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影响

2020-07-20王战平周阳谭春辉朱宸良

现代情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

王战平 周阳 谭春辉 朱宸良

摘 要:[目的/意義]在互联网线上交流日益普及的环境下,虚拟学术社区在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当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本文探究了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具体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契约理论的实践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能够弥补和完善前人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为研究科研人员之间的行为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本文针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的科研人员,将其心理契约详细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和理念型3种类型,通过实证的方式探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于退出、贡献、忠诚和贡献行为的具体影响。为此,将科学网和知乎上的科研人员做为调查对象,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308份调查样本,结合研究假设构建EVLN行为影响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检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履行均会对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的EVLN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学术社区;心理契约履行;科研人员;EVLN行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0.01.006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0)01-0049-09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on the

Behavior of EVLN in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Wang Zhanping Zhou Yang Tan Chunhui* Zhu Chenl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Under the increasingly popular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the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The specific influence of the staffs EVLN behavior added a richer content to the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t.At the same time,the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eory could make up and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the predecessors on the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for the research between researchers.Behavior provided new ideas.[Method/Process]In this paper,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in the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divided their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to three types:transaction type,relationship type and concept type,and explored the fulfillmen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through empirical means for exit,contribution and loyalty and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ontributing behavior.To this end,the scientific network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known as the survey object,the online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obtain 308 survey samples,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to construct the EVLN behavior impact model which was tested and analyzed.[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would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on the EVLN behavior of researchers in the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Key words: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psychological contract performance;scientific researchers;EVLN behavior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全面发展,虚拟学术社区已经成为科研人员知识共享与交流合作重要平台[1],虚拟学术社区除了提供虚拟社区的一般功能以外,还会针对学者和科研人员的具体要求与研究方向提供论文分享、发布研究项目、学术问答、推荐科研合作等特色板块功能,相对于一般的虚拟社区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更能符合科研人员学术活动的需要[2]。根据数字媒体研究集团的调査显示,有超过50%的科研人员受到了来自虚拟学术社区的相关信息和知识的影响[3],许多科研人员参与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术社区,通过搜寻、获取和贡献专业知识来向其他用户传播自己的研究兴趣、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加快科研进程。

虽然虚拟学术社区起步较晚,但是与蓬勃发展的娱乐社交社区相比,专业性、学术性虚拟学术社区的发展得到了学者们更多的关注[4],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虚拟学术社区框架内涵、主体类型、知识交流与共享等互动内容和特征[2,5-8]。本文根据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将心理契约这个组织行为学的观点引入到虚拟学术社区科研成员EVLN行为的研究当中,将科研人员的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和理念型3种类型,具体揭示心理契约类型对科研人员退出、贡献、忠诚和忽略行为(Exit-Voice-Loyalty-Neglect)的具体影响。这是一种跨学科的创新,也是心理契约理念在科研合作行为领域的一种深入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为心理契约理论的实践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同时心理契约理论的引入能够弥补和完善前人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为研究科研人员之间的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契约与EVLN行为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是用来描述组织机构当中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相互心理期待关系,强调员工与组织除了正式雇佣的关系以外,还存在的一种非公开的、隐含的、没有明确表达的相互期待与理解的总和[8]。麦科涅尔(Macneil I R)认为,虽然心理契约存在着个体性和差异性,但是从实证的角度进行验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交易型和关系型心理契约[9];汤普森(Thompson J A)等在二维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引进了理念的因素,将心理契约更具体的划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和理念型心理契约[10];冯鑫等认为心理契约可以分为交易型、关系型和平衡型[11];李原结合中国實际,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三维度模型:人际型契约、规范型契约和发展型契约[12]。

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契约内容的不断丰富,其研究领域也得到了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与组织当中。Sha W认为对于电商用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契约履行与否也会进一步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13]。张璇等通过建立中介作用模型,探究了员工的沉默行为的一系列影响因素[14];占小军等基于心理契约破裂的基础,对影响顾客不文明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研究[15];Guo L等利用心理契约来衡量服务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将心理契约的违背引入到关系营销的领域[16]。

EVLN分别是员工4种行为变量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具体包括:退出行为(Exit)、贡献行为(Voice)、组织忠诚(Loyalty)和忽略行为(Neglect)。Geyskens I将EVLN行为模型引入到渠道成员的行为研究当中[17];Yoon等使用比较统计分析的方法,衡量了豪华酒店员工对工作不满程度是如何进一步表现出各自独特的工作行为[18]。同样在国内也有许多研究人员将EVLN行为引入到了其他行业或学科的个体行为研究,例如刘鲁川等采用焦点小组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研究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化阅读情境下用户的EVLN行为的具体内涵,以用户感知信息价值和社交价值对其的影响[19];郭海玲等对微信订阅号受众的EVLN行为进行了探究[20];陆利军运用EVLN模型分析的方式,对大学生求学不满意情境下的4种行为反应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21];王冬华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长沙市医院的护士进行实证调查,探讨了护士心理契约违背现状及影响因素[22]。

1.2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行为

科研人员在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的行为通常是以科研团体或科研人员本身为主体,在相关的网络平台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进行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等相关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能获得新的科学知识或者创造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相较于现实当中的传统合作行为,科研人员在虚拟学术社区当中自发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应用与知识创造相结合,通过合作的方式寻找新的学术支持[23],获得灵感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造,这样网络环境下的实践活动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合作的时间与成本,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合作形式上都更加灵活,充满多样性。

现有文献关于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知识共享、知识交流以及知识贡献等科研合作行为,Chai S等证实信任作用与博客中知识共享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他将博客中的用户行为归纳为更新个人主页、对他人进行评论回复和按照个人兴趣浏览社区内容3个部分[24];Kangmyunghee在韩国大学生当中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验证了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共享意图之间的关系[25];李力运用问卷调查与PLS方法构建了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和持续知识搜寻意愿的关系模型,发现用户对社区有用性的感知对用户持续知识贡献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26];管磊通过链接分析法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好友关系、推荐关系和评论关系3个维度,探究了虚拟学术社区当中成员知识交流的规律和特点[27];王娇从用户粘度的角度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表明在网络社区当中,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信任、知识丰富程度、社区氛围、激励机制等因素都会对用户知识共享的意愿和满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28]。

2 理论基础

2.1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心理契约的类型

本文将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心理契约的履行界定为科研人员在合作过程中,对合作伙伴履行了心理契约中某种义务的感知。基于虚拟学术社区的实际运营情况,将科研人员的心理契约具体划分为3个维度:交易型、关系型和理念型。

拥有交易型心理契约的科研人员他们只关注自己眼前短期的利益需求,注重自己拥有怎样的合作伙伴,能够给自己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他们在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缺少长期合作的愿望,当他们特定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考虑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或者更换同种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在这种心理契约的环境下,整个虚拟学术社区会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沟通交流机制,制约虚拟学术社区的整体发展。

关系型心理契约是以情感交换为基础,这类科研人员更关注的是长期的、广泛的合作关系,看重人际关系之间的忠诚和稳定。具体表现为科研人员在虚拟学术社区内参与合作时,乐意积极地帮助其他用户和合作伙伴,参与到虚拟学术社区的各项讨论与建设当中,当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契约受到侵犯时,会倾向于寻找补救的措施,将与其他用户进行知识共享这一项合作行为作为自己的任务与责任。

理念型心理契约的科研人员认为其所在的虚拟学术社区运营内容和方式等与自身的价值理念相符合,在参与合作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处于这种稳定的虚拟学术社区环境和和谐的人际氛围当中,科研人员可以专注于学术讨论的开展,加速知识和信息在虚拟学术社区内部的流通,将其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经过信息交换和思想碰撞,科研人员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极大增加了创新的来源。

具体3种心理契约的特点总结如表1所示。

2.2 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EVLN行为具体内涵

尽管科研人员注册并关注所在的虚拟学术社区,但是对于平台或者合作伙伴发布的消息却保持一种保守的态度,关注与注册的程度无法反应科研人员的行为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科研人员的行为做出进一步细分。

根据EVLN模型当中各种行为的具体内涵,本文结合虚拟学术社区的实际使用情况,认为科研人员的退出行为是指科研人员通过更换合作伙伴、注销账号、删除网站等方式,不再继续留在虚拟学术社区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合作行为,努力去寻找其他的合作伙伴或者同类型的其他虚拟学术社区来进行替代。

贡献行为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合作过程当中,在积极参与话题讨论、主动发帖等方面,作出建设性的努力来促进双方信息的交换。

忠诚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在参与合作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愿意积极保持与原有合作伙伴的联系与关系,对合作伙伴以及所在的虚拟学术社区给予公开或者私下的支持。

忽略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减少和其他科研人员的互动频次,缩短合作时间,对于其他科研人员的一些提问视而不见,并且表示不愿意回答,或者对于其他用户的信息反馈不再给予其他更多的回应,降低其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的参与度。

3 研究模型及假设

3.1 研究模型

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之间所交流的是各自拥有的隐性知识,具有外部性、难以衡量性等特点,因此在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如果双方之间不存在心理契约,就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11]。同样,虚拟学术社区的运营主体和科研人员之间也存在心理契约关系。运营主体期望通过受众用户来实现自己的运营目的,而科研人员也期望通过虚拟学术社区这个平台来满足自己一些需求。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基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分析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的EVLN行为是可行的。

本文在确定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3种类型的心理契约基础之上,研究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具体的影响,概念模型见图1。在构建概念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的心理契约类型以及其EVLN行为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

图1 概念模型

3.2 研究假设

3.2.1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退出行为的影响

关于退出行为,Dulac T等研究验证了心理契约的履行对企业员工的离职倾向具有负面影响[29]。就虚拟学术社区而言,同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竞争激烈,并且同一个虚拟学术社区内成员的可替代性强,一旦科研人员感到心理契约破裂就会选择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者其他的同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从而终止现有的合作行为,由此会造成现有科研人员的大量流失;当科研人员之间的心理契约的期望顺利履行时,科研人员之间才会继续保持合作关系和行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退出行为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H1b: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退出行为有顯著的反向影响。

H1c: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退出行为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3.2.2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贡献行为的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契约履行对员工和雇员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一大重点。胡恩华等认为,企业承诺和员工的贡献建言行为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30],在研究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成员的行为时,这种贡献行为被称为“敬业度”。就虚拟学术社区而言,当科研人员感受到合作伙伴履行了相应的心理契约后,可能会通过贡献行为,来深化相互之间的合作,达到更深层次地沟通交流,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3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忠诚行为的影响

忠诚行为是指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是否对于合作伙伴给予支持与信任,由于科研人员大都采用匿名或者潜水的方式参与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的科研合作,承担责任的意识较弱,同时在虚拟学术社区当中,问题的反馈渠道不充分,科研人员对于其他合作伙伴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因此只有科研人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得到了合理履行,科研人员才能保证自己的忠诚行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忠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b: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忠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c: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忠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4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忽略行为的影响

忽略行为属于一种消极破坏行为,是指科研人员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缺乏有效的在线学术交流与互动,他主要表现为科研人员注册了科研社交网络的账号却较少用于学术交流与探讨[31]。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低质量信息泛滥的问题,由于科研人员的阅读时间有限,他们大多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境,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忽略不看一些用户的提问或者回答,对于其他用户的一些追问或者反馈也不予以回应,这样会使未读信息的堆积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科研人员新一轮的忽略行为,甚至会降低科研人员对所在虚拟学术社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些科研人员真正有兴趣的合作伙伴或者话题引起情感共鸣时,科研人员才会有继续合作的愿望。由此可见,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只有心理契约得到履行,才会降低忽略行为发生的概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a:交易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忽略行为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H4b:关系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忽略行为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H4c:理念型心理契约对科研人员的忽略行为有显著的反向影响。

4 数据来源与收集

4.1 问卷设置

为了保证本研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设计时,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设定心理契约的履行、EVLN行为和行为结果,还邀请了熟悉并精通量表设计的老师和熟悉虚拟学术社区心理契约研究相关理论的老师对问卷的题目、形式及内容进行鉴定。在实际调查前,先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的科研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预调研,共计回收预调研问卷30份,并结合反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修改,最后总共得到7个因子和26个测量题项,使本问卷能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出虚拟学术社区中的实际情况。

测量的题项借鉴参考已有文献与成熟量表,并且根据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做出了适当的调整。问卷总共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科研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学历、参与虚拟学术社区的年限等);第二部分区分科研人员分别属于何种心理契约的类型,总共6道问题;第三部分为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影响,总共20道问题。其中心理契约履行的问项设置参考了Macneil I R[9]的测量量表;科研人员的EVLN行为问项的设置参考了Farrell D[32]的测量量表。

4.2 数据收集

采取线上的方式发放4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科学网和知乎上的科研人员,通过给用户发放站内私信、线上交流平台发帖等方式邀请其参与问卷调查,总共回收问卷346份,删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308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77%。对这308份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5 数据处理

5.1 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克隆巴赫(Cronbach)一致性系数来对问卷进行信度的检验,由表3可知,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759,大于0.7,说明该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整体的信度通过检验,并且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区间在0.702~0.915之间,其中贡献行为、忠诚行为、忽略行为和退出行为均大于0.8,说明各个维度的信度较好。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问卷的信度较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2 效度分析

在结构效度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该问卷总体KMO的值为0.967,说明变量间的共同因素多,适合做因素分析;Bartlett巴特利球体检验卡方值为9154.289,自由度为561,伴随概率是0.000,小于0.001,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变量因子间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该问卷效度较好,能够通过检验。

5.3 主成分提取

本文使用主成份方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进行因子抽取,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关性矩阵分析,根据表5所示,心理契约维度提取的3个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1.705、1.232、1.00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651%,因子的KMO值为0.848,EVLN行为维度提取的4个因子特征根分别为6.462、4.944、2.71和1.644,因子的KMO值为0.955,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3.80%,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并且每个因子的载荷值均处于0.6~0.9之间,说明每个变量都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5.4 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模型中涉及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主要涉及到潜变量的相关系数值和平均抽取方差AVE值。分別对心理契约3个因子和EVLN行为的4个因子进行了计算,由表6可见,所有变量因子的AVE值均大于阈值0.5,并且高于各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因此证明问卷的各项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5.5 模型路径分析

采用路径分析来对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和判断,判定指标为路径系数和显著性p值,得出结果与路径系数如表7所示。

6 研究结论及启示

6.1 心理契约的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影响

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契约的履行对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EVLN行为影响的假设部分得到验证。从交易型心理契约履行的角度来说,这对科研人员的忠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与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忽略行为和退出行为无明显的相关性,即H3a得到数据支持,H1a、H2a和H4a未得到明显支持。原因可能在于,在现实企业或者组织当中,员工与雇主的关系通常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员工更加关注强调短期利益的交易型心理契约以及经济关系的维护与保持,但是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知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参与其中的用户大多数拥有共同兴趣爱好或者科研学习方向,科研人员对于利益方面的需求或者满足程度的感知弹性相对减小[19],所以科研人员并不会因为心理契约的履行与否而忽略消息或者直接退出当前所在的虚拟学术社区,但是心理契约的履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影响。

从关系型心理契约履行的角度来看,这会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和忠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忽略行为和退出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即H1a、H2a、H3a和H4a均得到数据支持。这一结论与现实组织当中,员工心理契约履行程度与工作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相一致[33]。这说明无论是在现实组织或者是虚拟学术社区当中,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行为都十分重要,当科研人员感受到现在的合作伙伴无法为自己带来观点上的创新或者知识上的共鸣时,就会采取一系列行为来改变现有的人际关系,例如不再回复他人的问题、对他人的咨询视而不见、更换新的合作伙伴等。

从理念型心理契约的履行来看,这会对科研人员的贡献行为和忠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退出行为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但是对忽略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即H1c、H2c和H3c得到验证,H4c未得到明显的数据支持。由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网络性和虚拟性,科研人员自愿地与社区内其他成员进行知识的交互,所以当其价值理念与所在虚拟学术社区相契合的时候,科研人员会将虚拟学术社区的建设当成是自己分内的责任,愿意积极地献言献策,这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现有的合作关系,也是科研人员希望自身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一些提升。即使当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观念与合作伙伴的价值观念或者所在虚拟学术社区的经营理念出现不同时,科研人员可能会因为探索意识而选择继续维持现有的科研合作关系,不会轻易地选择放弃使用或者寻求更好的虚拟学术社区进行替代。

6.2 启 示

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虚拟学术社区时具有的心理契约类型以及心理契约履行对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基本验证了本文之前提出的研究假设,这既是对心理契约理论的一个完善与补充,将心理契约的应用范围从现实组织机构扩展到了虚拟学术社区这类网络平台当中,同时也是弥补了之前学者在有关虚拟学术社区的研究当中,关于科研人员合作的行为探究的不足,从而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如何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也能够帮助虚拟学术社区的运营主体根据拥有不同类型心理契约的科研人员制定不同的运营计划。

从运营主体的角度来说,首先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激发科研人员贡献性的建设行为,例如完善奖励与惩罚机制,拓宽科研人员意见反馈渠道,缩短平台对于用户建言的反应时长,降低用户付费标准等措施;其次还应当充分考虑平台信息内容提供的质量以及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满足,发展好运营主体与科研人员之间较强的关系网络,关注科研人员的不同行为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补救来塑造团队内的认同感,还可以通过定期地举办活动来提升社区内科研人员的集体意识与共同印象,进而增强其对所在虚拟学术社区的情感粘度;最后,运营主体应当根据不同的科研人员制定推送与服务,例如当科研人员同时对某几个研究领域或学科都表现出兴趣时,平台应当准确地把握科研人员的兴趣偏好为其进行个性化定制,及时为他们提供价值较高的信息,同时还可以适当增加与科研人员理念价值不一致的内容来增强求知欲,激发受众的研发兴趣,提高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34]。

从科研人员个人的角度来说,应当遵守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针对已经出台的制度条例,时刻加以遵守,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与观点,帮助社区管理者进行监督,严格保证社区环境的规范性;在参与虚拟学术社区的过程当中,科研人员也应当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加以规范,不提供垃圾信息和无用信息,并且采取相关措施主动过滤无用信息,对净化所在的虚拟学术社区环境做出自己的建设性努力;在与其他用户合作的过程当中,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用户间的隐性合作向显性合作发展。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盡管本文对于虚拟学术社区当中科研人员心理契约对其EVLN行为的影响分析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采取相应的运营建议等方面具有一些实践意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样本量较少,发放范围受到限制,仅仅将虚拟学术社区作为一个主体来加以分析,没有进行学科、行业、规模等的划分。其次,本研究的测量量表来自于国外成熟量表,部分测项可能不适用于虚拟学术社区的情境之中,直接在此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之后的研究当中,根据不同的虚拟学术社区类型来加大样本量,引入环境因素,更为深入地进行科研人员EVLN行为的相关探讨。

参考文献

[1]程豪杰,张宁,袁勤俭.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研究进展[J].现代情报,2018,(38):158-163.

[2]周庆山,杨志维.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6):38-47.

[3]产业情报研究所.Digital Media Research Group:An Analysis of Consumer Media Contact for Online Shopping[R/OL].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asp,2014-02-26.

[4]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2):111-114.

[5]刘蕤,田鹏.中国文化情境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究[J].情报科学,2012,30(6):866-872.

[6]吴佳玲,庞建刚.基于SBM模型的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率评价[J].情报科学,2017,35(9):125-130.

[7]解进强,付丽茹.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敬业度的关系——以物流企业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8,9(32):108-119.

[8]万莉.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率测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9):170-173.

[9]Macneil I R.Relational Contract:What we Do and Do Not Know[J].Wisconsin Law Review,1985,(4):483-525.

[10]Thompson J A,Bunderson J S.Violations of Principle:Ideological Currency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3,28(4):571-586.

[11]冯鑫,武永霞.知识员工心理契约类型与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的关系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5):51-54.

[12]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13]Sha W.The Nomological Network Validity of Perceived Fairness in Business-to-Consumer Ecommerce[J].Issu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2014,15(2):328-334.

[14]张璇,龙立荣,夏冉.心理契约破裂和员工沉默行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7,22(5):120-127.

[15]占小军,曹元坤,李志成.心理契约破裂与顾客不文明行为:基于自控视角[J].管理评论,2017,29(10):132-142.

[16]Guo L,Gruen Tw,Tang C.Seeing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Len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The Structure of Consumer Servic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7,45(3):357-376.

[17]Geyskens I,Steenkamp J B E M.Economic and Social Satisfaction: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to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0,76(1):11-32.

[18]Yoon,Hye Hyun.A Exploratory Study on Deluxe Hotel Employees EVLN?Responses to Job Dissatisfaction[J]. Culinary Science & Hospitality Research,2018,10(24):48-54.

[19]刘鲁川,李旭.心理契约视域下社会化阅读用户的退出、建言、忠诚和忽略行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44(236):89-108.

[20]郭海玲,胡若静.心理契约破裂视角下微信订阅号受众EVLN行为影响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11):31-40.

[21]陆利军.基于EVLN模型分析的大学生求学不满意情境行为反应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7,2(278):42-47.

[22]王冬华.护士心理契约违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9,2(5):25-31.

[23]Lavie D,Drori I.Collaborating for Knowledg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The Case of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Progr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3):704-724.

[24]Chai S,Kim M.What Makes Bloggers Share Knowledge?An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Trus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5):408-415.

[25]Kangmyunghee.The Predictive Power of Self-efficacy,Trust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on the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Team Project Learning[J].The Korean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2015,9(3):22-46.

[26]李力.虛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搜寻与持续知识贡献意愿关系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7,(2):20-28.

[27]管磊.虚拟学术社区成员知识交流——以科学网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

[28]王娇.知识共享视角的学术网络社区用户粘度影响因素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

[29]Dulac T,Coyleshapiro J A,Henderson D J,et al.Not All Responses to Breach are the Same:A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ing the Interconnection of Social Exchange an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8,51(6):1079-1098.

[30]胡恩华,章燕,单红梅.企业承诺和工会承诺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8):1153-1160.

[31]李晶,张帅.科研社交网络中用户学术社交不足的迁至动因探究——质性研究视角[J].现代情报,2019,39(2):121-127.

[32]Farrell D.Exit,Voice,Loyalty and Neglect as Responses to Job Dissatisfaction: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tud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3,26(4):96-607.

[33]Turnley W H,Feldman D C.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on Exit,Voice,Loyalty,and Neglect[J].Human Relations,1999,52(7):895-922.

[34]贯君,毕强,王福.提升虚拟社区信息运动效率的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20):119-125.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青年科研人员要攻关而非公关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我国医学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伦理认知和态度分析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科研人员研究主题的聚焦与迁移研究*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理论研究现状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