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犬部》的形义分析及文化内涵

2020-07-20何亚婷

关键词:先民本义性状

何亚婷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长沙 410006)

引 言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先民对世间万物的初步理解,其不断演变的形体构造也体现出汉民族不断进步的文明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犬”作为先民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初始的一个单纯的物种逐渐演化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中和“犬”相关的字大多蕴含着汉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文化观念。

一、《说文解字》对“犬”的释义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指出:“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凡犬之属皆从犬。”[1]202犬足有五个指头,其中一个指头是不着地的,故而谓之“悬蹄”。狗小而没有悬蹄,犬大而有悬蹄,徐灏《段注笺》:“犬为凡犬、猎犬之通名,小谓之狗。浑言则狗亦为通名也。悬蹄,盖指猎犬言,惟猎犬足上有一趾不履地。”因此我们认为,“犬”应是表示大狗。

《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2]22东汉·郑玄注:“犬噬啮人,右手当禁备之。”《尔雅·释畜》:“未成豪,狗。”[3]135“未成豪”即没有长出刚毛,即小狗。郝懿行疏:“狗犬通名,若对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由此可知,“犬”与“狗”在古代的区别在于大小。现代“犬”与“狗”在意思上几乎是对等的,但我们习惯于在口语中使用“狗”,在书面语中使用“犬”。

二、《说文解字》“犬”部字的语义分类

《说文·犬部》共收字83字,重文5个。“犬”部字的语义分类情况可见下表:

表1 《说文·犬部》语义分类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古先民对犬的观察之深入,分类之细致。其中与犬的性状和动作有关的字以及从犬的兽名占比最大。

(一)犬的性状

在古代汉语中,先民在给事物命名时常常把物和性状联系起来,这种概念形成方式非常常见,如:

《尔雅·释畜》:“膝上皆白,惟馵。四骹皆白,驓。四蹢皆白,首。前足皆白,騱。后足皆白,翑。前右足白,启。左白,踦。后右足白,骧。左白,馵。”[3]131

这一组词的概念形成方式是把一个范畴的同一事物和不同性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概念来指称事物,即所述概念的种类都是马,只是根据它们颜色的不同位置从而细分为多个名称。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把马的名称分得这么详细,原因在于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是以游牧为主。

在性状方面,这些“犬”部字的命名理据大都是不同犬的不同性状。如:

猲,《说文·犬部》:“短喙犬也。从犬曷声。《诗》曰:‘载獫猲獢。’《尔雅》曰:‘短喙犬谓之猲獢。’”[1]203即“猲”是一种嘴巴较短的犬的品种。

獫,《说文·犬部》:“长喙犬。一曰黑犬黄头。从犬僉声。”[1]202又《尔雅·释畜》:“长喙,獫;短喙,猲獢。”[3]135

“猲”和“獫”这一组词的概念形成方式是把“物(犬)”和“嘴巴(长/短)”两个对象的构成因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概念,即从嘴巴的长短角度出发对犬进行分类。

又如:

这一组词的概念形成方式是把“物(犬)”和“性情(骁勇)”两个构成因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概念,即从性状角度出发对犬进行分类。我们如今给事物命名时,已经习惯于把物和性状分开,比如,“尨”现在已经不用了,想表示“尨”这个概念时,会说成“多毛狗”,这也体现出了古今概念形成方式的不同。

根据犬的性状而对犬进行命名,从而进行详细的分类,大概和犬很早就被古代先民所驯化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有关。

(二)犬的动作

獧,《说文·犬部》:“疾跳也。一曰急也。从犬瞏声。”[1]204

倏,《说文·犬部》:“走也。从犬攸声。读若叔。”[1]204“倏”本义是“狗奔跑的样子”,其奔跑速度很快,由此引申出“疾速、忽然”义,《战国策·楚策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即是指速度之快。

狧,《说文·犬部》:“犬食也。从犬从舌。”[1]203段玉裁注:“犬食主舌。他物主喉也。”“狧”,会意,从犬从舍,即狗吃东西状。

犬向来以嗅觉灵敏著称,因此,说到“狧”,不得不提的还有“臭”字。

臭,《说文·犬部》:“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1]204

再如:

独,《说文·犬部》:“犬相得而斗也。从犬蜀声。羊为群,犬为独也。”[1]204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4]1355

犬生性好斗,“独”字即根据犬的好斗特性为构词理据,好斗因此常常独自而不成群,从而引申出独自,单独义。

(三)犬的叫声

猩,《说文·犬部》:“猩猩,犬吠声。从犬星声。”[1]203本义指狗叫声。

猥,《说文·犬部》:“犬吠声。从犬畏声。”[1]203本义为狗叫声。

以上一组字是指一般的狗叫声,具有概括性,但《说文·犬部》还有一些字涉及特定情况下的狗叫声。如:

以上这组词表示的是犬相互争斗撕咬的声音,其理据是将“事物”和“动作”这两个语义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造字的。

(四)人对犬发出的动作

《说文·犬部》除了以上直接对犬的性状、动作、叫声等对其本身进行概念构成以外,还有一些涉及人对犬发出的动作的字值得我们注意。

奖,《说文·犬部》:“嗾犬厉之也,从犬,将省声。”[1]203

狎,《说文·犬部》:“犬可习也。从犬甲声。”[1]203

“狎”本义为犬可以为人所训练。徐锴系传:“兽之可习者,唯犬甚也。”犬作为六畜中最早被人驯服的动物,很早就有被驯养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犬就被驯养为人类的家畜,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犮,《说文·犬部》:“走犬皃。从犬而丿之。曳其足,则剌犮也。”[1]203

三、《说文解字》“犬”诸字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所包含的按照540个部首所分类的9 353个字,不仅义存于声,而且义寄于形,蕴含着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人文、自然、礼制等丰富文化,记载着古代先民对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等世间万物及社会自然的思考。

(一) 从“猎、获”等字看古代的狩猎传统

在远古时期,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狩猎成为古代先民生存的主要方式之一。《说文·犬部》一系列与犬密切相关的字,如“猎、获、獠、狩、臭、获”等字,均体现出犬与狩猎活动的密切关系。

猎,《说文·犬部》:“放猎逐禽也。从犬巤声。”《玉篇·犬部》:“大(犬)取物也。”[1]204

狩,《说文·犬部》:“犬田也。从犬守声。”郑玄笺:“冬猎曰狩。”[1]204

獠,《说文·犬部》:“猎也。从犬尞声。”[1]204

“猎”的本义为打猎追逐禽兽。《诗经·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在狩猎活动中,犬很早就被人类驯养,成为狩猎的得力助手,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犬田用犬猎……单为猎具,所以捕禽兽,犬知犬兽之迹。”之所以选择犬而不是其他动物,笔者认为是由犬自身的条件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犬虽然性情暴躁,但易于驯养,一旦驯养便忠诚不贰,尽心帮助主人。其二在于犬有着异常灵敏的嗅觉,这一点从“臭”的造字可以体现出来,前面已详述,此处不再赘述。除了灵敏的嗅觉,犬的行动也非常敏捷,这一点在上文“倏、獧”等字中可以体现出来。

(二) 从“献”字看古代的祭祀传统

《左传·文公二年》:“祀,国之大事也。”[7]95《战国策》:“祭祀必祝之。”《礼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2]551祭祀在先秦时代传统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诗经·豳风》:“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说文·犬部》中最能体现出古代祭祀传统的无疑是“献”字。

献,《说文·犬部》:“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声。”[1]204

“献”,本意为宗庙祭祀所用的犬叫作“羹献”,用肥大的狗作为敬献的礼品。《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2]52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宗庙祭祀活动中犬是众多牺牲中的重要一类。

(三) 从“狱、”字看古代的司法制度

“狱”,会意字,两犬相吠,喻作两个人打官司相互争辩,因此“狱”的本义为争讼,打官司,如《说文通训定声》:“狱,讼也。”也有学者认为,言是辛的伪变,林义光《文源》:“从二犬守言。言实辛之伪变。辛,罪人也。”辛训罪义,因此,“狱”也可以理解为两犬守住罪人。后“狱”引申出诉讼案件、监狱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诗经·小雅》:“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朱熹集传:“岸,亦狱也。”

此外,《说文·犬部》中虽没有直接与饮食相关的字,但我们从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犬早就出现在古代先民的饮食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年代,饲养动物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取其肉用以食用。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文明社会,都存在猎食狗肉的情况。《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普通民众食用狗肉的情况。春秋时期,越国百姓把狗肉看得十分贵重,《国语·越国》:“将免者,以告,公令人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5]161

结 语

许慎的《说文解字》“犬”诸字体现出我国先民对犬的深刻认识,本文从《说文解字》的“犬”字入手,对犬部的83字进行归纳分析,从形义分析、语义分类、文化阐释三个方面探讨了《说文》“犬”诸字的内涵和外延。根据甲骨文形体,辨析我国古代犬狗的差异;对《说文》“犬”部字进行语义上的重新归纳与分类,主要从犬的性状、动作以及人对犬所发出的动作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更好认识古人对事物概念的形成方式的思考;对犬部字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发掘犬部字与我国古代的狩猎传统、祭祀传统、司法机制以及饮食文化的内在联系。

猜你喜欢

先民本义性状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7532B”母种不同系统性状比较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不同保育单位“781”“7532”母种性状比较分析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