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振文旅消费的思路
2020-07-20许峰
许峰
一、当前形势
目前旅游行业还处于恢复期,上海欢乐谷主题公园只恢复到往年同期的70%左右,山东省内的景区恢复比例可能更小。从政产学媒的整体视角来看,当前多地政府制定了减税、退费等系列措施来保护企业,几乎成了一种“全国标准”;产业、企业也在积极地寻求自救,很多景区开始向康养旅游目的地转型,多业态融合创新成为趋势;学界也在做疫情相关的研究,四川省做了一个出游意愿的调查,表明目前受访者对外出就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住宿的安全感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游意愿,这个结果预示着现在游客更倾向于短途游、周边游;而媒体也从宏大叙事转变为讲身边小事,这对旅游宣传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要学会怎样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去做宣传。
疫情让我们从观光时代转型到真正的休闲时代,虽然淘汰了一些小微企业,但这也为企业升级换代提供了契机。同时,在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的压力下,也要审慎乐观,避免出现不受控制的过度集聚,注意技防和人防相结合。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提振文旅消费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供需结构,加快激发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转型扩容升级。
(一)新业态融合
推进传统旅游向“旅游+”创新。在康养旅游、体育旅游、中医药旅游目的地投放人体健康指标测量设备、提供定制化方案,以满足疫情期间游客出游健康需求;以“发现生活之美”为主题,奖励旅游Vlog制作,推进课本研学向生活研学升级。
鼓励周边游向“微度假”转型。积极鼓励城市内部旅游,通过职工疗养休养、研学游、亲子游等优惠政策,促进周末周边游向具备住宿消费特点的微度假转型,加大刺激消费力度。
延伸旅游时间形成多维“夜旅游”模式。在文化层面,开放科技馆、博物馆夜场,打造系列主题活动,发挥全省500多家博物馆的优势,以夜场错峰分流场馆白天客流;在日常休闲层面,完善具备夜场开放能力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质量灯光秀;在文化娱乐活动层面,鼓励小型化、接地气的街头曲艺、非遗展位等,培育夜间文艺轻骑兵;挖掘山东地方小吃,打造“边走边吃小食节”活动,推广鲁菜小吃夜市经济发展。
(二)新空间利用
利用山东全域旅游示范省“蓄水池”项目建设成果,通过新闻报道、软文介绍等形式,重点推广青州、曲阜、崂山、蓬莱、泰山、荣成、台儿庄、五莲等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全域旅游节。甄选一批日常康养休闲游憩地。通过打造“十大观鸟地”“十大赏荷地”“十大健步小径”等类似主题线路,在疫情期间激发游客日常休闲旅游需求。在安全管控的基础上,发掘现有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综合接待能力,对游客进行分流。
三、旅游景区智慧化
智慧旅游景区以信息化、科技创新为基础,以高效、低碳的模式实现物理资源与虚拟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提供精准精确的旅游服务;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方式感知游客状态,进行深入分析,打造集信息采集、服务交互、效果反馈于一体的游客互动新模式,形成“敏感感知、准确判断、精准执行”的旅游智慧化监测、分析和控制。
(一)大数据采集、集成、挖掘与应用
对消费者数据进行采集、监测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能够对旅游行业进行洞察和行业指导。
一是消费者画像。通过收集消费者信息来推算消费者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针对其消费偏好进行精准营销、关联营销。
二是预约分流。设计景区预约系统,如游玩时间预约,一方面可使景区准确掌握游客数量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使预约游客对其游览期间的游客数量有所了解,从而避免人流量高峰期。除时间分流外,还可以在空间上进行游客分流,实时监控并进行提醒,也能够有效错峰,缓解景区压力,提升游客体验。
三是舆情监测。利用信息平台、大数据监控,对主流旅游网站、搜索引擎、微博上的相关信息进行监测,掌握网络口碑、行业竞争、热点爆点,从而实现景区的舆情预警,进行高效管理。
(二)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提升
全息投影、AR、VR、MR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给景区带来巨大变革,加深游客体验。
一是景区虚拟人物。在景区内利用现代科技构建虚拟人物(不局限于人,也可以是吉祥物等),同游客进行互动,加深游客互动体验。
二是十大体验文化馆。挑选各代表性文化馆,如红色文化馆、黄河文化馆等,利用AR、VR、MR等技术提升体验效果。例如,红色文化馆内创建时间轴、全息沙盘等,增强游客交互体验感。
三是十大虚拟世界体验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相关博物馆可以打造现实中不可行的虚拟主题旅游项目,如虚拟深海、虚拟历史朝代等独具特色的虚拟体验馆项目,创新体验形式,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
[責任编辑:张 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