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要从“心”根治
2020-07-20甘福莲
甘福莲
摘 要: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需要寻找问题的根本,除了一些校园欺凌是因为学生的德育素养问题之外,往往诸多校园欺凌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欺凌者“心”中存在一定的性格以及情感缺陷,这些缺陷会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像正常人一样的情感反馈与情感共鸣,甚至会让他们通过欺凌这种手段获得情感的兴奋性刺激。所以要解决校园欺凌的问题,就要从“心”进行根本的治疗,因此本文将要针对此话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解决校园欺凌施暴者内“心”中的存在的缺陷的方案。
关键词:校园欺凌;人格障碍;人格缺陷;内心治疗
引言:
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往往存在着反社会型人格、人格结构混乱、低自我控制性人格缺陷以及情感回馈缺陷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校园欺凌施暴者在进行欺凌他人的过程中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接收到被欺凌者的精神反馈从而产生同情心里,而这些病态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患者本身的身心成长过程或者遭受的畸形环境以及不良对待所导致,所以解决欺凌者“心”中的问题,才是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根本。
一、引入相应的测试判定方案
要想解决校园欺凌首先要发现欺凌者的问题所在,而要想发现问题所在则引入相应的测试方案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针对学校内发生的校园欺凌现象,可以先通过测试来判断是由于学生的道德素养存在偏差还是内心情感存在缺陷,如果是道德层面问题,那么需要进行相应的道德辅导来避免此现象的再次发生,而如果是学生的内心存在缺陷,则需要更加专业和慎重的处理。
针对这些心理的检测手段,比如在1996 年,我国的情感学专家杨坚首次将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PDQ)介绍到中国,建立了PQD4+的中文修订版,从此该问卷便成为国内人格障碍筛查的主要工具。杨蕴萍、傅文青、凌辉等分通过对于国外测试系统的翻译在国内执行了DSM-IV轴Ⅱ人格障碍定式临床访谈,从而发明了米氏人格障碍测定方案。这些方式都能够通过简单的问卷以及对话的形式来初步评定欺凌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而且随着心理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也已经引入了更加科学的心理测试治疗仪器等等,能过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一旦发现了心理问题所在,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工作[1]。
二、加强健康的关系型学校家庭环境建设
对于存在心理以及人格障碍的学生来说,解除障碍才是能够保证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根本手段,而对于心理障碍来源于学生曾经受到的不良的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比如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暴力行为等等,一些过度的殴打和如辱骂行为会让这些学生在内心中建立起一种保护机制,他们会利用这些保护机制在潜意识中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而这种保护机制是导致许多心理障碍的原因。比如对于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由于在实施欺凌时无法感受到被欺凌者所感受的痛苦,所以便不会有内心的情感反馈来促使他们停止这种行为。而这种障碍的产生便是因为学生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阻隔了情感的传递,因为曾经的伤害让他们不敢再去回忆和体会这种伤害,所以当情感进行反馈时同情心已经在自我的潜意识中被拒绝接受,所以为了解决此问题,教师应当联系其学生的家长,首先发现学生出现此种问题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家庭中父母的暴力和辱骂行为,则教师以及学校要及时对于家长进行教育,并联合家长对于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慢慢走出心理障碍区。而如果是学生从前的社会经历导致了心里的障碍,学校同样应当联合家庭,对于学生开展合适的全方面的环境型抚慰,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会再次受到同等的对待,也不是因为他们的错误导致了他们曾经受到不正确的对待,一旦心理屏障被解除,学生们的心理障碍便会慢慢消除[2]。
三、在校内建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
除了让学生在教师以及家庭的帮助下走出心里的障碍区之外,学校所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的理解和发现的方式,并且在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下,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日渐增加,开设校内的心理辅导课程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可以帮助心理障碍等一些问题进行舒缓缓解。心理辅导课程主要要通过与学生之间谈话的方式首先对于学生的状况进行理解,然后是对于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渠道,更加应当加入上文所描述的对于心理鉴别的相应方式,让校园内的心理辅助课程成为学生们解开心结的重要帮手。
四、开展心理疏导活动
心理疏导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的屏障和缺陷,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比起对话和催眠来说,进行适当的团队活动,让心里障碍患者融入到正常的心理环境,利用开朗的以及积极的性格对于障碍性心理进行带动和熏陶,会比起其他的方式更加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内依然有许多的欺凌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学生天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比如对于反社会型人格来说,他们会感受到欺凌所带来的快感和兴奋感,而反社会性心理还会将正常的行为以事物看待成威胁和恐慌的源头。所以进行适当的团队活动,比如在学生之间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不同的小组之间进行一些游戏,这样可以让反社会型人格逐渐改善对于周围事物的反向观点,让周遭的积极现象对于他们的反向心理进行正向的引导和牵引。除了团队活动之外,类似一些郊游、集体出游的方式也能够对于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并且除教师之外,学生也应当对于障碍型人格的同学开展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并运用自己的积极心理的带动来帮助同学逐渐走出心理暗区[3]。
五、总结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现象除了是学生的德育人格意识不足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的内心存在人格和情感障碍,所谓心病还须心药治,解决校园欺凌的现象要刨根究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所在。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反社会人格、低自我控制型缺陷、混乱性人格等等都属于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校园和家庭可以作为对于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疗干预的优选场地,所以教师以及家长需要进行联合的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而学校也应当引入相应的心理筛查方式以及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运用这些方式来解决学生“心”的问题,才能从根本的角度解决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任晓玲,于敏. 义务教育阶段校园欺凌事件的特点、原因与解决对策研究——基于2014年1月——2017年4月媒体文本的统计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3):64-71.
[2] 張辰颖. 关爱祖国未来,防治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分析与防范[J]. 好家长,2018(81).
[3] 杨春磊,刘吉林. 校园欺凌中受害者的疏导与保护[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v.41;No.214(03):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