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评价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2020-07-21张锦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7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张 丹 管 敏 吴 迪 张锦芳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

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因此通过超声检查技术对颈部斑块数量和斑块稳定情况进行观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1]。超声检查的优点是安全性高、没有创伤。本次研究,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使用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稳定程度同患者脑缺血发作情况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将我院同期治疗的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限为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其中,实验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为(51.32±3.4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平均年龄(52.41±2.98)岁。实验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求。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检查仪器和检查方法:使用阿洛卡超声诊断仪,调节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检测时选择仰卧位,头向后仰,放松颈部偏向检查的另一侧,采用二维常规检查。诊断范围是:双侧颈总动脉起始部位到分叉部位,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观察有没有出现斑块和斑块性质,斑块标准为内中膜厚度超过10 mm[2]。斑块性质依据检查图像回声特点分为:①检查回声低于周围血管外膜,低回声区超过斑块面积80%,属于软斑块;②回声等于或超出周围血管外膜,强回声区超过斑块面积80%,属于硬斑块;③强回声而且钙化区超过斑块面积90%,属于钙化斑块;④钙化区小于斑块面积90%,不伴声影,属于混合斑块。软斑以及混合斑块属于不稳定斑块,硬斑以及钙化斑块属于稳定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以及斑块不同性质。

1.3 数据处理方法:全部研究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做好相关处理,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结果使用t检验,具有显著差异为P<0.05。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以及斑块性质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人数,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44例和23例,检出率分别是73.33%和38.33%,实验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数量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3例、12例,稳定性斑块例数分别为14例和16例,实验组不稳定斑块检出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对比

3 讨 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是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人数最多,占到脑血管病总数的70%以上,是对我国人民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是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管狭窄以及斑块脱落,二者具有直接的相关性。研究证实,一旦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变得严重,会对颈动脉管腔造成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4]。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当颈动脉斑块破裂后形成动脉血栓,是导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很多人已经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不是对脑卒中事件预测的唯一标准,颈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也是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标准,而且其危险性更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5]。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人体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的疾病。它占脑血管疾病的75%。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不是特指某一种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多,发病机制复杂,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有:视力减退、偏瘫、眩晕、意识障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效的诊断有助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降低致残率。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而为了更好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需要明确其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

根据以前的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身不稳定、血清中炎性反应因子的提高都同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相关性。最近的研究也证实,颈动脉粥样斑块是患者全身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6]。原因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在病变部位,形成纤维细胞,胆固醇发生结晶,沉淀为结缔组织等多种因素。血管壁发生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阶段都是非常重要影响,也可以根据这个指标对脑血管事件做好预测[7]。

导致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部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有60%以上的比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脑缺血患者中,软斑强化程度显著比其他斑块要高,说明软斑内包含很多的新生血管,稳定性不好。临床研究发现,患者颈动脉附壁不稳定,斑块容易破损的原因同斑块内形成新生血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新生血管指的是原有斑块毛细血管上,分支形成了新的毛细血管。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超声诊断影像同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病理性之间具有联系,并已经获得证实。超声影像具有无创性,而且能够动态实时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新生血管灌流情况进行观察,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增强程度,可以对斑块易损性进行评价,斑块增强程度越高,发生脑缺血的风险也会越大。

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会影响到动脉内膜,当内膜发生损伤后,会产生大量泡沫细胞,堆积脂肪引起内膜增厚。因为颈动脉处于表层,很容易触及,因此可以用来估计早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体情况。研究发现,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同动脉造影诊断具有很高的符合率,达到80%~90%以上。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以及斑块性质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人数,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44例和23例,检出率分别是73.33%和38.33%,实验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数量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3例、12例,稳定性斑块例数分别为14例和16例,实验组不稳定斑块检出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从结果可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过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同时大部分斑块都属于不稳定斑块。

有研究指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不稳定性的斑块。不稳定性斑块中含有很多脂质核心,会发生破裂从而导致出现血栓。还有报道指出,不稳定斑块中会有很多炎性细胞,炎性细胞会分泌多种物质,刺激到平滑肌细胞,导致斑块产生新的微血管,而新生血管又会导致炎性细胞的入侵,因此会使纤维帽不断薄弱,增加脂质核心,斑块不再稳定,最后引发患者出现脑梗死,还有可能出现短暂脑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偏瘫、复视、眩晕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脑血管造影是临床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但仍属于介入性诊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颈部血管超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颈部血管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情绪化、诊断符合率高等优点。根据本次临床观察结果可见使用超声定期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效果确切。

综上分析,临床中,应该使用超声定期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做好动态监测,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患者身体存在的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