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视域下中医药膳学教学设计思考

2020-07-23罗振亮吴大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药膳互联网+教育评价

罗振亮,曹 峰,吴大梅,秦 源

(贵州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信息化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结合孕育了“互联网+教育”,发展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互联网的普及给全球教学带来了影响巨大的四次潮流:第一次是以多媒体课件(CAI)、数字化课程、电子图书馆为代表的在线资源建设与应用;第二次是从网络课件、资源服务向网络化的教学平台转变;第三次是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在线课程学习从校内应用走向校外开放,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平台与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任务及教学管理结合的在线课程学习模式;第四次是回归校园实体课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智慧课堂,上述四个阶段分别被教育界称为“互联网在线教学的1.0-4.0时代”[1]。因此,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对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给中医药膳学的教学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1 教学准备

1.1 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已有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意志品质等影响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3]。有效的教学需要明确三个问题:学生在哪里、学生要到哪里去、学生怎么样到达那里。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根据课程目标,明确本课程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授课。因此,教学准备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学情分析。中医药膳学在本校属于选修课、考查课,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心里特征等不尽相同,可通过调查问卷等途径了解具体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1.2 确定教学方案

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实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由于本课程的选修课性质(限选课、公选课),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及必修课,所以教师在教学实施环节需要保持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专注度。由于中医药膳学的内容多、课时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运用“O2O”教学模式,即线上(online)课程学习与线下(offline)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4]。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课前(在线学习为主)、课上(课室学习为主)、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告知学生学习任务,推荐适量的实体书籍和教学视频、文章等电子资源,所推荐的学习资源要精确到章节、页码、链接,并介绍学习方法[4]。学生在课前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理解和记忆的低阶学习,将重点、疑难点留到课堂上作讨论、探究学习,在课后则以拓展学习为主(图1)。

图1 中医药膳学理论内容的教学策略

2 教学实施

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简介、学时学分、课程大纲、考核要求;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视频、课程题库、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实施包括线上线下学时划分、设定考核标准、教学活动、设置考试等。

2.1 线上教学

教师将录制好的慕课等资源通过泛雅平台、学习通进行线上教学,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以学习通的平台为例:界面包括教案、章节、资料、通知、作业、考试、讨论、统计等,在活动库有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测验、拍摄、问卷、评分、分组任务、计时器、直播、学生反馈、通知、白板等模块供在线教学实施。学生在合适的时间在线自主学习,学习过程可以就某些知识点内容与教师在线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在线互动接收反馈信息,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前期的在线深度学习、线上教学的反馈,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到教学内容的重点、疑难点,在规定时间师生集中到教室进行讨论式、探究式的现场教学(图2)。

图2 中医药膳学的混合式教学

2.2 线下教学

线下的课堂教学可结合学习通平台,学生使用手机答题作为教学前测,教师根据回答的正确率判断学生前期学习的效果,同时讲解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通过现场在线检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中医药膳学的理论部分主要有总论、药膳原料、药膳配方,其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课程、中医养生学及食品相关专业学科。如果全部内容都在课堂上使用传统讲授法教学,课时不够会导致讲不完、讲不清楚、不直观生动等,教学效果不理想[5]。因此,授课教师首先要合理分配课时,使课堂讲授详略得当、以点带面。授课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结合生活现象、临床病案、现代科学研究进展讲解,力求浅显易懂。理论部分的教学过程,特别要注意突出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师生深度互动、启发学生思考来唤醒课堂,而不应片面地追求“热闹的课堂”。

中医药膳学的实践操作部分的教学非常重要,因为药膳不仅有药的功效,还要有膳食的色香味。药膳要好用、好看、好闻、好吃、操作方便,才能真正走进百姓的家居日常。一方面,教师可在课堂使用一些药材、食材作为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药膳原材料的色泽、气味、重量、质感等有直观的认识,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课上药膳材料如何搭配、适用病证等[6];另一方面,还可在学校与工会、后勤部门联合举办药膳大赛、厨艺比赛等,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培养。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课题、药膳相关科研课题,通过对药膳课题的现代研究,阐释药膳功效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与结果的测量评价。课堂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定义是:“师生双向的评价活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中医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线,及时采集教与学过程中全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状况,师生共同反思与改进的过程。”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图3)包括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形成性评价点、确定形成性评价目标、确定形成性评价方式、确定形成性评价标准、实施并收集信息、评价学生表现、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师反思和学生反思等环节[7]。终结性评价的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需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展望

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中医药膳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更加有效地进行中医药膳学的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线教学平台、在线考试系统等,为中医药膳学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带来了极大的支持。面对前所未有的教学形势,除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需要与时俱进,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也必须起到积极的导向、支持、推进作用,以保障中医药膳学教学的高效运行。

图3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

猜你喜欢

药膳互联网+教育评价
荔枝养生药膳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