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文化企业影响的调研报告

2020-07-23“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文化企业影响研究”课题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湖北文化企业面临成本损失、收入减少、现金短缺、正常复工时间不确定和用工不足等问题。因此,要解决湖北文化企业当前的实际困难,切实发挥政策措施的帮扶效力,就需落实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帮助文化企业渡过难关;因势利导化危为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优质管理服务水平;消除恐慌重建信心,恢复生产激发市场活力,帮助广大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湖北文化企业  精准施策  复工复产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9.008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降华夏大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作为疫情最严重区域的湖北省因抗疫按下“暂停键”,从而给湖北省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对于原本依赖群体型文化消费且发展不充分的湖北省文化产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影响巨大。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以及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的决策部署,深入了解疫情对湖北文化企业的影响和文化企业受疫情影响后的具体困难与诉求,分析疫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应对之策,帮助湖北文化企业渡过难关,确保湖北省文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文化产业网联合组成“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文化企业影响研究”课题组,组织开展对湖北文化企业的调查研究工作,现将有关调查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被调研企业情况分析

被调研企业的分布和类型的情况。2020年3月25日至30日,课题组采取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文化企业展开全面调研,共收回789家企业的822份问卷,剔除重复部分,有效问卷为789份,并在此基础上对627家企业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调研的企业数占湖北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1/3。

从地域分布看,789家企业覆盖了全省全部17个地市州(含直管市),其中:湖北省直属企业30家,占3.80%;武汉市直属企业15家,占1.90%;武汉市企业136家,占17.24%;襄阳市企业33家,占4.18%;宜昌市企业52家,占6.59%;十堰市企业35家,占4.44%;荆州市企业49家,占6.21%;恩施州企业65家,占8.24%;黄冈市企业28家,占3.55%;黄石市企业24家,占3.04%;荆门市企业23家,占2.92%;鄂州市企业9家,占1.14%;咸宁市企业188家,占23.83%;随州市企业44家,占5.58%;仙桃市企业10家,占1.27%;天门市企业2家,占0.25%;潜江市企业7家,占0.89%;神农架林区企业4家,占0.51%。总体来看,被调研企业地域覆盖面全,区域分布较合理,疫情最重的武汉市地区企业(包括在汉省属、武汉市直属和武汉企业,下同)共181家,占总比例的22.94%,其他地市州共608家,占77.06%,除咸宁市企业数相对较多外,其他地市州企业数分布较合理,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从从业人员规模看,小型文化企业较多,50人及以下规模的企业居多,占69.7%,其中1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占23.57%,11~50人规模的企业占46.13%;大型文化企业较少,千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仅11家,占1.39%,这也反映了湖北文化企业规模主要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基本特点。

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成立10年以下的企业占比较高,达65.78%,其中成立5年以上10年以下的占24.33%、成立3以上5年以下的占17.62%、成立3年以下的占23.83%、成立10年以上的文化企业仅占34.22%,这也符合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产业的特性。

从企业经营类型看,包括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联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各种类型。其中私营和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共计429家,占54.37%;国有企业93家,占11.79%,股份制企业221家,占28.01%,这体现了湖北省文化产业中民营和个体企业发展较快的特性。

从企业类型分布看,被调研的企业涵盖了文化产业全部9大类型,其中文化娱乐休闲服务240家,占30.42%;文化傳播渠道165家,占20.91%;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73家,占9.25%;文化投资运营72家,占9.13%;文化消费终端生产70家,占8.87%;创意设计服务61家,占7.73%;内容创作生产53家,占6.72%;文化装备生产37家,占4.69%;新闻信息服务18家,占2.28%,各类型企业占比情况见图2。

被调研企业积极参加抗疫的情况。面对疫情,湖北文化企业与时代脉搏共振,与国家和人民共命运,以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参加抗疫活动,彰显担当精神,成为湖北抗疫前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如知音旗下的知音动漫公司充分发挥行业领头羊优势,第一时间发动画手,创作出大量富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原创作品,他们组织著名作者颜开、任翔、晓泊等,创作抗疫主题海报系列《来自漫客er的声音——武汉,加油!中国,必胜!》,在官微、官博以及湖北省文明办平台进行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古传奇旗下新媒体公司在疫情期间,组织自媒体开展“战疫”主题系列内容创作,深入报道了大量疫情一线主旋律、正能量的纪实作品,阅读人次超过1000万;湖北华中文交所联合华夏银行推出“文旅战疫复工贷”,为文化企业复工提供低息贷款,并推出了“战疫情、助复工”文化产业网公益大讲堂;湖北文化产业网发挥网上优势,积极宣传党和国家以及湖北省抗疫精神,报道文化企业抗疫的先进事迹,组织进行疫情对文化产业影响的网上调研;湖北画报社在疫情期间派出专业摄影记者深入一线拍摄援鄂医疗队员,并广泛开展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照片征集工作,现正在着手筹建网络“新冠肺炎影像档案馆”;武汉客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募捐数亿元防疫物资和向一线防疫人员发放上千万慰问金,建立两家方舱医院、7家应急医院和2家康复中心;爱奇艺联合小明太极,与近百位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漫画家共同携手,以漫画形式还原此次抗疫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同时进行抗疫科普宣传,致敬抗疫战场一线的工作者。疫情期间,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紧急联动了多家出版社,将线上知识资源免费推送给师生家长,保障全国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并免费帮助全国师生家长有针对性地学习监督与学习辅导。许多地市的文化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抗疫工作中,如随州市随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当地粉丝量最大的本土网络媒体,在疫情期间,不仅承担相关宣传工作,还发挥自身线上生活电商销售和物资配送的优势,以低于其他平台的价格为全市市民配送物资,受到商务局等单位的一致好评。湖北省文化企业抗疫的先进事迹不胜枚举,深受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扬。

被调研企业受疫情影响基本情况。第一,80%以上企业受疫情影響严重,9.13%的企业有面临倒闭的危险。疫情对文化产业尤其是对那些主要依靠人员聚集传统型消费类文化行业,如电影、旅游、演出、节庆会展等冲击巨大。本次调研中,38.40%的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仅能勉强维持;33.21%的企业表示受疫情影响很大,企业经营暂时停顿;有9.13%的企业认为受到致命影响,面临倒闭风险。仅有十几家企业认为影响不太大,但企业经营也出现一些困难并有潜在的风险(见图3)。

从具体行业类型来看,认为“影响很大,企业经营暂时停顿”的企业主要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投资运营行业,认为“影响不太大,企业经营出现一些困难,但总体保持稳定”的企业为新闻信息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创意设计服务行业。

第二,60.58%的企业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降幅50%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预估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有60.58%受访企业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在50%以上。在访谈中,有部分企业预计营业收入将断崖式下滑,甚至出现零业绩。疫情对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影响情况见图4。另外,在访谈中,所有企业都认为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受疫情冲击很大,以武汉地区企业为例,2018年第一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的企业分别占23.2%和23.76%,而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能超过1000万的企业占比滑落至13.81%。

第三,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投资运营类企业影响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对企业总体影响的问卷调查中,认为“影响很大,企业经营暂时停顿”的企业主要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投资运营。同样,在预估2020年上半年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将超过50%的企业排在前三位的仍然为这三大类企业,分别占74.58%、66.06%、59.72%,详细情况见表1。这三大类型行业都因线下人群聚集消费经营受阻,以及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对企业未来发展存在悲观情绪。例如,黄石东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预计经营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1500万元以上;知音传媒集团直接减少收入3000万元。据调研分析,即使疫情结束,上述文化企业的经营受疫情的影响时间还将持续半年以上。如疫情后,文化旅游业虽然将逐步开放旅游景区,但受疫情防控压力,每天人流量将受到限制,导致收入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增长。

当前文化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资金、市场和用工是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疫情给文化企业的压力来自于收入减少后的资金、市场不确定性和用工等方面的压力。71.48%的企业认为疫情令营业收入减少、流动资金紧张,导致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缴纳税费和支付房租;46.13%的企业则面临的是人员聚集性、流动性的文化经营活动难以开展,市场需求受到抑制;特别是文化旅游、书店、文化艺术培训、影城、文化娱乐活动等需要高聚集人流的业态被迫停止或闭店,且在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运营。还有35.61%的企业表示,由于正常复工时间不确定和用工不足,正常运营难以开展。在深度访谈中,有企业表示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到岗就位致使运转困难,还有的企业则因外地员工较多未能及时返岗复工,且外省相关项目不能进行。27%的企业表示因人力、物流成本等提高,致使企业面临困难;有公司表示疫情期间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幅增长;有公司在原材料上涨、几乎无利润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产品原价以挽留客户,疫情对企业造成的主要困难相关数据见图5。

全面复工复产是企业当前最关注的主要问题。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日,湖北省作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80.35%的企业未全面复工,其中有39.80%的企业还处于完全停工停产状态。仅有19.65%的企业全面复工。76.93%的企业未恢复正常营运,其中58.17%的企业无法判断何时能够正常营运,有关复工和恢复营运时间情况见图6、图7。

此外,复工率和企业规模关联度较大,调查结果表明,规模越小的文化企业现在仍处于完全停工的比例越高,60.22%小微企业尚未复工,3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中目前复工至70%及以上的占39.47%(见图8)。疫情虽对湖北文化产业造成大范围无差别打击,但规模大的企业恢复能力还是强于小微企业。因湖北文化企业小微企业占比较大,所以疫情对湖北文化产业整体影响很大。

收入减少和资金短缺是企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疫情,成本损失、收入减少、现金短缺成为企业生存最大考验。近5成的被调研企业受疫情影响日均损失10万元以下,18.5%的企业日均损失10~50万元,6.34%的企业日均损失100万元以上(其中34%为武汉地区企业),4.44%的企业日均损失50~100万元(其中28.57%为武汉地区企业),另有15.59%的企业无法判断其损失程度(见图9)。由此可见,湖北文化企业受疫情影响收入大幅度减少。

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企业中,74.40%企业的现金流难以支撑超过3个月,其中42.08%企业仅能支撑1~3个月,32.32%企业表示现金流撑不过一个月(见图10)。在深入访谈中了解到,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如英山县才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表示这次疫情造成直接运营费用损失将达8000万元,复工复产后公司经营工作预计需要至少三个月才能步入正轨;地市州级多家影院企业表示由于错过春节档影院营收高峰期,营业收入损失巨大。

降薪和减员将是近半数企业渡过难关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数据表明,为了应对巨大的资金压力,24.71%的企业有降薪计划,10.65%的企业有降薪并小幅(5%~20%)裁员打算,3.93%的企业准备降薪的同时还将较大程度(20%~50%)裁员,有1.9%的企业准备裁员50%以上,甚至还有5.2%的企业有关闭企业的打算(见图11)。

在深入调研分析后发现,受疫情影响有可能关闭企业的主要分布在文化休閑娱乐服务和文化装备生产类产业中,并且主要是小微企业。无降薪和裁员计划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投资运营和创意设计服务业类产业中,并且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面对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仍坚定信心开展自救。随着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帮扶政策的陆续出台,面对疫情影响,多数文化企业并没有过于悲观,认为疫情造成的损失在可控范围,并且相信可以渡过难关。总体信心指数较高,平均分为7.37分(满分为10分)。其中,信心比较充足的前三位产业大类是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分别得分8.44、8.15和8.04。信心指数相对较低的三大类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分别得分6.6、7.35和7.53。这是由文化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决定的,疫情对文化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销售工作、外部合作、客户服务等方面,而在内容生产方面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内容创作生产和新闻信息服务等内容生产型企业对疫情的判断整体比文化娱乐和生产制作类企业乐观。值得关注的是,有近11%的企业信心不足(信心指数低于4分)(见图12),甚至还有9.13%的企业认为受到致命影响,面临倒闭风险,主要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

虽然受疫情影响,湖北省文化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大多数企业积极行动,一方面,想方设法开展自救,有41.44%的企业努力拓展营业渠道,34.47%的企业申请政府资金支持以应复工急需,有26.36%的企业通过降低成本减少支出维持企业生存(见图13);另一方面,化危为机,加速转型升级。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企业将利用新科技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如增加移动办公、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或运营环节和增加大数据分析的支出成为被调研企业的重要安排,分别占43.23%、37.22%和34.21%(在图14数据基础上加权计算所得)。这表明未来湖北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在线化等方向加快发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经营模式的文化企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以线下经营模式为主的传统文化企业在此次疫情中遭受重创,迫切需要增加移动办公、大数据分析以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而线上经营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企业因为不受地理空间的制约,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优势明显。未来,很多文化企业将把发展线上经营作为重点。从长远来说,文化企业加大对技术方面投入,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是加速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举措。

当前文化企业对政策和服务的主要需求

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和经营补贴是当前最主要的经济政策需求。面对这次疫情,在疫情期间营业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资金链和现金流上存在很大压力的情况下,近5成的企业表示复工复产需要政府在租金减免、税收优惠、经营补贴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分别占49.05%、48.54%和39.04%。另外,对“提供企业员工稳岗补贴”(37.64%)的政策支持期待也很高(见图15)。

提供中长期贷款、降低贷款门槛和利率是最大的金融需求。疫情对企业造成的短期资金压力较大,获取资金支持是受困企业最大的诉求,其中最迫切的诉求是希望政府出台特殊政策为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方便(32.57%),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贷款利息进行补贴(或降息)(22.31%)、降低中小企业贷款门槛(19.14%)(见图15)。

政策落地、提高服务效率和保障防疫物品供应是主要服务需求。面对市场需求降低、企业发展停滞,企业对政府管理与服务呼声最高的是“促进项目(政策)落地,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占32.32%;第二为“帮助企业调配复工所需防疫物品”,占29.78%;第三为“提供更多的线上政务服务”,占26.24%;“协助联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恢复供应关系”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也有很强的需求,分别占24.46%和16.35%(见图16)。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与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解决文化企业当前的实际困难,切实发挥政策措施的帮扶效力,精准施策,“雪中送炭”,帮助广大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消除恐慌重建信心,恢复生产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多措并举消除恐慌,重建文化消费信心。调查显示,即使疫情结束,短期内公众恐慌心理仍无法消散,对文化消费的信心和动力依然不足,因此,尽快消除公众恐慌重建消费信心、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对文化产业恢复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尽管疫情对文化产业影响巨大,但辩证地看,危机孕育转机,转机带来商机。首先,文化消费已成为人民重要的生活方式,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未变。其次,国家鼓励文化企业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发展目标未变。最后,疫情也给资本运作带来了一个“窗口期”,疫情过后,文化消费将迎来补偿性增长。因此,疫情结束后,要利用权威渠道释放积极信号,最大力度地消解公众恐慌,帮助公民恢复文化消费信心、刺激公众文化消费,释放补偿性文化消费的潜力,积极鼓励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消费市场复苏。文化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生产,提高文化产业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吸引公众消费,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齐心合力,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完善安全防护保障,有序推动复产复工。目前,中央和湖北省已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文化企业要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前提下群策群力,最大程度地复产复工,使企业回归正轨,渡过疫情难关。在做好差异化防控的同时,文化企业要积极做好复工复产的准备,明确相关条件、时间、保障和防护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保障,制定发布复工防疫手册,健全人员分流、安全检查、定期消毒等工作机制,保障企业防疫物资到位;符合复工复产条件的文化企业要尽快复工复产,在全面制定复工的预案基础上,有序安排复工,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三是理性评估疫情冲击,做好持续承压准备。疫情爆发恰逢春节文化消费的“黄金周期”,但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湖北各地文化企业损失巨大,比如,文化旅游业、演艺业、电影业、节庆会展业、休闲娱乐业损失惨重。目前疫情虽然得到控制,但复工复产还有一个过程。加之公众文化消费受时间、经济等条件限制,以及受国际疫情蔓延趋势加剧的影响,公众整体文化消费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才可能明显回升。因此,文化企业要谨慎理性评估疫情的实际影响,做好更长时间承受压力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在经营层面尽量压缩成本、节约开支;在资本层面要做好力所能及、切实可行的资金来源安排;在产品层面做好产品研发,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政府也应做好较长时间纾困的政策储备,制定中长期帮扶措施。

落实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帮助文化企业渡过难关。在切实抓好中央和地方政府已出台的普惠性扶持政策的落实落地基础上,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文化企业重点扶持。

第一,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推出更多财政扶持政策。省财政整合历年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设立省级文化产业抗疫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受疫情影响大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传播、文化投资运营等行业企业。增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化企业的租金补贴、稳岗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加大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项目、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力度。灵活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通过“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推进新型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建设。通过政府文化采购、发放文化消费券和行业专用券等方式,积极发挥市场调配文化资源的竞争机制,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第二,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对受疫情影响还款确有困难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文化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延期或续贷。推动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大领域的信贷投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文化企业恢复生产。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和民间资本积极发展“政府引导中小企业母基金”,加速推动各类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降低企業负债融资比重。优化金融服务,各银行及金融机构要通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提高授信额度和资金审批效率、提供最优贷款利率和减免金融服务手续费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大规模扩大公益性担保基金规模,逐步使基金总规模达到能够担保本地总信贷量,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利用“投贷奖”金融联动扶持,加大信贷投放。

第三,实施有效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税务部门要视情况适当延长纳税申报期,对受疫情影响办理申报有困难的纳税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法申请进一步延期。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按照“尽可能网上办”的原则,提高涉税事项网上办理覆盖面。继续实施对文化企业的大幅度减税降费政策,改变目前以“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销项抵扣机制的增值税征收机制,将企业一切成本支出按一定比率计算进项税并实施抵扣。减免2020年上半年文化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各种应缴纳税,加大增值税优惠扶持力度,减免或降低疫情过后各项应缴税税率。

通过“房租通”进行房租减免或补贴,一定期限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于承租国有(集体)资产类经营用房的中小文化企业,可减免或减半征收1~3个月的租金。充分利用国务院减免企业社保费、缓缴住房公积金相关政策,年内免征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除了常规的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无需申请即可免交住房公积金单位缴费。在国家政策减免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下半年应缴社保费用中单位部分的比例及额度,直接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因势利导化危为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视企业产品服务和品牌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重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应用,提升创新能力;重视企业独特品牌价值,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创新引领、科技融合、产品研发、品牌培育、业态创新,实现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实现文化企业迭代更新。疫情对文化产业发展有“危”有“机”,疫情虽然给文化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让文化企业看到了采用新兴技术实现企业迭代更新的紧迫性。近年来,数字文化消费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传统实体型文化消费的增长率,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数字文化产品再一次彰显优势,出现消费爆发式增长,如网络视听、网络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知识付费等行业逆势上扬,数字文化娱乐的普及度和用户黏性都有所增加。文化企业应抓住机遇,利用此次新增的市场和消费者,将疫期的消费热潮拓展为产业链盈利高潮,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数字技术应用不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服务,它对于产品生产、平台建设、产业生态系统的不断迭代和演进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产生很多新经济业态和新发展模式。因此,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文化企业的长久战略思维,成为决胜于未来的重要举措。要加快智能技术、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积极发展数字阅读、影视视频、动漫游戏、网络直播、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短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内容创意、产品传输、平台销售,以及在线消费,促使文化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第二,因势利导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发展,积极利用5G、AR、VR、AI等现代技术拓展文化生产内容与形式,重点进行智慧穿戴设备、智慧终端、高新视频软硬件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要强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交化、互动化的文化产品供给,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营造线上文化产品消费空间,增强文化产业的盈利韧性。比如,在文化旅游方面,进一步推动“文化IP+应用场景+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推出虚拟旅游、虚拟博物馆等项目,实现和线下的实体旅游、实体展陈相结合。将工艺品、美术品实物型文化产品与数字平台交易结合,把数字电商、数字展览、数字拍卖等作为一个重点突破的领域。努力建设数字化平台,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提供精细化服务,满足上下游整个业态的结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第三,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高品质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生产端的高质量产品供给,也需要消费端的高品质需求驱动。文化产业应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业务模式单一、利润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积极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开发新业态,推出新项目、新服务。文化企业在疫情后应静下心来,进行反思,谋划未来,加强内功修炼,注重产品研发,加强创意,促进内容创意的品质升级,增强文化企业高品质产品的供给能力。

疫情给文化企业带来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应变能力的考验,尤其对中小微文化企业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尽管中小微文化企业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强,但与大型企业相比,企业独立抗风险能力较弱。与此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大部分业务模式、销售渠道以及日常运营仍以传统的线下经营为主,其产业链对相关行业依赖性极强,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中小微文化企业需要与头部企业、平台企业和园区企业进行业务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之间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体抗拒风险的能力。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優质管理服务水平。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快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改善软环境,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第一,转变职能,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管理服务。以疫情为机遇,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放管服”改革,改善优化软环境,发挥政府现代综合治理能力作用,加大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力度,确保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到位。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推出更为便利的行政性审批流程,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产权,政府相关机构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文化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二,手段创新,建设数字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要加快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重视数字公共服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构建“管理+服务+大数据”体系;积极拓展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推动政府政务办公网络受理的常态化;加强智慧政府公共文化管理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智慧办公业务素养,实现数字治理和智慧决策,不断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课题承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湖北文化产业网。负责人: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智库主任。课题组主要成员:华中师大组:黄永林、徐金龙、盘华、丁玉斌、郝挺雷、周雨城、余欢、李媛媛;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组:黄勤、马燕、徐燚;湖北省文产网组:程家忠、刘明刚、张永青、尹静、王金鹏。本报告执笔:黄永林、黄勤、郝挺雷、余欢、李媛媛)

责 编/肖晗题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