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学院学报》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2009~2018年载文的研究

2020-07-22季潇濛

榆林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载文榆林学术论文

季潇濛

(榆林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榆林 719000)

高校学报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是校内外科研人员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反映了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地区的科学研究水平,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榆林学院学报》(以下简称为《学报》)原名《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于1991年,2004年更名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程,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榆林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栏目包括哲学与社会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经济与法学研究、能化工程技术研究、生态农业与生命科学研究、数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除了常设栏目以外,还设有特色栏目“陕北文化研究”以及紧跟当年时政热点的特稿专栏。

时值《学报》创刊30周年,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9~2018年所载文献进行横向梳理与纵向比较,探析本刊的学科分布、作者结构及文献的传播利用情况,还可以为作者投稿、读者查阅文献及编辑部未来工作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年报》),以2009~2018年《学报》刊载的1 942篇学术论文为数据源①。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采用的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数据均为《年报》统计年的即年数据,实际数据可能略高于本文中的统计数据。

1.2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手工查阅和Excel软件相结合的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并借助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对载文量、学科分布、核心作者群、基金项目等信息进行横向梳理和纵向比较。

2 载文分析

2.1载文数量和篇幅分析

期刊载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时间内所刊载文章的数量,是期刊学术评价的指标之一,与其他评价指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对期刊载文跟踪和统计,可以客观判断和评价期刊所涉及学科的发展状况,同时反映该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1]。《榆林学院学报》是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2009~2018年共出版60期,刊登文献2 028篇,去除其中的学校新闻、科研简讯、征稿启事等非学术文献86篇,共刊登了1 942篇学术论文,占总载文量的95.8%。平均每年刊载学术论文约194篇,期均刊发学术论文约32篇,篇均页数为3.83页(见表1)。

表1 2009~2018年《学报》载文情况统计

从载文数量上来看,《学报》2009~2018年所载学术论文数量总体上呈在波动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达20.3%;具体来看,载文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为2009年至2013年,在总页数上升的前提下,所载学术论文数量从211篇/年下降至184篇/年。在此期间,学术论文载文量在2011年达到最低,为179篇/年;第二阶段为2014年至2016年,学术论文载文量有明显回升,最高点在2015年,达到213篇/年,为10年最高;第三阶段为2017年至2018年,这一阶段页数稳定,学术论文载文量开始下降,2018年降至169篇/年,达到近10年以来最低水平。出现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学报》从2013年开始实施扩版增幅,从原来的7个印张112页增至8个印张128页,并在具体执行时没有严格统一总页数,因而每期所刊发的学术论文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加;第二,编辑部在2017年制定新的编辑部规章制度,推行“走出去”的办刊模式,大力约稿,提高每篇论文的信息量,并严格统一总页数,控制了总载文量,学术论文数量也相应降低。

在篇幅上,2009~2018年《学报》所载学术论文的篇均页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最低点3.22页增长为2018年的最高点4.54页,涨幅达29%,这说明《学报》刊发的论文信息量日渐增大,文章论述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提高。10年间,学术论文占全刊的篇幅比重也逐年上升,说明《学报》传递学术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报》的整体学术水平在稳步提高。

2.2作者分析

1 942篇学术论文共涉及作者2 131人,其中独立作者、两人合著、三人合著、四人合著、五人及以上合著的文章数分别为1183篇,498篇,138篇,67篇,46篇,合著率为39.1%(见表2)。

四人合著和五人合著的文章篇数逐年升高,说明《学报》载文涉及领域更加专业、耗时更多,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

表2 2009~2018年《学报》作者独著和合著情况

经过筛查、比对同名作者,2009~2018年《学报》载文共涉到的第一作者有1 357位(除去重复第一作者),其中只发表1篇学术论文的作者有1,013位,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74.65%,发表2篇学术论文的有218位,占总人数的16.06%,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的有125位,占总人数的9.21%。根据洛特卡定律(也称科学论文作者分布定律),写2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以此类推,写n篇论文作者数量大约是撰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大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79%[2]。显然,《学报》并不符合这一定律,这可能与洛特卡定律本身是由物理、化学两个学科抽样得出的理论,因此具有局限性,而《学位》自身定位为综合性期刊,载文所涉及的专业广泛、门类繁多。

在所有第一作者中,核心作者群影响着一个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关乎着期刊发展的重要指标。核心作者群的确定需要两个指标:一是发文量;二是累计被引频次[3]。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数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Nmax是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或累计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的累计被引频次[4],发表论文数量或累计被引频次大于等于M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M需向上取整)。通过统计,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良发,共发表学术论文9篇,论文累计被引频次最多的是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的高续春,共被引61次,分别将两项指标带入公式,得出发表学术论文3篇以上或累计被引频次6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共筛选出核心作者272位。

通过整理,发现核心作者来自国内69家高校、科研机构,其中陕西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共27家,占总数的39.13%,包括榆林学院、延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外高校、科研机构共42家,占总数的60.87%,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三明学院等。

2.3基金项目统计

基金资助项目是由各个领域内众多同行评审专家审查产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5],因此一篇论文是否受到基金项目资助可以从侧面反映其学术质量。在研究时段内,《学报》共有1 025篇学术论文受到基金项目资助,占学术论文总载文量的52.78%。2009年至2018年,《学报》基金论文占比虽有波动,但整体上看呈稳定增长,2015年和2016年达到最高点,是2009年最低点时的3.28倍(见图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报》刊载的论文学术质量稳步提升。

《学报》刊载的的学术论文主要受到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院校/研究所项目及其他项目的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论文68篇,占基金论文的6.63%,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省部级基金论文113篇,占基金论文的11.02%,包括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各省、直辖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厅局级基金论文216篇,占基金论文的21.07%,包括各省教育厅、科技厅项目、各市科技局项目等;院校/研究所基金论文626篇,占基金论文的61.07%,包括各高校校内教学改革项目等;其它基金论文2篇,占基金论文的0.20%,包括企业委托项目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受多项基金资助的论文均只统计最高级别基金。

图1 2009~2018年《学报》基金论文比曲线

2.4学科影响力分析

2009~2018年,《学报》刊发的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门类繁多,学科设置稳定。通过表3可以看出,近10年来发文量最多的学科为高等教育,达306篇,占总发文量的14.94%,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学报》依托榆林学院,榆林学院在过去几年处于升“榆林大学”的转型期,因此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长;第二,《学报》以繁荣学术研究、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本校教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基础教育为办刊宗旨,编辑在组稿时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论文略有侧重。排名第10位的文化学科10年间仅发文40篇,是高等教育学科的13.07%,由此可见,在研究时段内《学报》的学科分布极不平衡。

然而,虽然高等教育专业的文章在数量上最多,但是其篇均被引频次并不是最高的,影响力相应地落后于其他学科。体育、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文化及中国语言文字这4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均高于或等于高等教育,但是载文所占比重不及其1/2,潜力要明显高于高等教育。

表3 2009~2018年《学报》刊发文章学科分布(前10位)

3.讨论

3.1关于《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是多项指标相互博弈的结果,要提高期刊影响力,除了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外,还需关注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6]。2013年,《年报》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CI),对期刊在统计年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进行平权综合评价。

“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复合总被引频次是指某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也就是说,影响影响因子的并不是统计当年的载文量,而是前两年的载文量,复合总被引频次是累计的,因此,注意《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有的学者认为,载文量作为分母,数值越大,影响因子越低。在研究时段内,《学报》的影响因子与载文量的对比曲线此消彼长,恰恰证明了这一点(见图2)。然而,降低载文量仅仅是解决了表面问题,短期来看可能有效果,但长期来看,载文量下降导致的优秀稿件流失对被引频次也会造成影响,不利于《学报》的长远发展。只有增加各篇论文的信息量,提升文章质量,才能提高总被引频次,在本质上解决提升其学术影响力的问题。

3.2《学报》未来发展的建议

图2 2009~2018年《学报》前两年总载文量、复合总被引频次及复合影响因子的对比曲线

从载文情况来看,在2009年至2018年的10年间《学报》的各项指标一直在波动中进步,但《学报》一直处于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后25%,进步空间巨大,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本文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培养”作者队伍。在组稿时,“唯职称论”会导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被埋没。中、初级职称、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是科研的新生力量,他们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以《学报》目前的学术水平来看,编辑部要争取优秀的高职称作者,更要培养职称、学历一般但是学术态度认真的作者[7]。

第二,缩短出版时滞。出版时滞反映了期刊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和速度,也是作者投稿时考虑的主要因素。2009~2018年《学报》平均出版时滞是135.5天,也就是说一个作者从投稿到论文出版平均要等待四个多月。科学信息的新鲜度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出版时滞长必然会导致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衰减。编辑部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平台优先出版前沿学科的论文,以增强《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第三,合理调整栏目。栏目设置既要稳定,又应与时俱进,结合学科热点和学校工作重心进行阶段性变化。高校学报依托高校,栏目的设置需要体现学校的优势学科。作者在选择高校学报投稿时,往往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优势学科。近几年,榆林学院的工作重心从升“大学”转为申报“硕士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类的栏目应该酌情舍去,逐渐被有硕士点的优势学科所取代。

最后,编辑应加强学习。优秀稿件从投稿到出版,除了要通过同行评议以外,编辑的“慧眼”也十分重要,因此,编辑必须加强专业学习才能在众多稿件中甄别出优秀稿件。此外,编辑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和作者交流、给予作者合理的优化建议和指导,提高论文的学术质量,从而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注释:

①检索时间段为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2 028篇文献,其中学校新闻、科研简讯、征稿启事等非学术文献86篇。

猜你喜欢

载文榆林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榆林感怀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走榆林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