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育课程实践研究
2020-07-21洪淑青
洪淑青
摘 要:挖掘家乡华安有教育价值的“竹”、“玉”、“木”、“楼”、“茶”、“舞”等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研究,巩固幼儿的乡土文化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视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传承了家乡的特色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育活动;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048-02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为实现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美的感受力、创造力,我园教师充分挖掘有教育价值的取不尽用不竭的“竹”、“玉”、“木”、“楼”、“茶”、“舞”等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科学归类、整理、加工、引进幼儿课堂,开展适合幼儿园实际的园本课程,通过环境影响、活动组织、家园同步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1.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分类整理,清晰美育课程实践主线
教师们深入挖掘、收集乡土文化素材,并进行科学的整理,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以本土文化、自然资源为主线,通过幼儿自行观察、探索事物的现象、内在联系及它们的发展变化,由此扩展开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发展需要整合起来的活动。
(1)搜集、查阅乡土文献资料,确定美育活动方向
家乡华安素有“北溪明珠、生态名城”之美誉。这里自然资源丰富,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以土楼、玉石、茶、竹、高山族民俗为代表的北溪五大特色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活教材。教师们深入到农村、广电局、宣传部门,进行资料搜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有《绿色华安》、《华安铁观音》、《土楼神韵》等;教师们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上网收集有關资料和理论,并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汲取可运用素材,比如,二宜楼、铁观音、高山族、竹种源、贡鸭山等宣传片。
(2)过滤课程实践研究成果,去糟粕取精华
教师将大量适合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资料整理成册,比如,图谱、活动设计、图片,并从中分类出适合在幼儿园美育活动实践的材料,把与美育活动不相符的材料去除。在“神奇的华安土楼”中,采用了大量之前的教师们整理改编的研究素材,如童谣《二宜楼民歌》、《二宜楼》、歌唱《看土楼》等;“高山族歌舞”中运用了大量舞蹈素材《竹竿舞》、《娜奴湾情歌》、《竹棒舞》,这些经典的素材,一直沿用至今,深受幼儿喜爱。
(3)结合县情实际,抓住近期宣传热点搜集资料
县里近几年来大力弘扬生态县的理念,也做了大量的宣传片和宣传册,特别是“华安三宝”—铁观音、二宜楼、华安玉,一经推出,在华安大地上掀起了无尽热潮,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深受感染。教师们根据资料进行改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活动,如童谣《华安三宝》、歌曲改编《家乡》。
(4)筛选归纳,形成园本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我们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材料,将其引发幼儿探究动机和兴趣的本土化材料,并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专注投入探索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我们将素材按华安特色产业进行整理、改编、分类。根据我们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如下七大主题:“神奇的华安玉”、“家乡的茶”、“神奇的华安土楼”、“闽南语童谣”、“竹子大观园”、“高山族歌舞”、“枯木逢春”等。形成研究主线,开枝散叶,构建园本课程体系,并循序渐进逐步开展实施。
2.依托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实现美育课程实践
华安的“竹”“木”“玉”“茶”“舞”等闻名遐迩,资源丰富容易获取。教师本着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充分运用乡土文化资源优势,科学加工整理,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获得知识经验。
(1)区域活动中的美育实践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探索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体现自主、探索、实践、操作等功能,大力开发多样化的分区活动,实现幼儿自主性学习。家乡华安有许多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经济实惠随处可得,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教师们将乡土资源分类、归纳,形成七个板块,分阶段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体验。
剪影—家乡的茶。教师设置了全套制茶工具和图解,幼儿自行分工,按照制茶步骤图环节互相配合,有采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捡枝等;表演区中,教师准备了茶具,高山族小姑娘们展示着茶艺;美工区中,孩子们在茶袋上设计各种商标,在茶叶盒和茶杯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操作区中,小工人们,将“制茶厂”送来的制作完成的“茶米”,装配成茶包,再配送到“茶庄”中去销售。
(2)户外活动中的美育实践
我园坚持以幼儿为本,重视户外运动,通过《指南》的解读,致力于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竹、木特色资源,别出心裁地设置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特色项目,优化体育活动的质量,让孩子们在自然、生态的活动环境下自主、快乐的参与活动,从而促进他们动作协调发展、身心健康成长、获得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我园作为漳州市普教室省级课题《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基地园,在以往的经验之上,继续深入探究,开发出更多特色户外体育运动。
晨间体育运动区中,教师们精心设计制作成竹垫、竹圈、长短竹筒、竹片、竹弓、竹梯、竹高跷、长短竹竿、竹排等活动器械,利用这些器械让幼儿爬、平衡、走、跑、跳、钻;木区域,人字梯、平衡木、荡桥、梅花桩、木墩、木鼓、大木头,用来攀爬和跳跃、滚动、翻滚、平衡等。改变现状,投建“幸福乐园”,让户外活动空间“大”起来。“幸福乐园”的投建,充分利用东边操场的自然环境,大胆融合华安本土文化,建成敞开式的“二宜楼”,幼儿可以随意扮演土楼人家;“太阳亭”融合高山族风情园的建造风格,可容下一个班级的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歌表演、跳竹竿等;“欢乐谷”利用东操场自然的山坡地形建成;山坡下的“隧洞”,让幼儿练习钻、爬;“月亮池”里锦鲤悠闲游摆着,夏季时来一场欢乐的水战也是大家喜爱的;“金沙湾”、“青青菜园”“果园”时刻欢迎大家融入其中,体验户外大自然的阳光、微风、细雨…
(3)主题活动中的美育实践
从家乡丰富文化教育资源中科学筛选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教育活动,使本土资源与主题教育活动有机整合,激发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与探索兴趣。如,主题活动“神奇的华安玉”,当地人民对玉石十分喜爱,到处可见玉石的宣传图片和玉雕、玉石展。幼儿对石头也充满了好奇,看到一块石头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瞧,一条龙”“不,是云彩”,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许多疑问,对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玉石融入到课堂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创意石头画、石头造型、石头拼图、石头游戏棋、石头识字棋、石头乐器等,让幼儿在玩石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创作的乐趣,并感受家乡浓厚的玉石文化。
在2015年漳州市《指南》第二片区教研中,我园洪老师为大家展示了高山族体育活动《竿球》,让大家眼前一亮,不禁感叹幼儿的高超技艺,也惊叹教师的大胆运用。我园大力开发高山族体育竞技项目,如《打陀螺》、《背篓球》、《花样跳竹竿》等,并大胆结合竹、木器械让幼儿爱上运动,通过自主运动达到锻炼体质的作用。
本土文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在开展本土文化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善思考、会探究的学习者,在提升了教师本土活动指导能力的同时,更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研究,较好地巩固了幼儿的乡土文化知识,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视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传承了家乡的特色文化,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