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类白粉病的今与昔

2020-07-22李明远

蔬菜 2020年7期
关键词:瓜类三唑封三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7月正值瓜类白粉病较猖獗时期,这期就来谈谈瓜类白粉病。

瓜类白粉病是个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最早于1886年发生在云南的葫芦科植物上[1];进入20世纪30—40年代以后,有关瓜类白粉病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已遍及全国;至20世纪70—80年代,白粉病已经成为黄瓜严重的病害。我国各地的瓜类白粉病在不同蔬菜品种间发生的情况略有不同,有文献报道在我国北方以黄瓜、西葫芦、甜瓜及南瓜发生较重,例如:新疆、陕西、黑龙江、吉林发病株率可达90%;在南方以黄瓜及苦瓜较重[2]。瓜类白粉病严重时可造成叶片枯死,但不会导致果实腐烂,它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瓜类减产及品质的下降。

症状表现

各种瓜类蔬菜均可发生,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受害。一般叶片发病最重,叶柄、茎次之,果实受害少。苗期发病可以从子叶开始,病斑近圆形,表面被以白色的粉状物;严重时,可覆盖大部子叶(封底图1)。真叶发病,初为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封底图2),病斑逐渐向四周扩展,最后成连片的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封底图3);但是,在不同的瓜类蔬菜上,症状的表现有些差异。据笔者观察,在苦瓜的叶片上发病轻时往往看不到白粉,而是在叶面上有黄斑(封底图4);在黄瓜(封三图5)、南瓜、甜瓜(封三图6)、冬瓜、西葫芦(封三图7)及瓠子(封三图8)上都可见到叶面被白粉覆盖的情况。在西瓜上开始时霉层稀少,似乎不大明显,但是后期严重时也会引起叶片枯死(封三图9),除了造成产量降低外,糖分也会明显下降;此外,瓜类蔬菜的叶柄及茎也会染病,长出许多白粉,但在果实表面很少有被害的情况。笔者仅在晚秋时节见到黄瓜幼果上有些粉状物(封三图10);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病叶枯黄;有时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变黑,为病菌有性繁殖阶段的闭囊壳(封三图11)。在高温季节有时会出现白粉变黑使白粉病出现逐渐消退现象,这往往是白粉菌被另一种真菌(Cicinnobolus sesatiide Bary,图12)寄生的结果。容易被误认为是病菌的有性世代。在这种情况下,应借助于解剖镜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别。

危害病原

在瓜类叶表面见到的白粉状物即是该菌的 病原菌。鉴于在一般情况下见到的多为它的无性世代,即粉孢属的一些种(Oidiumspp. ),而白粉菌的分类是根据有性世代来分类的,长期以来对它的分类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在20世纪,国内外的一些文献认为瓜类白粉病多属于2个种,即:瓜单丝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Schlect. Ex Fr. Poll. )]及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DC. )[3-6],它们是同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的真菌。根据笔者所见,在瓜类中,瓜单丝壳更普遍一些。据观察,瓜单丝壳菌丝叶两面生,以叶正面为主。有时在茎、叶柄及瓜条上也有发生,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无色,其上面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鼓形或短椭圆形,无色单孢,串生,大小为(21.2~27.5) μm×(15.38~19.50 )μm。子囊壳球形,分散或集中,褐色,细胞壁清晰无孔口,直径为(67.5~122.4)μm。基部着生丝状附属丝,无色至淡褐色,6~26根,长为子囊壳的1.5~3.0倍。子囊壳内有1个子囊,无色,倒梨形,顶壁变薄,大小(66.0~118.5) μm×(50.00~74.26)μm,内含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孢,平滑,呈无色或淡黄色,大小(21.7~29.7)μm×(12.4~19.8)μm(图1 3)。二孢白粉菌:菌丝叶两面生,以正面为主,有时在茎及叶柄也发生。分生孢子梗圆柱状,无色,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圆形至短棒形,无色,单孢,大小(30.2~39.5)μm×(7.38~22.12)μm,串生,子囊壳球形,分散或集中,黑褐色,细胞壁不清楚,无孔口,直径为(71.00~162.74 )μm,附属丝丝状,无色至淡褐色,6~26根,长为子囊壳的1.5~3.0倍。生在子囊壳表面。子囊壳内有11~16个子囊,子囊无色,袋状,往往结成束,大小 (66.0~118.5)μm×(50.00~74.26)μm,内含2个(少数3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孢,平滑,无色,大小(15.80~26.86)μm×(11.06 ~18.96)μm(图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该菌的深入研究,有人认为瓜类上的白粉菌应当是独立的2个种:瓜类单囊菌 [Sphaerotheca cucurbitae(Jacz)Z.Y. Chao]和葫芦科白粉菌(Erysiphe cucurbitacearumZheng & Chen)[7];但是,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对瓜类白粉菌的分类已将病菌的核酸序列考虑在内,增加了许多新的认识。21世纪以来,认为瓜类白粉病的病原种类应当包括:苍耳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 xanthii(Castagne)U. Braun et Shishkoff]、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Fr.)U. Braun et N.Shishkoff]、奥隆特高氏白粉菌[Golovinom orontii(Castagne)V. P. Heluta]、菊科高氏白粉菌[G.cichoracearum(DC.)V. P. Heluta ]以及十字花科白粉菌(Erysiphe cruciferarumOpiz ex L.)、鞑靼内丝白粉菌[Liveillula taurica(Lev.)G. Arnaud][7]。

病害的侵染循环

瓜类白粉菌属于严格寄生菌,田间的病菌主要来自越冬的瓜类。在20世纪北方保护地较少时,有人认为该病菌在我国南方瓜类蔬菜上越冬,随着天气转暖病害自南向北逐步推进;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寒冷干燥的地区,可以在闭囊壳越冬,春季放出子囊孢子,其可侵染瓜类。还有的资料认为,病菌可借助菌丝在野生寄主上越冬,天气转暖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染瓜类蔬菜;但是,目前北方的日光温室已十分普遍,北方的瓜类白粉病菌可以直接在温室里越冬,在温室里生存到春夏,并传到露地为害。

瓜类白粉病虽可随水流、种苗、工具、人体的携带而传播,但主要借助于气流传播,即随气流飘散到植株的表面。萌发后菌丝在叶表面蔓延,向下产生的吸器侵入茎叶表面的细胞,进而获得营养。当营养积累充足后产生直立于叶面的孢子梗,其上端的细胞逐渐分割成串生的分生孢子,脱落后主要随风飘扬,导致其在田间传播。每个孢子单独形成1个霉斑,再扩大蔓延,形成新的侵染区。经过多次再侵染,病斑扩大蔓延导致严重的损失。直到病体营养耗尽,随着寄主组织的死亡,白粉菌也死亡消退。白粉菌的有性世代(闭囊壳)虽有文献认为多在越冬前产生,但笔者所见并不都是如此,即在5—6月的冬茬温室黄瓜近拉秧时可见,甚至在此时新育的黄瓜子叶上会出现闭囊壳(封三图11);因此,瓜类闭囊壳产生的条件尚不十分清楚。虽然瓜类白粉病的子囊孢子也可以萌发侵染,但更多的是靠无性孢子繁殖并蔓延。

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瓜类白粉病发生的条件并不严格,一般来说凡是瓜类能生长的条件,瓜类白粉菌都可发生;但是,如果流行则需要大面积感病的寄主、积累足够的菌源及适合发病的环境条件3个因素的配合。实际上,其中的病原积累和环境条件有关,所以环境在流行中所占的位置十分重要。据文献报告瓜类白粉病的孢子在10~30 ℃都可萌发,最适温度20~25 ℃,相对湿度以50%~85%最为有利。低湿虽也可侵染,但高湿时发病更快。在少雨季节或保护地里如果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时,很易流行;但是,它的萌发与霜霉病不同,白粉病在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孢子萌发会受到抑制,长时间在水中反而会使分生孢子膨大过度引起细胞破裂,失去侵染的能力;因此,长时间的降雨,并不利于白粉病的流行。

除了气候的影响,栽培的方式和管理方式对瓜类白粉病的影响也很大,即不同栽培方式下白粉病的发生程度不同。一般保护地种植的瓜类发病较露地种植重;种植行是东西向的比南北向的病重;在露地一般高温高湿的季节种植密度大、通风不好的地块病重;氮肥过多病害较重;此外,不同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种植感病品种,会导致植株受害严重。

病害的防治

在不同的时代防治瓜类白粉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都不外乎采用栽培措施和药剂防治2大措施。

栽培防病措施

◎ 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随着抗病或耐病品种的不断更替,在不同时代采用的抗病品种有所不同,例如:在北京20世纪60—70年代,北京大刺瓜、小刺瓜比较感病,推荐使用的是:北京鞭瓜、截头瓜、丝瓜青、津研一号、津研二号等。到目前抗病品种已经更新了多次,常见的抗病品种为津春4号、中农7号、中农13号、农大春光一号、鲁黄瓜10号等。实际上,目前各地都有一些抗性较好的品种,种植前应认真地进行选择。

◎ 轮作倒茬

白粉病发生较重的地区应考虑轮作倒茬,避免与各种瓜类、十字花科蔬菜、菊花以及月季等连作或邻作。

◎ 改善种植条件

施足底肥,追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避免植株早衰。避免大水漫灌增加田间湿度,发病时加大棚室的通风量,抑制病害的发展。

◎ 及时清除病残

发病初期、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销毁。发病初期清除时,应将其用塑料袋套住,以防止病原扩散。

药剂防治

回顾历史,可用来防治瓜类白粉病的农药确实不少。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防治瓜类白粉病常用的农药是铜制剂和硫制剂,有人介绍:瓜类“白粉病”发生后,喷洒1~2次硫磺粉(50%硫悬浮剂300~400倍液)或硫化钾溶液(120~15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好[4]。实际上,用来防治白粉病的农药还有石硫合剂,鉴于黄瓜叶片比较“娇气”,推荐的使用量为0.1~0.2波美度[5]。有文献介绍在北京郊区的菜农有使用雄黄(二硫化二砷)熏烟的方法(每间温室用雄黄10~20 g、锯末30 g,放在小花盆中再放入3~4个火热的煤球发烟,每隔4~7 d进行1次)预防或防治白粉病;此外,硫磺在当时已被用在黄瓜温室的消毒上,即在定植前每道温室(16间)用硫磺粉250 g、锯末 500 g密闭熏蒸一夜[5]。实际上,这些消毒的方法有的一直延续至今,特别在有机蔬菜的生产中使用较多。

此后,即20世纪70—80年代可用来防治瓜类白粉病的化学合成药剂品种层出不穷,而且几乎每一种新药的出现都给瓜类白粉病的防治带来惊喜。除了有机硫制剂,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500~7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一般使用900倍液)、50%福美双(一般使用500倍液)等保护剂以外,还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500倍液)等苯并咪唑类农药的出现,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非常突出,由于它们具有内吸性,不需要强调喷施均匀,即可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之后,20%三唑酮乳油(一般使用2 000~3 000倍液)等三唑类农药出现以及后来研制出的该类具有内吸效果农药的出现,又将瓜类白粉病的防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该类农药品种繁多,包括后来出现的12.5%腈菌唑乳油(一般使用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恶醚唑)水分散粒剂(一般使用2 000倍液)、20%丙硫咪唑(施宝灵)悬浮剂(一般使用1 000倍液)、40%可湿性氟硅唑(福星)乳油(一般使用8 000~10 000倍液)、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一般使用3 000倍液)、43%己唑醇悬浮剂(一般使用6 000~9 000倍液)等都是防治瓜类白粉病可用或高效的农药。

除了三唑类的杀菌剂外,这一时期还出现过一些其他类型的对瓜类白粉病有效的农药,包括:取代苯类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400倍液)、有机硫类的4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一般使用400倍液)、有机杂环类的75%十三马啉乳油(一般使用2 000倍液)等。这些农药因和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农药结构不同,可作为反复使用苯并咪唑类、三唑类农药产生抗药性后的替换品种,或制成复配剂,减缓病菌对它们产生抗药性;此外,在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含量的百菌清烟剂(如45%百菌清烟剂,667 m2用量为250 g),并成为瓜类生长期防治白粉病的常用农药,而且这种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非化学农药,如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等,对瓜类白粉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成为有机蔬菜可使用的农药。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三唑类农药使用不当会给瓜类造成药害,如在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黄瓜白粉病时,在有些黄瓜品种上会引起植株矮化,而且矮化的程度往往和使用量成正比;另外,在有的品种上,使用后形成“包茎叶”,即叶柄变得很短,以至于看上去像是叶片包在茎上生长。由于整个植株不能伸展开来,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使用三唑类农药防治白粉病,应当注意用量,最好能了解一下是否会引起药害、生理障碍等不良的影响,再大面积使用。

此外,专性内吸性农药容易诱发瓜类白粉病病菌产生抗药性,即初用时对瓜类白粉病防治的效果很好,用的次数多了效果会明显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使用专性杀菌农药防治白粉病时,最好同时加上一些保护剂,如硫磺悬浮剂、百菌清、代森锰锌等。保护剂虽然只有保护作用,但是病菌不容易产生抗药性,可延长三唑类等具有内吸性杀菌剂的有效性,例如:苯醚甲环唑(世高)对白粉病是一种高效的专性杀菌剂,为了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使用时可和百菌清或代森锰锌或硫悬浮剂混用;又如40%可湿性氟硅唑(福星)乳油的使用浓度为8 000~10 000倍液,如果将它与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混用,除了克服病菌对氟硅唑产生抗药性外,还可以增加悬液的展着性,显著延长氟硅唑的有效期;此外,不断地更换使用的农药,也是预防病菌产生抗药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当病菌对腈菌唑产生抗药性时,改用苯醚甲环唑,虽然它们同属于三唑类,仍会明显地提高防效;特别是更换不同类别的杀菌剂,这样对防止病菌抗药性的效果会更好,如使用苯醚甲环唑(世高,属于三唑类的农药)防治白粉病的效果下降时,可以更换为十三吗啉(属于吗啉类农药),由于它们结构式上有差异,对抗性菌的杀伤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会不断推出更好效果的防治药剂。为提升药剂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还应在试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更新换代。

猜你喜欢

瓜类三唑封三
封三
封三
含两个手性中心的三唑类杀菌剂色谱分离研究进展
封三
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瓜类作物耐低温弱光研究进展
封三
三唑类席夫碱的缓蚀性能研究概述
含四(3,5-二硝基-1,2,4-三唑基)硼酸肼推进剂的能量特性计算
三亚市冬种瓜菜死苗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