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和事件化解读的机制*

2020-07-23尹常乐袁毓林

语言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量词主语语义

尹常乐 袁毓林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提要 文章研究“一个失手(碗摔碎了)”这类特殊的“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和事件化解读的机制。文章首先借鉴陈平(1988)对句子情状类型的划分,对“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一个V”结构可以表示除结果类情状外的其他四种情状,其中表示单变类情状的情况最多。其次,文章对量词“个”的隐现条件进行了讨论,指出当“一个V”结构中动词由可以被单音节动词代替的双音节动词和部分偏正式复合词充当或者小句的自足性需要增强时,量词“个”必须出现。最后,文章从转喻和总括扫描两个方面,探讨了“一个V”结构事件化解读的形成机制。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数量短语“一个”在多数情况下后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例如:①文中的例句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和相关文献,少数例句为笔者自拟。

(1)一个苹果 (2)一个满意的答复

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一个”还可以后接动词或其否定形式,表示修饰关系。例如:

(3)一个失手,碗摔碎了。

(4)他一个不答应,别人还能答应吗?

(5)一个不小心,把手指划破了。

吕叔湘(1999:221)指出,“一个”跟少数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何杰(2008:162)认为,量词“个”和某些动词组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突然和快速的语法意义。为了简单,本文将上述这类特殊用法标记作“一个V”。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一个V”结构在语义上包含一个事件。比如例(4)中“一个不答应”代表“他不答应某件事”这种事件,例(5)中“一个不小心”可能代表“上文提到的某个人切菜的时候不小心”这种事件。

下面,我们将从“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量词“个”的隐现条件两个方面,对“一个V”结构的事件化解读进行描写和分析,并揭示这种事件化语义的形成机制。

2 “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

陈平(1988)把根据句子的时相结构特点划分出来的类别,称作情状类型(situationtype)。句子在情状类型方面的归属,主要由句子成分的词汇意义所决定。陈文依据[±静态]、[±持续]、[±完成]三组区别特征划分情状类别,将句子的情状分为状态、活动、结束、复变和单变五种类型。陈文认为,句子在情状类型方面的归属,并不单纯取决于谓语动词本身,而是由动词和其他句子成分共同决定的。

“一个V”结构由数量短语“一个”和动词V两部分构成,这两个组成部分都会对整体的情状类型产生影响,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个V”结构表示的情状类型。下面我们将采用陈平(1988)对情状的分类,从可以进入“一个V”结构中的动词入手,依据不同类型动词V的词汇意义以及数量短语“一个”与动词V组合后的语义特征,来判断整个“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

2.1 状态类情状

这类情状最明显的特征是[+静态],如图1所示(图示引自陈平(1988),下同。I代表起始点,F代表终结点。I、F置于括号中表示该类情状缺乏内在的自然起始点或终结点。t1和tn代表情状在时间轴上有关时点的对应状态)。

图1 状态类情状图

状态类情状一直维持稳定的静态特征。如图所示,t1=tn-1=tn。例如:

(6)谁都不相信他的话。

(7)我放开她的手,怔怔地站在那里,觉得仿佛是在做梦。

例(6)和例(7)中,“相信”和“站”在时间轴上的任一时点对应的状态都是相同的,它们一直维持稳定的静态特征,表示状态类情状。

状态类情状具有静态性质,其时间结构是均质(homogeneous)的。也就是说,状态类情状时间轴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相同的状态。“一个V”结构通常表示事件的快速或突然,其中必然包含变化,其时间结构是非均质的。但是,我们发现,一些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可以用于“一个V”结构。例如:

(8)面对父母的唠叨,他一个厌烦,起身就走。

(9)女友哭着跑了出去,李华一个后悔,赶紧出门去追。

(10)谁知那女人又是一个不屑,硬生生地抛出这一句话来。

殷志平(1999)指出,静态动词前加“一”指明从非A状态变成A状态的那一刻,即变化始点。例如:

(11)“臭球”眼眶一热,嗫嚅着不知说些什么。

我们发现,“一个V”结构中的“一个”同样具有上述功能。“厌烦”“后悔”和“不屑”等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通常表示稳定的状态。例(8)-(10)中,这些动词进入“一个V”结构之后,不再表示稳定的状态,动词前的数量短语 “一个”强调状态发生变化的时间点,即变化始点。比如例(8)中“一个厌烦”强调“他”从耐心转变为厌烦状态的始点。“一个V”结构表示快速或突然的语义特征,使原本表示状态类情状的动词在数量短语“一个”的作用下表示变化始点。如图2所示(I变表示变化始点)。

图2 强调始点的状态类情状图

与一般的状态类情状相比,“一个V”表示的情状具有明显的起始点。动词V表示的状态在始点t1之后维持稳定的特征。因此,我们仍将这种情状归入状态类。为了区别,暂且称之为强调始点的状态类情状。

一些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其否定形式也可以进入“一个V”结构。例如:

(12)奉隆一边点头……深怕塞阳一个不满意,又将他强留下来……

(13)别看她啥都不会,心可比谁都高,她要是一个不满足就不干了,我们不是抓瞎?

吕叔湘(1985)认为“不”可以否定静态的动作。郭锐(1997)、聂仁发(2001)、侯瑞芬(2016)指出,“不”可以表达性质的否定。上述动词表现状态类情状,具有静态的特征,代表一种稳定的性质,因此用“不”来否定。与“满意”和“满足”相同,它们的否定形式“不满意”和“不满足”同样代表两种状态。例(12)和例(13)中,动词的否定形式前加“一个”强调了状态发生变化的时间点,即变化始点。以例(12)为例,“一个不满意”强调了“塞阳”从满意转变为不满意状态的始点。与例(8)-(10)相同,此时,“一个V”的情状类型同样是强调始点的状态类情状。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可以进入“一个V”结构。此时,“一个V”结构表示的情状具有明显的起始点;在始点之后,动词V表示的状态依然稳定,“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是强调始点的状态类情状。

2.2 活动类情状

这类情状具有[-静态]、[+持续]、[-完成]的特征,如图3所示。

图3 活动类情状图

表现活动类情状的句子如:

(14)病人听轻音乐对恢复健康有好处。

(15)他每天在操场上跑步。

例(14)和例(15)中,“听”和“跑步”这两个动作虽然没有内在的自然终结点,但是,它们都会在时间轴上的某一点上终止,构成完整的动作。

活动类情状的特征是动态、持续和非完成。在活动类情状中,动词表示的动作一直在持续,动作只有起始点,没有终结点。

我们发现,一些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可以用于“一个V”结构。例如:

(16)有谁叹息着讲了一段新闻:说前天敌人逼近饶阳的时候,一个动员,老百姓便立刻实行坚壁清舍,一齐向城外逃。

(17)管它什么疑兵不疑兵,咱只要大刀一挥,一个冲锋,登上城头,割下袁蛮子的猪头,就完成了任务。

(18)谁知制高点上的敌人众多,由侧后面上去的明军,刚一打响,就被后金军一个反击,把那二百人围在中间……

动词“动员”“冲锋”和“反击”一般表示活动类情状,存在自然起始点,不存在自然终结点,具有动态、持续和非完成的特征。这些动词与数量短语“一个”构成的“一个V”结构强调动作完成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以例(17)为例,“一个冲锋”代表“大家迅速冲锋”这样的事件,“冲锋”这一动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此时,“一个冲锋”也表示活动类情状,存在内在的自然起始点,不存在自然终结点,具有动态、持续和非完成的特征。与光杆动词“冲锋”相比,“一个冲锋”中动作的持续时间更短。如图4所示(I至(F1)表示 “一个冲锋”持续的时长,I至(F2)表示光杆动词“冲锋”这一动作持续的时长)。

图4 持续时间被压缩的活动类情状图

由此可见,当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进入“一个V”结构时,“一个V”强调动作完成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此时“一个V”结构依然表示活动类情状,但持续的时间被压缩。

2.3 结束类情状

这类情状具有[-静态]、[+持续]、[+完成]的特征,如图5所示。

图5 结束类情状图

与活动类情状不同的是,结束类情状具有内在的自然终结点。因此,在表达结束类情状时,我们需要对动作加以限定。例如:

(19)乐队正在演奏“蓝色多瑙河”。 (20)他在写一本谈中国古代建筑的书。

例(19)和例(20)中的“蓝色多瑙河”和“一本谈中国古代建筑的书”分别与“演奏”和“写”组合以后,规定了这三个动作自然延续的时间,使原本表示活动情状的动词拥有了内在的自然终结点,表现结束类情状。

结束类情状的特点是动态、持续和完成。在这类情状中,动作从起始点一直持续到终结点,动作持续的时长是相对固定的;在主观识解时,我们无法像活动类情状那样,通过“一个V”结构压缩动作持续的时间。此外,“一个V”结构中V通常由单个动词充当,而结束类情状的谓语部分通常由动词短语充当,二者在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一个V”结构不能表现结束类情状。

2.4 复变类情状

图6 复变类情状图

这类情状具有[-静态]、[-持续]、[+完成]的特征,如图6所示。陈文指出,从语义结构上看,复变类情状由一个动词和指示该动作结果的行为或状态结合而成。例如:

(21)农科院正在改良稻种。

(22)他的病情正在好转。

陈文认为,在复变类情状中,动作一旦开始就朝着终结点演进,以某个明确的情状变化作为动作的必然结果,很难容纳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动作向着动作的结果发生变化,动作的达成包含了结果的实现,动作存在起始点和终结点。

我们发现,个别表示复变类情状的动词可以用于“一个V”结构。例如:

(23)老王一个放松,向后一仰倒在床上。

(24)谁知她一个想不开就寻了自尽,卓家逮住这个机会,就闹了个没了没休。

下面以例(23)为例进行分析。陈文指出“拉大”“放松”“理顺”这类动词中的语素“大”“松”和“顺”蕴含着渐变的性质,在时间轴上存在由弱至强的可能性。“一个V”结构强调动作完成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例(23)中,“一个放松”代表“老王放松了”这样的事件,“放松”这一动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V”结构的语义特征压缩了“放松”这一动作的时长,弱化了其渐变的性质,此时,“一个放松”虽然也表示复变类情状,存在内在的起始点和终结点,但起始点和终结点之间的续段被压缩。与单个动词“放松”相比,“一个放松”持续时间更短,如图7所示(I至F2表示光杆动词“放松”持续的时长,I至F1表示“一个放松”持续的时长)。

图7 持续时间被压缩的复变类情状图

我们认为,例(23)和例(24)中,“一个V”结构表示持续时间被压缩的复变类情状。

2.5 单变类情状

这类情状具有[-静态]、[-持续]、[-完成]的特征。与其他四类情状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单变情状的发生和结束是一瞬间的事,在时间轴上,起始点和终结点几乎重合,如图8所示。

图8 单变类情状图

表示单变类情状的句子有:

(25)村东头人家养的那条大黄狗前天死了。

(26)邻居厨房里的煤气罐突然爆炸了。

例(25)和例(26)中,“死”和“爆炸”两个动作都是在瞬间发生和结束的。

单变类情状具有动态、非持续、非完成的特征,动作瞬间发生,动作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几乎重合。瞬间发生的动作具有快速和突然的特点,因此,“一个V”结构的语义特征与单变类情状的特点吻合。我们对语料中的动词V进行了检查,发现能够进入“一个V”结构表示单变类情状的动词最多。这些动词大都表示瞬时动作。例如:

(27)日本军官动作之快超出严山想象,一个侧身便挥剑劈向严山的腿。

(28)鱼母喘息了一阵,又一个打挺,跃到更高一层石坎,就像爬楼梯似的层层登高。

(29)穷途末路的歹徒手持匕首向小威猛扑过来,小威一个躲闪,以娴熟的擒敌动作将歹徒摔了个“仰八叉”,另一名歹徒随即被擒获。

(30)中年人满面惊恐之色,身子一步步往后退,话未说完,突然凌空一个翻身,飞也似地向暗林那边逃了出去。

以例(27)为例,“侧身”是一种瞬时动作,动作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几乎重合。在语境中,“一个V”结构表示快速或突然的语义特征被激活,“一个侧身”表示“侧身”这一动作完成得更快,用时更短。

由此,我们认为“一个V”结构可以表示单变类情状,“一个V”结构表示快速或突然的语义特征进一步压缩了动作的时长。

综上所述,我们将可以进入“一个V”结构的动词以及“一个V”结构表示的情状类型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

陈文指出,动词的语义性质为句子的情状归属提供了数量不一的可能性,而其他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则是在有关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具体确定了句子的情状类别。我们发现,在“一个V”结构中,数量短语“一个”和动词V共同决定了“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别。通过强调始点和压缩时长两种方式,“一个V”结构表示快速或突然的语义特征得到了体现。

3 “一个V”结构中量词“个”的隐现条件

通过考察语料,我们发现,在多数情况下,“一个V”结构中的量词“个”可以不出现。例如:

(31)a.倏地,雯儿一个倒退,到了墙脚边上……

b.倏地,雯儿一倒退,到了墙脚边上……

(32)a.吴璞一个分心,脚底一滑,仰面直摔下去。

b.吴璞一分心,脚底一滑,仰面直摔下去。

(33)a.中年人满面惊恐之色……突然凌空一个翻身,飞也似地向暗林那边逃了出去。

b.中年人满面惊恐之色……突然凌空一翻身,飞也似地向暗林那边逃了出去。

如果把例(31)a-(33)a句中的“一个V”结构替换为“一V”结构,如b句,我们发现,a、b两句的意义基本相同。

然而,并非所有句子中“一个V”结构的量词“个”都可以不出现。下面,我们将对 “一个V”结构中量词“个”的隐现条件进行探讨。

3.1 动词由可以被单音节动词代替的双音节动词充当

叶玉纯(2006)、高诗云(2013)指出,“一V”结构中“一”倾向于与单音节动词搭配,当动词存在单双音节两种选择时,单音节动词占优势。例如:

(34)我一游,水可真凉。 (35)*我一游泳,水可真凉。

然而,“一个V”结构中的动词均为双音节动词。当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义时,“一V”结构中的动词必须是单音节动词,而“一个V”结构中的动词必须是双音节动词。即单音节动词只能用于“一V”结构,而双音节动词只能用于“一个V”结构。例如:

(36)a.这头小龙忽然尾巴一卷,一个蹦跳,直接跃入了艾美的怀里。

b.*这头小龙忽然尾巴一卷,一蹦跳,直接跃入了艾美的怀里。

c.这头小龙忽然尾巴一卷,(再)一蹦,直接跃入了艾美的怀里。

d.*这头小龙忽然尾巴一卷,一个蹦直接跃入了艾美的怀里。

(37)a.他随手抽出腰间皮带一甩,老狼一个飞跃抓住皮带顺势勾住飞檐翻上房顶……

b.*他随手抽出腰间皮带一甩,老狼一飞跃抓住皮带顺势勾住飞檐翻上房顶……

c.他随手抽出腰间皮带一甩,老狼一跃抓住皮带顺势勾住飞檐翻上房顶……

d.*他随手抽出腰间皮带一甩,老狼一个跃抓住(了)皮带顺势勾住飞檐翻上房顶……

(38)a.她又故技重施,假装一个跌跤,稳稳地抱住龚季洋上下其手。

b.*她又故技重施,假装一跌跤,稳稳地抱住龚季洋上下其手。

c.她又故技重施,假装一摔,稳稳地抱住龚季洋上下其手。

d.*她又故技重施,假装一个摔,然后稳稳地抱住龚季洋上下其手。

我们发现,在d句“一V”结构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加入“就”和“然后”之后,句子的可接受程度会变高,但依然不如c句顺畅,比如例(38)d。

冯胜利(1997:3)把双音节音步看作汉语的标准音步,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superfoot)。他认为,标准音步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在一般情况下,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一个V”结构中,数量短语“一个”构成了一个标准音步,标准音步有优先实现权,因此与单音节动词相比,双音节动词更适于进入“一个V”结构。“一V”结构中,数词“一”只有一个音节,其后只需要配合单音节动词就能构成一个标准音步。如果使用双音节动词,“一V”结构就变成了包含三个音节的超音步。因此,“一V”结构优先选用单音节动词。

3.2 动词由部分偏正式复合词充当

当“一个V”结构中的动词为“苦笑”“冷笑”“鼠窜”等动词时,“一个V”结构中的量词“个”必须出现。例如:

(39)a.李梵天一个冷笑,没有理她,更不会有所解释。

b.*李梵天一冷笑,没有理她,更不会有所解释。

(40)a.原来煞星手冷白趁着众人不注意时……一个鼠窜,直向堡外奔去。

b.*原来煞星手冷白趁着众人不注意时……一鼠窜,直向堡外奔去。

(41)a.他一个飞奔,飘越转弯处,后面跟着一列同样超载且已斜向一边的推车。

b.*他一飞奔,飘越转弯处,后面跟着一列同样超载且已斜向一边的推车。

“冷笑”“鼠窜”等都是偏正式复合词,第一个语素都是对动作方式的描述。比如 “冷”指的是笑容“含有讽刺、不满意、不屑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鼠”是对逃跑时动作方式的描述,“鼠窜”的词义是“像老鼠那样惊慌地逃走”。②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陈光(2003)指出,“一”在谓词性成分前表瞬时量和瞬时实现,“一V”作为先行事件有心理上时短、轻易的意味。针对上述不合格的例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疾步”等偏正式复合动词的词义中存在对动作方式的描述,对动作方式的描述增加了听话人语义识解的时间,弱化了“一V”作为先行事件瞬时实现的意味,不能较好地体现出“一V”在心理上短时和轻易的特点。

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同类的偏正式复合词在用于“一个V”结构时量词“个”可以不出现。例如:

(42)a.飞船猛地一个俯冲,战斗机从它头顶掠过,消失在远方。

b.飞船猛地一俯冲,战斗机从它头顶掠过,消失在远方。

偏正类复合词在量词“个”的隐现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及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3.3 小句的自足性需要增强

我们发现,当“一个V”结构用于句首并且前面没有主语、“一个V”结构的主语与相邻事件的主语不一致或者“一个V”结构用于句末时,量词“个”必须出现。例如:

(43)a.一个反扑,优雅的豹影瞬间用利爪咬住猎物……叫人错愕不已。

b.*一反扑,优雅的豹影瞬间用利爪咬住猎物……叫人错愕不已。

c.它一反扑,优雅的豹影瞬间用利爪咬住猎物……叫人错愕不已。

(44)a.一个长发姑娘上了车,紧紧贴住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伯,突然,一个刹车,姑娘潇洒地一甩头发,老伯腰间的花布包已落入其手,整个动作连贯得像一套精彩的魔术表演。

b.*一个长发姑娘上了车,紧紧贴住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伯,突然,一刹车,姑娘潇洒地一甩头发,老伯腰间的花布包已落入其手,整个动作连贯得像一套精彩的魔术表演。

c.一个长发姑娘上了车,紧紧贴住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伯,突然,汽车一刹车,姑娘潇洒地一甩头发,老伯腰间的花布包已落入其手,整个动作连贯得像一套精彩的魔术表演。

(45)a.那准备出谷之人,此时似乎也已发觉身后有人,呼地一个反身。

b.*那准备出谷之人,此时似乎也已发觉身后有人,呼地一反身。

c.那准备出谷之人,此时似乎也已发觉身后有人,呼地一反身发现了跟踪者。

“一个V”结构代表相应的事件,在语义识解的过程中,听话人往往可以根据语境补出相应的成分。例(43)a中,“一个反扑”前没有主语,但我们可以根据语境判断出 “一个反扑”的主语是猎豹,整个结构代表的是“猎豹反身扑向猎物”这样的事件。“一V”仅仅表示动作的快速和突然。我们把例(43)a中的量词“个”删除得到例(43)b。例(43)b中,“一反扑”只强调“反扑”这一动作快速和突然的特点,不再表示事件,“一反扑”前主语的缺失给句子的语义识解带来了障碍。如果补出“一反扑”的主语,如例(43)c句,听话人在语义识解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障碍,此时,量词“个”可以不出现。因此,当“一个V”结构用于句首且前面没有主语时,“一个V”结构中的量词“个”必须出现。

例(44)a中“一个刹车”表示“汽车刹车”这样的事件。“一个刹车”的主语是“汽车”而“上了车”“紧紧贴住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伯”和“潇洒地一甩头发”的主语都是“长发姑娘”,“一个V”结构的主语与前后事件的主语不一致。由于“一个V”结构代表相应的事件,因此,在语义识解的过程中,听话人往往可以根据语境补出相应的成分,比如“一个冲撞”的主语“别人”和“一个刹车”的主语“汽车”。当“一个V”结构转化为“一V”结构时,“一V”仅仅表示动作的快速和突然,不再表示事件。在语义识解的过程中,听话人倾向于认为“一V”结构表示的动作是相邻事件的主语发出的,即“一V”结构的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这违背了原句的语义。因此,当“一个V”结构的主语与相邻事件的主语不一致时,“一个V”结构中的量词“个”必须出现。如果补出“一个V”结构的主语,听话人在语义识解时就不会遇到障碍。此时,量词“个”不必出现,如例(44)c。

“一个V”结构用在句末时代表一个语义上自足的事件。例(45)a中,“一个反身”表示“准备出谷之人转身向后”这样的事件。“一个V”结构不强调动作发生的次数而着重表示动作的快速或突然。“一个V”结构中的量词对动词所表示的事件进行了个体化,指明其所指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当“一个V”结构去掉量词“个”,转化为“一V”结构时,句子不能成立,如例(45)b。此时,“一V”只表示动作,在语义上不自足。如果补出后续事件,就可以使用“一V”结构,如例(45)c。

前文提到,“一个V”结构代表相应的事件,在语义识解的过程中,听话人往往可以根据语境补出相应的成分,比如例(43)a和例(44)a中,“一个V”结构的主语。在这个过程中,“一个V”结构的自足性得到了加强。当“一个V”结构用于句末时,量词“个”对动词所表示的事件进行个体化,指明其所指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增强了“一个V”结构的自足性,使其无需补出后续成分就可直接结句。综上所述,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量词“个”增强了“一个V”结构的自足性,帮助其形成事件化的解读,为听话人语义识解的过程扫清了障碍。

4 “一个V”结构事件化解读的形成机制

4.1 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

F.Ungerer&H.-J.Schmid(2013:127)指出:转喻是一个成分代表另一个成分,包含一种词表示的字面意义和它相应的比喻意义之间的“邻接”关系(relationofcontiguity)。“一个V”中的动词前加上数量结构“一个”之后代表整个事件,从认知的角度看是一种转喻,即用动作转喻事件,是一种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例如:

(46)梁朝伟撞开门,四处寻找王菲,躲在衣柜里的王菲趁梁一个不注意逃离了梁家。

(47)青年妇人飞身纵起,在半空猛然一个回头,双掌一并,向史历的前额拍去。

例(46)和例(47)中,“注意”和“回头”原本表示动作,在“一个V”结构中,代表相应的事件,即“梁朝伟没有注意到王菲”和“青年妇人向史历的方向回头”,借助部分替代整体的转喻形成了事件化的解读。

Talmy(2000:259)对事件框架(event-frame)的定义如下:……被一起激活或被相互激活的一组概念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它可以被认为存在于一个事件框架中或构成一个事件框架,而那些被认为是次要的成分——不管它们是被微弱地激活或根本未激活——则在该事件框架之外。③译文引自F.Ungerer&H.-J.Schmid(2013:247)。

吴怀成(2014:79)指出,事件往往由动作及其参与者(施事、受事、工具、方式等)构成,但核心是动作,因为没有动作就没有事件,而事件的参与者可以被省略。“一个V”结构中动词是事件的核心,在语境中事件框架中相关的概念成分被激活,形成了事件化的解读。“一个V”结构的主语通常是事件的施事,当主语与前文相同时经常被省略,此时事件框架完全由动词性成分激活。例如:

(48)喝声入耳,一道淡淡的黑影,凌空飞射而入,在殿上一个盘旋,又倏然朝外飞去。

(49)只是在上半场第38分钟时,英格兰队9号费迪兰接队友传球,一个转身将皮球顶入网窝。

以例(48)为例,“一个盘旋”表示“黑影环绕着飞”这样的事件。在“一个盘旋”代表的事件中,事件的参与者被背景化了。“一个V”结构突出了事件中“盘旋”这样的动作,在上文的铺垫下构成了一个事件框架,形成了事件化的解读。

4.2 从“次第扫描”到“总括扫描”

Langacker(1987:101)从认知凸显的角度提出了“总括扫描”(summaryscanning)和“次第扫描”(sequentialscanning)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在总括扫描中,所有的状态被打包为一个单一的完形而被观察者感知,而在次第扫描的过程中,认知单位的状态是一个接一个被处理为共现的。次第扫描凸显具有时间性的行为过程,而总括扫描则把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F.Ungerer&H.-J.Schmid(2013:220)提到,总括扫描适合于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能提供一个整体的认知域,而次第扫描反映了一种变化,适合表示时间关系,通常用于对动作的感知。

在特定的语境中,我们将“一个V”结构所指的语义作为一个事件来看待,不再关注事件中的各个状态和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V”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凸显。此时,其语义更容易被打包为一个完形,通过“总括扫描”的方式被听话人感知。例如:

(50)只听嗖地一响,蟹如学了武功,一个腾空就奇迹般地横跃,眨眼钻进洞中。

(51)音格尔脸色惨白如死,一个摇晃,几乎从马上栽了下去。

例(50)和例(51)中,“腾空”和“摇晃”原本是一个动作,它们都是具有时间性的行为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次第扫描来认知动作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一个腾空”和“一个摇晃”在数量词“一个”的个体化打包功能的作用下,分别表示“蟹如向空中上升”和“音格尔在马上摇摆”这样的完整性事件。在语境中,“一个V”结构被听话人看作一个整体。此时,听话人会选择总括扫描的方式将其打包为一个完形,使其作为一个事件得到凸显,从而形成了事件化的解读。

5 结语

本章首先借鉴陈平(1988)对句子情状类型的划分,对“一个V”结构的情状类型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一个V”结构可以表示除结果类情状外的其他四种情状。表示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可以进入“一个V”结构,其情状类型为强调始点的状态类情状。当表示动态动作的动词进入“一个V”结构时,“一个V”结构表示持续时间被压缩的活动类情状。当动形结构的动词进入“一个V”结构时,“一个V”表示持续时间被压缩的复变类情状。“一个V”结构表示单变类情状的情况最多,“一个V”结构表示快速或突然的语义特征进一步压缩了动作的时长。

接着,文章还对“一个V”结构中量词“个”的隐现条件进行了讨论。当“一个V”结构中动词由可以被单音节动词代替的双音节动词和部分偏正式复合词充当或者小句的自足性需要增强时,量词“个”必须出现。

最后,文章从转喻和总括扫描两个方面,探讨了“一个V”结构事件化解读的形成机制。“一个V”结构中的动词代表整个事件,从认知的角度看是一种转喻,即用动作转喻事件,是一种用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一个V”结构中动词是事件的核心,在语境中事件框架中相关的概念成分被激活,由此形成了事件化的解读。我们将“一个V”结构视为一个完整性事件,不再关注事件中的各个状态和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一个V”作为一个整体得到凸显,更容易被打包为一个完形,通过总括扫描的方式被语言使用者感知和识别。

猜你喜欢

量词主语语义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量词大集合
语言与语义
葡语中零主语的语义功能分析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