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深度学习 提高教学有效性

2020-07-20岳彩红

黑河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课堂有效性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岳彩红

[摘 要]深度学习的概念是由辛顿等人于2006年提出的。在教学领域,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围绕某一个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度学习与探究学习基本吻合。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运用有效方法和思想,形成积极内在动机,参与各种活动的学习过程。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更有实践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有效性;策略

数学学科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只有将深度学习引入到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巧妙地将游戏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游戏活动的融入将使深度学习更具趣味性和有效性。

如教学“简便运算”时,在教学之前,教师给出6×99、4×97、11×98、8×96等计算题,组织开展“比一比”竞赛活动,看一看谁算得快、准确率高。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讲讲自己的算法,再比一比谁的方法巧妙。有的学生从小高斯计算1+2+3+……+99+100=5050中受到启发,把6×99中的99分为100-1,再利用乘法分配率计算,省去了列式计算的麻烦。同样,4×97、11×98、8×96等计算也采用拆大数的方法,提高了运算效率。在竞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维,为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思维与逻辑性都很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思维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完成对新知识的探讨,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将问题与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自觉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给出算式2+3+5,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学生多数先算2+3,再把结果加上5,然后得出答案,也就是2+3+5=(2+3)+5=5+5=10。其实,这个算式远不止一种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解这道计算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给出适当提示,如先算3+5,再加上2,或者先算2+5,再加上3,之后将计算的结果与先算2+3再加5比较一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引领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体会连加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设计难度较大、思维性较强的问题和变换题等方式。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巧妙设计难度略高于教材、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给出一串数1、2、5、6、7、8、9、10,让学生观察数字特点并猜一成语,学生发现10以内的数中唯独少3和4,于是猜出成语“丢三落四”。这个猜谜语游戏,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运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探究学习、实践操作也是开展深度学习的主要途径。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都建立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应善于发掘这些素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构建,实现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新课改、践行“学生为本”的理念,多开展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把“做数学”落到实处。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多采用直接将三角形三边关系“两邊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运用,而对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得而知,这也成为了数学学习的“缺口”。这种就“简”避“繁”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想要堵住这个“缺口”,就是开展深度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归纳和总结自主得出结论,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如教师首先提出问题:有4cm、2cm、5cm、8cm的纸条若干个,选择任意三根纸条,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然后,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可以提出合作的要求:(1)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围城一个三角形;(2)组内分工,两个人一起围三角形,一个人填写实验报告单,记录数据,最后合作思考:为什么这种情况能或者不能组成三角形?(3)操作时间不超过5分钟。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得出4cm、5cm、8cm以及2cm、4cm、5cm可以围成三角形,而选择2cm、4cm、8cm和2cm、5cm、8cm的纸条围不成三角形。当然,有的学生选择三个等长的纸条也可以顺利拼成三角形。操作实验到此时不能结束,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4cm、5cm、8cm和2cm、4cm、5cm可以围成三角形,而2cm、4cm、8cm和2cm、5cm、8cm则不能?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就把学生顺利引入对三边关系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发现:4+5>8,8-5<4、8-4<5;2+4>5、5-2<4、5-4<1,而2cm、4cm、8cm和2cm、5cm、8cm中,2+4<8、2+5<8……经过这样的深入探究,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操作活动、具体数据分析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教师提出问题:把10个乒乓球平均分到三个盒子里,怎么分?还剩几个?解决这个问题,与其直接教学“10除以3,商3余1”,不如让学生亲自分一分:每一个盒子里依次放3个球,最后三个盒子里的球一样多,还剩一个没有被分,说明剩下一个,也就是余数是1。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很快理解了平均分和余数的含义,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以致用”,而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因此,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使学生领会深度学习带来的益处,从而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

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问题情境:河里有12只鸭子,游来4只,一共多少只?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他们知道求“一共”用加法,于是得出算式12+4=16(只)。此时,教师继续呈现情境:河里有12只鸭子,游来7只,一共多少只?对于这个问题,多数学生会想到直接用12+7=19(只),而少数学生的解题方法更简单:两道题中原来都是12只,第一题游来4只,计算出结果是16只,第二次游来7只,说明比第一次多游来3只,所以16+3=19(只)。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多样化、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一次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进位加法”,教师先通過拆数凑整的方法为学生讲解8+4的计算方法。先带领学生回顾10的分合知识,提出问题:8加几等于10?学生答:8+2=10。教师引导学生:我们可以把4分成2和2,先算8+2=10,再计算10+2=12。之后,教师继续给出8+6、8+3、8+5等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拆数、凑整”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8+4=12,8+3=8+4-1=12-1=11,8+6=8+4+2=12+2=14,8+5=8+4+1=12+1=13 ,为什么还要运用分合法呢?这个学生的发现,虽然与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方法不吻合,但他能够灵活处理问题,让在座的每一个听课教师暗暗竖起大拇指。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的学生太少,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解题过程中缺少灵活性,因而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而倡导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求异思维,学会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曦霞.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19,(02).

[2]平丽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9,(05).

[3]杨春花.在数学深度学习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J].数学教学通讯,2019,(0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课堂有效性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