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至民国报刊的保护与开发
——以首都图书馆为例

2020-07-23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刊号报刊民国

林 岫

(首都图书馆)

清末至民国出版的报刊承载着当时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资料信息,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首都图书馆(以下简称“首图”)于1913年建馆,其前身为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它是辛亥革命后首个面向社会普通民众开放的图书馆。自图书馆创建之初,报刊就和图书一起订购,同时还接受公、私藏书捐赠。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变迁,首图现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晚清至民国报刊。

1 馆藏基本情况

首图报刊资料中心藏有晚清至民国报刊2,986种。其中期刊2,804种,15,709册;报纸182种,952册。2003年已全部完成书目数字化工作。

1.1 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概况

表1显示了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的学科分类情况。其中,“政治、社会生活”类期刊藏量最高,其次是“文化、教育”类,第三是“综合性期刊”。“经济”类、“文学”类期刊也为数不少。表2为馆藏清末至民国期刊主要出版地的分布情况。当时报刊的出版地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南京、重庆、天津、广州等地。这些城市有的是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有的是港口城市,它们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1]

1.2 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创刊号概况

创刊号是报刊出版的首期,是创办者献给读者的见面礼。在报刊的创刊号中,多有社会名流题字、贺词、各种手迹,且内容丰富,装帧设计考究,极具收藏价值。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报刊刊行的数量较少,故常有停刊现象,其创刊号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2]

在馆藏2,804种晚清至民国的期刊中,有创刊号801种,占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总量的28.5%。

表3显示了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创刊号的学科分类情况。其中“政治”类最多,其次为“文学”类,第三是“文化教育”类。

表4显示了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创刊号的出版年代,以上世纪30-40年代居多。表4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旧报刊的出版量和存世量的情况。[3]

表3 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创刊号学科分类统计

注: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分类。

表4 馆藏晚清至民国期刊创刊号出版年代统计

1.3 馆藏民国(1912年)前报刊概况

表5显示了馆藏民国(1912年)前报刊情况,共有37种,其中出版年代最早的是《京报》,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版。内容以刊载官方文件、宫廷消息为主,由“聚兴报房”活字印刷,用黄纸作封面,故也称“黄皮京报”,但它不能算作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表5 馆藏民国(1912年)前报刊品种统计

2 馆藏晚清至民国报刊的保护与开发

首图馆藏晚清至民国报刊大多不甚完整,刊期较为零散。由于年代久远,均不同程度存在着纸张老化、缺损、酸化、破损等问题,因此,对其保护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2.1 数字化建设

一般来说,将馆藏晚清至民国报刊进行数字化能够有效地解决旧报刊藏与用的矛盾。同时,也能丰富虚拟馆藏。据了解,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将馆藏旧报刊进行了全文数字化;江西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则将馆藏旧报刊进行了书目数字化,以便于读者检索利用。[4]首图于2003年就已完成了馆藏近3,000种晚清至民国报刊的书目数字化,著录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制定颁布的MARC格式标准,读者可通过题名、责任者、出版者、主题词、分类号等在首图网站上进行检索。

2.2 替代服务

首图通过购买影印本及商用数据库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以达到弥补馆藏不足和保护原版旧报刊的目的。到目前为止,陆续购买了《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等大型日报和重要期刊的影印本;购买了《抗战期刊汇编》《民国佛教期刊汇编》《晚清珍稀期刊汇编》《民国珍稀短刊断刊》《民国史地期刊汇编》等在内的40余种大型期刊专题资料汇编;还购买了《〈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新闻报〉》《申报数据库》《ProQuest近代中国英文报纸库(1832-1953)》等全文数据库。

2.3 集中保管

首图晚清至民国期刊目前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进行分类,单独排架存放;晚清至民国报纸不作分类,按字顺单独排架存放。晚清至民国报刊均有专人负责管理,书库人员根据《首都图书馆清至民国文献保护措施》,对其进行定期通风、防虫、防潮等保护。同时,根据出版年代及内容的珍稀程度,还将部分报刊移至古籍部的恒温恒湿书库。其中包括《时务报》(4函63册,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8月终刊,旬刊)、《强学报》(1册2期,1896年1月12日创刊于上海,1月22日终刊)、《政治官报》(84函348册,1907年创刊,北京政治官报局出版,1911年终刊)、《京报》(1册,清末光绪年间,同文沪报馆)、《京报》(71册,清光绪14年,聚兴报房)等。

2.4 整理再版

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人民出版社为主,开始再版整理出版旧报刊。本世纪以来,再版的机构逐渐增多,且主要以专题汇编的出版形式为主,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民国文献资料丛编》《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这种由图书馆与出版机构合作的整理再版模式,往往具有选题明确、学术性强、收录较为全面等特点。首图近年也将部分旧报刊进行整理再版,目前有《剧学月刊》《戏剧旬刊》《春柳》《十日戏剧》等已经或即将再版。

2.5 自建专题数据库

2017年初,通过对图书馆的清至民国报刊数据库的充分调研,首图计划建设《世纪写真——民国时期的百态民生图文库》。该专题库以馆藏旧报刊的内容为文献基础,收录反映民国时期的社会、民情、风俗、政治、经济等内容的文章和图片,在馆内局域网和阅览室内的触摸屏中,为读者按不同主题类目进行分级展示,每个类目下有大量的文章和图片,读者可通过点击各个类目下的链接进行阅读。专题库采取自主建设方式,通过政府招标,委托相关机构进行文献数字化、数据库平台的搭建,预计两年内完成(见表6)。

表6 《世纪写真——民国时期的百态民生》类目简介

3 思考

在晚清至民国报刊文献的开发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加以注意:① 由于收藏地点分散,致使旧报刊在整理再版、数字化建设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机构去管理与协调,多有重复出版、重复建设的现象;② 大型报刊及专题汇编的出版物价位偏高,以一馆之力,难以做到全面收藏;③ 当前绝大部分的出版物还是各馆针对旧报刊进行单一品种、专题汇编的再版,较少出现经过研究性的整合、深入系统的开发其中内容,进而形成学术成果的出版物。

首图晚清至民国报刊是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包括:① 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晚清至民国报刊管理人员的针对性、专业性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② 积极配合国家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对本馆晚清至民国报刊的整体状况进行申报,同时制定出更为系统全面、可操作性的保护与开发规范,可参照古籍文献保护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制定出文献的分级标准及分级保护措施;③ 申请专项预算,依据民国文献书库建设的相关标准,改善现有民国报刊库的硬件条件,加装恒温、恒湿设备、采用能防止灰尘和光污染的书架等,使馆藏旧报刊能够像古籍那样,得到充分、全面的保护;④ 在馆藏旧报刊保护及修复方面,积极申请专项经费;⑤ 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馆藏旧报刊中具体篇章、老照片的数字化工作,借助新型载体形式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馆藏晚清至民国报刊进行进一步的“再生性保护”。

猜你喜欢

创刊号报刊民国
《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初航》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