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
2020-07-21张云龙
张云龙
【摘 要】 随着教育的进步,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以往的教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逐渐关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参与程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方法策略
参与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参与状况,运用合适的策略,努力使每位学生高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自发地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和探索知识。本文以小学数学为角度,思考教师运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实施差异教学,确保学生参与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参与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参与,因此应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由于班上存在一些学习基础和理解水平较差的学生,时常跟不上课上节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制订参与式教学内容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基础情况,实施差异教学,针对性地制订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保证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上、跟上教学脚步。实施差异化教学,和学生情况更加贴合,促使成绩优异的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水平,保证成绩差一些的学生能够加强基础训练。通过差异化教学,不仅确保每位学生的参与,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时,可以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状况,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授学生进行数据的归纳分类、整理时,教师可以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题。面对数据量小、种类少并且数字也相对较小的数据,整理时比较简单,可以布置给班级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完成练习题,提高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强数学基础能力;对于数据量较多、类型较为复杂和丰富,归纳和整理时难度明显增大的练习题,可以分给基础较好的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知识时,能够锻炼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水平。通过这种针对性布置练习题的手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班级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练习中,从而保证教学效果。
二、创建课堂情境,带动学生参与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全神贯注在课堂中,导致教师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集中思维,参与到教师教学中。创建课堂情境,能够充分提高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吸引学生注意,将学生带入课堂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积极创建课堂情境,带动学生的参与。创建课堂情境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对数学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教师在创建情境时需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并保证情境能够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苏教版《认识图形》时,可以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帮助同学认识图形。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多个物体,例如闹钟、相框、魔方、三角形状的危险标志等。通过多媒体为小学生创建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参与到课堂中。接着教师询问小学生:是否知道上述物体都是由什么图形构成?接着带领学生进入课本《认识图形》章节进行学习,观察课本上有哪些图形、图形对应的物体是哪个?通过问题,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中带着思考和好奇进行学习探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同学兴趣
有趣的课堂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乐趣、带动学生的热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参与式教学时,需要积极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同学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欲望和参与热情。教师在設置活动内容时,需要注意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和课本内容结合,并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活动。在参与度高的活动中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例如,小学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元、角、分》时,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会运用元、角、分。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好一张一元、十张一角和一张五角,并自己制作十张一分。第二天,教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5样东西设置不同价格。每组都要将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并买回至少三个别组的东西。在买卖中认识元、角、分,并学会如何进行组合和运用。通过这种有趣的课堂活动,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活动时探索如何认识和区别元、角、分,并思考如何进行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带动同学的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在活动内自主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应结合差异教学策略、创建课堂情景、丰富的课堂活动等方法,制订合适的策略进行“参与式”教学,提高同学的课堂参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