以及现金流量、融资渠道、信用评级等方面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而比这更糟的是,瑞幸咖啡的所作所为,还很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造成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歧视与偏见,从而让其他兢兢业业、诚实守信的中国企业无辜受累。事实上,绝大多数在海外上市或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都是诚实守信、业绩扎实、商誉良好的。这些企业几十年来“走出去”的不懈努力,换来了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的信赖与认可。但是,一起恶劣的造假事件,便会让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生出裂痕。
在资本市场之上,每个投资者都希望尽可能避开潜在的风险,而瑞幸咖啡在投资人眼里最大的标签就是“中国企业”。因此,他们很有可能会因为瑞幸的“前科”,而对其他中国企业多留一个心眼——这听起来很不公平,但资本市场也从未有过这种“公平”,真金白银的收益与诚实的商业信用,才是资本市场上通用的“语言”。
(摘自《中国青年报》)
【品讀】
瑞幸咖啡在这件事上,不仅不是“造福大众”的“民族之光”,而且可能“害”了其他中国企业。对此,国人还应擦亮双眼,认清事实。其实,在企业界,我们早就拥有了不少真正的“民族之光”。可以说,每一家在海外积极开拓市场,遵纪守法,凭本事赚钱的中国企业,都是为中国经济贡献力量的“民族之光”。相比于个别用欺骗性的小伎俩谋取私利的企业,这些脚踏实地的企业,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赞颂。将瑞幸咖啡称作“民族之光”,只是一个并不美丽的“误会”,这不仅是对这个称号的抹黑,也是对那些更优秀的中国企业的侮辱。
【知识链接】
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分餐的形式。但其显著的特征是对层级地位的彰显,是一种礼制。宴席呈现出的是一种气场,更能凸显王侯威仪。《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便是针对筵席的规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