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2020-07-20王鹏黄文燕谢林珊

学理论·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王鹏 黄文燕 谢林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属性,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一脉相承,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时俱进,彰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国特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指出:“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所信服,既要能够回答时代课题、指导推动实践,又要有独具特色的理论品质和富有感召的思想力量。”[1]7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2]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理论根基、理论内涵、理论发展三个维度上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属性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中国建立70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突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着手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心任务是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残余。高等院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其核心目标是确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在中央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高等院校以宣传动员为切入口,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人才储备为主线,为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暑假期间,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活动。同年9月,周恩来同志为京津高校1 700多名教师做《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3]。在高等院校进行的宣传动员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导,为高等院校全方位推进思政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在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按照中央要求,1953年,教育部把“马列主义基础”纳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规定“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在教学中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高校思政工作初步奠定了相关学科和理论基础[4]。与此同时,高等院校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新中国高校开展思政工作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和从事宣传工作的后备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突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一是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强调“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5]。二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反對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再次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1989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的宋平主持召开了北京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探讨如何结合现实国情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继续依托课程建设平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高校”之间的内在联系。1978年4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指出:“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是新中国大学区别于旧中国大学,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6]之后的十余年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1980)》《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1984)》《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1991)》《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5)》,进一步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及课程改革的力度。这一方面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期望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环节,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政治合格的专业化人才。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更为明确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理论根基地位,充分发挥党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领导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重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性和方向性。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被提升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化了高等院校以课程教学为依托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改革完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学科建设领域,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学科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形势下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要学懂、学通、学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实践方法。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阐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重大意义,再次强调了高校思政工作决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7]32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高校思政工作做出了新的更高的战略定位。

纵观新中国建立70年的政策与经验,高校思政工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并依托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确保了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一脉相承,明确高校思政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脑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供了将世界观与人生观契合起来的正确思想。高校思政工作的对象是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工作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目标,形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开始探索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并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人才。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提出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10]576,明确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10]577。这一时期,党和国家总结了革命斗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立足于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从“革命”转向“建设”的时代背景,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并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11]367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人,必须依托各级教育机构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說,关键在人。”[11]380中央明确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诸多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继续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申了“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四有新人”,“要抓紧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2];另一方面,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3]这一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方针,重新明确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探索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

党的十六大以后,高校思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内涵。一是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构建了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辩证统一关系;二是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三是将高校思政工作贯穿于全过程,布局于全方位,拓展到全时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成为这一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强调高校思政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提炼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基本要求。重新强调了“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4]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思政工作的着力点,更加突出了高校思政工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时俱进,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国特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紧密结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15]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6]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政工作的理论建构过程就是充分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时俱进,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国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现实。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思政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11]1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1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4]新中国建立70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始终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问题为导向回应社会现实,发挥着政治引导、政策倡导、舆论疏导的功能。如20世纪80年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以及近年来对网络背景下多元社会思潮的客观分析等,都体现了高校思政工作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尊重客观规律,有效回应现实问题的特征。

二是逐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体系。高校思政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教育,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公民教育,更不是一种“普适价值”的灌输。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所开展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政工作理论体系,在内容上突出了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将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方式方法上,高校思政工作立足中国革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一方面,强调运用传统的集体学习、谈心谈话、调查研究、批评和自我批评、榜样引导等方法,对高校青年群体进行灌輸式、说服式、感染式教育;另一方面,面对近年来高校思政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矛盾,在继承传统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思政工作的理论体系。

三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志,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定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质。新中国建立70年来,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强调了党对高等院校的绝对领导权,各高校党委设立了专职副书记分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了高校党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7]377。因此,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权,是高校思政工作具有中国特质的重要标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属性。新中国建立70年来,高校思政工作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不动摇,突出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识形态属性,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一脉相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国特质,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回应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王树荫,王炎.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5.

[4]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4.

[6]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2.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10]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3.

[13]十四大以来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4.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7.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