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穴位按摩产后乳房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07-21李微微

关键词:乳腺炎乳头母乳喂养

李微微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县医院,河北 唐山 064100)

产后未能及时进行有效乳房护理极易导致乳房胀痛和乳汁淤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对新生儿的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中医穴位按摩属无创护理技术,可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妇的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1],本次研究以选择于我院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医穴位按摩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研究样本,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19年6月,利用例单双号随机平均组(研究组、对照组),一般资料如下表。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常规乳房护理在对战组产妇产后2d-4d实施,护理人员对产妇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引导产妇实施母乳喂养,加强饮食护理,协助初产妇挤出溢乳,持续护理时间为7 d。

研究组产妇采取中医穴位按摩护理,每日护理2次。护理人员利用温度约为50℃的湿毛巾热敷产妇乳房5 min。按揉两侧乳头中心位置的膻中穴,将中指端直立并反复按揉20~30次,保持适中的力度,避免引发产妇疼痛。将产妇乳头作为按摩的基准点,按摩选择的穴位包括乳根穴、神封穴、膺窗穴、天池穴等,其中乳根穴是按摩的重点穴位,位置在乳头为中心的上下各1 cm处,按摩的手法为食指和拇指同时按摩和轻揉,每个穴位至少需要按摩10次左右。以乳头根部为基础,对上下两侧各两指位置使用拇指和食指按揉,由内侧向外侧给予挤压和适度放松,挤出多余乳汁。如产妇肝郁气滞,可按摩膻中穴、太中穴、期门穴等穴位,如产妇气血不足,需按摩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产后1~2 h对初产妇进行穴位按摩,每隔2~4 h按摩1次。产后第2日可将按摩频次调整为每日2次。

1.3 评价标准

统计母乳喂养数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乳房胀痛、乳腺炎)在两组产妇中的具体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资料均属于计数治疗,表示方法为%,x2检验作为本次检验的方法,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 结 果

母乳喂养率与母乳喂养率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护理实际效果对比[n(%)]

3 讨 论

乳房护理对产妇及新生儿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未能及时有效的进行乳房护理极易导致产妇出现乳腺炎、乳汁淤积、乳房胀痛等并发症,也会对产妇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常规乳房护理模式临床效果不显著,中医穴位按摩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中医穴位按摩护理的研究组产妇母乳喂养率、乳腺炎及乳房胀痛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乳房按摩主要穴位为神封穴、膺窗穴、天池穴、膻中穴等,通过多次穴位按揉可使乳房变软,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吮吸刺激不足等问题,也可有效降低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缓解产妇疼痛,操作简单方便,护理过程无创,经济实用,适合广泛推广应用。为提升中医穴位按摩的临床效果,需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优势,指导产妇掌握婴儿含乳头的正确姿势,帮助产妇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以此来提升母乳喂养率,提升新生儿的健康水平[3]。

由此可知,中医穴位按摩产后乳房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乳腺炎、乳房胀痛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中选择的样本数量比较少,对产后乳房护理的研究缺乏同类医疗部门横向对比,中医穴位按摩的具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乳腺炎乳头母乳喂养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浅识人乳头瘤病毒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