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业的影响及后疫情时期的发展思考
2020-07-20李晓锋
李晓锋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面对严峻考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通过综合防控措施使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对于肉牛养殖业来说,也应从此次疫情中有所反思和启示。
一、回顾疫情对我国肉牛业的影响
封锁、隔离和限制移动是控制疫情的必要举措和有效手段,但因养殖业不能暂停的特殊性,短期内难免对肉牛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 人员流动
一是员工正常的上下班受到影响。二是疫情到来临近春节,部分员工已回家探亲,短期内不能按时返岗上班,尤其是配种、兽医等岗位相对不可替代,其缺岗对生产的影响更大。三是不能外出采购架子牛,不能请技术人员上门开展育种、诊疗等服务,不能请管理部门上门检验检疫,业务往来受到很大影响。
2. 物资流动
一是购牛,架子牛一般需要现场选购,直观查看牛的体况、膘情、健康状态,并进行检疫,联系车辆、组织运输,区域封锁使购牛工作完全停顿,中高风险区受之影响更大。二是购草料,养牛场的干草、青贮料大多较为充足,而精饲料一般仅有1~2个月的储备,且饲料生产企业的复工不确定,部分养牛场出现断供问题。三是售牛,受隔离和下游餐饮的双重影响,短期内需求端紧缩,达到出栏体重的育肥牛需要继续压栏。四是出粪,堆粪场的设计容量一般不超过2个月,即将堆满牛粪的牛场因牛粪不能及时运出,正常的生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五是其他物资缺乏,如兽药的缺乏造成疫病治疗延误,加重死淘损失;液氮缺乏使冻精失活,进而耽误母牛的繁殖配种。员工生活物资的采购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
3. 资金流动
因销售受阻,肉牛场流动资金短缺,原料采购更为困难,生产经营压力较大。
二、疫情期间的应急措施
尽管疫情短期内带来阵痛,但肉牛是草食动物,对精料的依赖性相对较小,且养殖周期较长,达到出栏体重后,可以有1~2个月的压栏期,在国家稳产保供系列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养牛场积极应对,使疫情的不利影响得以有效缓解,肉牛业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未受影响。应急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员防护
一是采取严格的人员进出管控。场内人员全部禁止外出,场外无关人员坚决禁止进入;采购草料时,送料车停放于指定位置,采用视频聊天方式进行验货和沟通,由送货人对全车消毒后再卸货,全程不与场内人员接触,送货车离开后,对场所再进行彻底消毒。二是规范生活物资采购。减少买菜、购物次数,委托场外人员进行采购,送到场外指定位置,送货人离开后再消毒和取货。三是注意生活细节。坚持每天测体温,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实行分时段就餐或分餐;开会在室外进行,并缩短会议时间。
2. 草料供应
一是就近采购麦秸、玉米秸、稻草等粗饲料,增加储备。二是充分挖掘当地青饲料资源,如青菜下脚料、抽薹到开花期的油菜、抽穗期的大麦等都可饲用,此类青饲料含水量很高,要适当控制喂量,成年牛每头每天喂量不超过5千克。
3. 繁殖配种
出现人工授精配种员不能到岗、冻精储备不足、液氮供应中断等情况时,可采取公牛本交的方法为发情母牛配种。若无合适的种公牛,可临时从育肥牛群中挑选优良公牛,应注意配种的公母牛之间不能有亲缘关系,并做好配种记录,公牛品质不优时,其后代不能留作种用。
4. 日粮搭配
粗饲料充足、精饲料不足时,精饲料优先保证繁殖群,其他牛群降低标准60%~70%,青饲料和干草在正常喂量的基础上增加20%~30%。粗饲料不足、精饲料充足时,粗饲料喂量减为正常量的70%,精饲料喂量保持不变,精饲料中的小苏打增加1个百分点,并须尽快挖掘当地粗饲料资源。各类饲料都缺乏时,日粮饲喂量降低为正常量的70%左右,并适当增加豆粕、菜籽饼等蛋白质类饲料的供应。
5. 粪污处理
可设置牛粪临时堆放场,用黑膜或厚塑料膜进行防雨防渗处理。采用发酵床养殖方式的不需每日清粪,且晒干或发酵的牛粪可作为垫料再利用,抗风险能力较强。
三、后疫情时期肉牛业的发展思考
尽管我国疫情防控已由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形势持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对肉牛业的影响还将持续显现,因此仍要坚持底线思维,结合肉牛养殖自身特点,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坚定产业发展信心
畜禽养殖是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实的后勤项目之一。当前各地道路已解除管控,各领域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畜牧业生产秩序已基本恢复正常。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升级,牛肉终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并高位运行,2020年4月份第4周,全国牛肉平均价格82.86元/千克,同比上涨21.4%(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肉牛养殖“整体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将持续为“菜篮子”保供稳价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应当对阶段性疫情影响保持理性认识,坚定信心,积极面对。
2. 始终坚持人员防护
人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养牛场应当把员工健康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要服从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保持常态化安全防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流动和接触,不聚集;保持办公室、饲料仓库、牛舍等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保持牛场内外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洁、消毒。
3. 重视母牛繁育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结构转变,耕牛已逐步退出,农区散养母牛持续减少,客观上牛的繁殖周期较长、繁殖效率低、效益不高,许多养殖户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不愿养母牛,而牛肉市场需求增加、肉牛育肥的快速发展对架子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造成架子牛源日趋紧张。尽管我国2019年能繁母牛存栏小幅增加,但牛源供求偏紧格局短期内难以实质性缓解。同时,架子牛的跨省采购除增加运输成本之外,还会因长距离运输和养殖条件改变,易使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牛产生应激和发病,不可控因素较多、风险大,尤其新冠疫情的防控封锁更是导致引种之路短期内完全阻断。为此,养牛场(户)应重视母牛繁育,走自繁自养之路,提高育肥牛源自给率(建议不低于60%),减少长期引种依赖。
4. 挖掘饲料资源、增加储备
养牛离不开饲料。尽管玉米主要是国内供给、来源比较稳定,盡管国际大豆供应链总体宽松、2020年一季度我国大豆进口同比增长6.4%,但疫情的全球化放大了市场波动和恐慌情绪,增加了国际供应风险。2020年4月份第4周,国内玉米平均价2.15元/千克,同比上涨7.0%,豆粕平均价3.39元/千克,同比上涨11.5%(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因此,一是要开辟本地精饲料来源,建立菜籽饼、花生饼、棉饼、干酒糟等替代品就近供应渠道,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玉米秸、麦秸、稻草等粗饲料的采购,增加储备;三是增加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无霜期长的地区可建立青贮玉米加饲用油菜、饲用大麦等1年2季或1年3季的种植模式,延长鲜饲期;四是注意日粮的相对稳定性,更改配方应逐步进行,适应期不少于7天。
5. 提高机械化水平
随着技术进步和畜牧业规模化的发展,机械化、智能化已成为养牛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田间阶段,有搂草机、捡拾打捆机、青贮玉米收割机、收获裹包一体机等;加工和仓储阶段,有铡草机、裹包青贮机、揉搓机、打捆机等;饲养管理阶段,有青贮取料机、全混合日粮搅拌机、撒料车、推料车等;粪污处理和利用阶段,有翻抛机、有机肥生产设备、撒肥机等。可根据生产需求和资金实力,有针对性地进行配备。
6. 常态化的牛病防控
保持料槽、水槽、牛舍内外及场区的清洁卫生,注重饲料卫生安全。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开展预防接种;严格检疫,引种时必须进行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的检测;做好突发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和测报;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严格执行常规卫生消毒和疫期紧急消毒制度。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全群集中驱虫,新引进的牛例行驱虫。病死牛及污染物、医疗废弃物等焚烧或深埋处理,也可由区域性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四、结语
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持续时间尚不能确定,对世界经济带来深远影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疫情冲击总体可控,肉牛养殖业应采取得力措施缓解疫情影响,化危为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作者联系地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邮编:43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