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的Meta分析*
2020-07-23杨慧萍朱梦佳蔡萌强赵文霞
王 淋,杨慧萍,朱梦佳,蔡萌强,赵文霞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以胃腺体结构化生萎缩或胃腺结构丧失为特征[1]。临床以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为表现[2],是肠型胃癌的癌前阶段之一,发病率高[3]。现代医学通常使用抑酸药物、粘膜保护剂、根除幽门螺杆菌、消化剂和胃肠促动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4-6]。然而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西药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弥漫性或线性/微小结节性嗜铬细胞样细胞增生[7],不良反应明显。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优势明显[8],CAG 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9]。其中,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10]。肝胃不和证又名肝胃不调证、肝气犯胃证[11],近来在CAG治疗中已成为重要证型之一[12-14]。临床常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证,其中柴胡疏肝散使用频率最高,为68.87%[15]。柴胡疏肝散又名柴胡疏肝汤,见于《景岳全书》卷五十六,主要由柴胡、陈皮各二钱,芍药、枳壳、香附、川芎各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组成[16]。现在多应用于脾胃疾病。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大量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搜集柴胡疏肝散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进一步明确柴胡疏肝散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有效性,以期为治疗CAG提供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随机对照试验。
1.1.2 研究对象 西医诊断符合CAG的诊断标准[17],中医诊断符合CAG肝胃不和证[17],不受年龄、性别、病程限制。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
1.1.4 排除标准 ①动物试验、临床经验、综述、个案等非随机对照试验;②无对照组或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③治疗组联合其他西药或中药方剂的临床研究;④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2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临床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包含治疗后病理检查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度积分,血清胃泌素G17积分水平,症状疗效总有效率。
1.3 检索策略 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并追踪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的方法,中医检索:(柴胡疏肝散或柴胡疏肝汤)并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肝胃不和或肝胃不调或肝气犯胃),西医检索:(Chaihu Shugan San OR Chaihu Shugan Decoction OR Chaihu Shugan Tang)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tomach OR Hepatic qi attacking stomach)。
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基本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以及交叉核对,如遇分歧,由第3方研究员参与讨论并协助解决。纳入研究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推荐的Risk of Bias工具[18]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具体采用“低风险(Low Risk)”“高风险(High Risk)”“不清楚(Unclear Risk)”进行评判。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iewManager5.3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MD)、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各效应量。采用卡方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若研究间有同质性(P>0.05,I2<5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若有明显异质性(P<0.05,I2>50),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若存在异质性则需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逐篇排除文献的方式,分析异质性产生的原因。采用“漏斗图”分析检验纳入研究是否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122篇相关文献,去除重复文献47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59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5篇,最终纳入11篇文献[19-29],共1 068例患者。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2.2 纳入文献一般特征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见表1。方药组成,见表2。
图1 文献检索流程
表1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表2 方药组成
2.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11项研究[19-29]均提及随机分配,其中2项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9,22],1项研究采用电脑随机分配[23];所有研究均未提及是否实施盲法及是否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不清楚是否有选择性报告结果;均不清楚是否有其他偏倚;结局数据均完整。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图2。
图2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总有效率 所纳入11项研究[19-29]均报道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CAG临床疗效,共计1 068例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11项研究间无异质性(P=0.04,I2=4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率方面,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优于常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CI(1.19,1.33),P<0.000 01]。见图 3。
图3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2.4.2 主要症状疗效 2项研究[27,29]报道了柴胡疏肝散对比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CAG的主要症状疗效情况,共174例患者,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2项研究间无异质性(P=0.4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主要症状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RR=1.57,95%CI(1.30,1.89),P<0.000 01]。见图 4。
图4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2.4.3 病理检查积分
(1)胃粘膜萎缩:纳入 2 项研究[22,29],共 174例患者,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研究间无异质性(P=0.90,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加减能改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的胃粘膜萎缩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 -1.53,95%CI(-1.93,-1.12),P<0.000 01]。见图 5。
图5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胃粘膜萎缩病理积分比较
(2)肠上皮化生:纳入 2 项研究[22,29],共 174 例患者,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间无异质性(P=0.30,I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加减能改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的肠上皮化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0.79,95%CI(-0.95,-0.63),P<0.000 01]。见图6。
(3)异型增生度:纳入 2 项研究[22,29],共 174 例患者,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间无异质性(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加减能改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的异型增生度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MD=-0.69,95%CI(-0.84,-0.55),P<0.000 01]。见图7。
图6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肠上皮化生病理积分比较
图7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异型增生度病理积分比较
(4)血清胃泌素 G17:纳入 2 项研究[19,25],共 300 例患者,合并异质性检验显示,纳入研究间无异质性(P=0.8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加减能改善肝胃不和型CAG患者的血清胃泌素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61,95%CI(2.89,4.33),P<0.000 01]。见图8。
图8 柴胡疏肝散与常规西药组治疗的血清胃泌素G17比较
2.5 敏感性分析 基于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逐一排除某个研究重新分析,异质性及研究结果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研究结果对不同效应量的改变均稳健。
2.6 安全性分析 纳入11篇文献[19-29]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均未作提及。
2.7 发表偏倚 以纳入研究的临床总有效率RR作为横坐标,以SE(log[RR])值作为纵坐标绘制漏斗图。从图中看出,散点分布不对称,表明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发表偏倚。见图9。
图9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的Meta分析漏斗图
3 讨论
CAG属中医“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通常由外邪、饮食、情志所致。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胃失和降则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的名方,由柴胡、芍药、陈皮、香附、枳壳、川芎、甘草7味药组成。方中柴胡、芍药以柔肝解郁,陈皮、香附、枳壳以理气滞而疏肝,川芎以行气活血,甘草以和中缓急,调和药性。诸药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效。现在研究表明,柴胡、白芍和炙甘草均具有抗炎、镇痛及调节免疫作用[30-32],川芎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及镇痛作用[33],枳壳有调节胃运动、调节免疫力、抗肿瘤等作用[34],陈皮能明显的促进胃排空[35],而香附能延缓胃排空,减少溃疡的发生[36]。临床应用本方治疗肝郁气滞、郁久伤脾所致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常可获其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国内很多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但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诊疗评价不规范等原因,得出的结论零散、单一,尚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系统评价。本篇共纳入11项RCTs,共1 068例患者,单个样本量最大200例,最小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在临床总有效率、主要症状疗效、病理检查积分及血清胃泌素G17水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对安全性重视不够,所有研究均未提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所纳入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测量偏倚及实施偏倚;第二,纳入的研究的质量总体偏低,所纳入的11项研究中,提及随机数字表法的有2项,提及电脑随机分配的仅1项,均未说明是否采用分配隐藏、是否实施盲法,可能造成选择性偏倚;第三,由于纳入文献数量较少,且均为中文文献,致漏斗图中散点分布不均,存在发表偏移,可能降低系统评价证据强度;第四,缺乏灰色文献检索,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
目前,国内开展中医药治疗CAG临床研究较多,但研究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样本量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提高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加大样本数据,在试验设计、实施及随访等阶段严格要求,采取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对CAG病理学学积分、症状积分、胃镜下粘膜情况等要广泛报道,并且要长期随访。从而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循证医学证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CAG肝胃不和证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西药组,但由于研究自身局限性可能存在结局的局限性,今后需要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试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