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固有腺导管分化的低级别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7-20周志毅黄丹丹孟凡青
周志毅,黄丹丹,孟凡青,郭 庆,占 强
食管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比例较小,占1.2%~6.5%,约80%病例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而非Barrett相关腺癌临床较为罕见[1]。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食管固有腺导管分化的低级别非Barrett腺癌,旨在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以便指导该肿瘤的临床诊疗。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2岁,发现食管病变1个月余入院。胃镜示:距离门齿30 cm见一黏膜下隆起,顶端有糜烂(图1)。超声胃镜示:病灶起源于黏膜层,大小4.7 mm×3.2 mm×3.0 mm,呈均匀低回声改变(图2)。病理活检示:鳞状上皮增生。
①②
1.2 方法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行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两步法,一抗Cam5.2、CK7、CEA、CD117、CK5/6、MUC5AC、MUC6、MUC2、p63、p40、DOG1、Mammaglobin、SOX10、S-100、Syn、CgA、CD56、CK20、villin、p53、CDX2、CD10、Ki-67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PAS-D特殊染色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眼观送检食管黏膜组织,大小2 cm×1.5 cm,表面见一隆起,大小0.4 cm×0.3×0.3 cm。
2.2 镜检肿瘤位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下固有层,无Barrett化生背景,病灶近中央处可见一导管样结构开口于黏膜表面,癌细胞呈腺管状、微囊状、梁索状及巢状结构,呈推挤浸润性生长,侵犯黏膜肌,紧邻黏膜下,部分腺腔内可见粉红色淀粉样分泌物,局部小血管丰富,局灶坏死,癌细胞呈不规则形或矮柱形,大小较一致,轻~中度异型,胞核呈卵圆形,淡染,核膜较厚,核仁易见,偶见核分裂,胞质较丰富,呈嗜酸性细颗粒状(图3)。
2.3 免疫表型Cam5.2、CK7(图4A)均(),CEA、CK5/6、CD117(图4B)均(局灶+),Ki-67增殖指数为10%,MUC5AC、MUC6部分(+),MUC2、p63、p40、CDX2、DOG1、CD10、Mammaglobin、SOX10、Syn、CgA、CD56、CK20、villin、S-100蛋白均(-),p53散在弱(+)。
2.4 特殊染色PAS-D提示瘤细胞胞质内无糖原物质。
2.5 病理诊断食管低级别腺癌,结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CD117弱阳性),倾向唾液腺导管上皮分化。
2.6 治疗与随访肿瘤行黏膜下剥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完整切除。PET-CT未见明显FDG代谢异常灶,随访5个月未见异常。
3 讨论
目前对于食管腺癌的组织来源,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四种:(1)食管本身腺体;(2)异位胃黏膜;(3)Barrett食管;(4)食管黏膜上皮或食管腺管的基底细胞。食管腺癌的组织学分型主要参照WHO(2019)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主要包括:单纯型腺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1-4]。
食管腺癌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黏膜。而本例肿瘤无Barrett化生背景,位于黏膜固有层,可见导管样结构开口于黏膜表面,部分腺腔内可见粉红色淀粉样分泌物,癌细胞胞质呈嗜酸性细颗粒状,结合免疫组化CD117及CK5/6呈局灶阳性,具有唾液腺导管分化的特征。属于非Barrett腺癌,排除了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及腺鳞癌可能,属于食管固有腺的唾液腺导管分化的低级别腺癌,按照最新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尚难以将其进行明确归类,十分罕见。食管黏膜固有腺与唾液腺和乳腺组织相似,呈导管-小叶系统,双层结构。其主要聚集在近端或远端食管,平行于食管长轴纵向排列。食管腺管腺瘤常由腺腔上皮或基底或肌上皮来源,相应的腺癌可呈不同分化程度单一上皮成分的腺管状或乳头状结构,也可呈现分化良好的双层小管结构[5-6]。现仍不确定是否存在从腺瘤向腺癌逐步进展的过程。
Tamura等[5]报道1例61岁男性患者,因CEA升高就诊。胃镜示距门齿28 cm处有轻微隆起的红色病变,中央凹陷。超声内镜提示黏膜下层浸润性生长。活检病理示:散在的异型双层腺管,无小叶状结构。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示两层结构(内层腺上皮及外层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提示导管来源,并具有腺管和鳞状上皮双向分化。未见Barrett化生和异位胃黏膜,局部癌细胞与表层上皮层相延续。ESD术后患者拒绝对可能残留的肿瘤进行额外的外科治疗,选择放、化疗,随访5年8个月后无复发。Kono等[7]报道1例66岁女性患者,胃镜白光显示胸廓中段食管8 mm隆起,顶部凹陷;放大+NBI示:凹陷、褐色区域和乳头状结构,表面螺旋状血管。病理学示:腺癌局限于固有层。免疫组化标记腺癌组织表达CK(34βE12)及CK7,提示起源于食管腺管。该例患者ESD术后5年无复发。
另有文献报道3例相关病例[5],1例食管腺导管分化腺癌,其肿瘤小管的外层细胞表达CK(34βE12)和CK5/6,但SMA阴性,表明肿瘤向食管腺的小叶外导管分化;1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含有双层结构的腺癌成分,肿瘤小管的外层细胞胞质透亮,并表达SMA,类似于唾液腺的上皮肌上皮癌;另1例食管癌肉瘤,肿瘤性导管向食管腺的小叶内分化。其到底起源于干细胞还是固有食管腺导管,现在还存在争议。
这类肿瘤需与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单纯型腺癌、腺鳞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及腺泡细胞癌等鉴别,还需与食管黏膜下腺管腺瘤鉴别,两者均可表现为双层细胞,但后者无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无浸润性生长。因本例活检病理仅示鳞状上皮增生,未能取到下层病灶组织,故活检有一定的局限性。食管腺管腺瘤的诊断标准包括:(1)由两层细胞的多个囊状腺体构成,即内腔管上皮细胞和外基底细胞;(2)在多个囊状腺体中存在多层上皮和乳头状褶皱,没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3)伴随腺泡萎缩;(4)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聚集。Nie等[6]报道1例83岁女性患者,于中上部食管多发息肉状肿块。组织形态示腺体具有多层上皮和乳头状褶皱,有明显的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和聚集;边缘示多个增生的囊状腺体,具有两层细胞,腺管上皮细胞胞质呈颗粒状、嗜酸性,核圆形至椭圆形,核异型小;外基底细胞呈纺锤形,胞质透明或淡染嗜酸性。免疫组化标记管腔内衬细胞CK7阳性,基底细胞p63阳性,Ki-67增殖指数低。
本例MUC5AC及MUC6(部分+),具有胃型分化的现象。有文献报道涎腺导管癌常可表达MUC6,少数可表达MUC5AC(约30%+),虽然正常唾液腺通常不表达MUC5AC及MUC6,但其肿瘤可出现两者的表达,如黏液表皮样癌常表达MUC5AC,涎腺导管癌常表达MUC6。联合多种MUC标记,可用于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及涎腺导管癌等的鉴别诊断[8-9]。
目前食管非Barrett腺癌的报道逐渐增多,因该肿瘤极为罕见,且异质性较大,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报道,食管固有腺导管分化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好,早期可行ESD术治疗。临床需重视对此类肿瘤的学习和了解,包括内镜下诊断、诊治流程、预后、随访等,并加强消化内科、病理科及外科之间的多科紧密协作关系,逐步建立起一套此类腺癌的规范化诊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