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傍刺结合运动罐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0-07-19杨佐琴胡中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经筋压痛电针

杨佐琴,胡中平

(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针灸科,四川 成都 611730)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甚者下肢牵涉痛,常可放射至臀部、股部和大腿外侧乃至膝关节平面[1]。症状时轻时重、劳累后加剧,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弯腰直起时困难,发作时腰肌紧张,疼痛多呈持续性,并可在单侧或者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固定压痛或触及增粗的条索状硬块[2]。笔者用电针傍刺结合运动罐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2例,均为成都市郫都区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诊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平均年龄(28.23±5.23)岁,平均病程(19.48±6.24)月。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30.62±6.96)岁,平均病程(20.02±7.01)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一侧或者双侧慢性腰痛,以晨起、长时间弯腰、久坐站后疼痛明显,甚至向下肢放射,但不超过膝关节;③第三腰椎横突上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④腰椎MRI或者腰椎片、泌尿系彩超排除腰部及其周围其他疾患;⑤血液及生化检查无其他异常。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8~45周岁,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其他引起腰痛疾病,病程在3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年龄18岁以下或超过45岁,妊娠期,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俯卧位,以舒适自然为佳。选肾俞(双)、大肠俞(双)、第三腰椎横突局部压痛点及压痛点旁开约0.5cm处,如有腿痛加秩边、环跳穴。常规消毒处理后,用直径0.3mm×50mm针灸针,在第三腰椎横突局部压痛点直刺,在旁开0.5cm处向内45°斜刺,针刺深度视患者胖瘦而定,以针尖到达第三腰椎横突尖端为佳,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用低频连续波10Hz~4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其余穴位参照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针灸学》及陆寿康主编《刺法灸法学》的操作进行针刺。电针治疗结束后用易罐行运动罐法进行牵拉。无腿痛者取坐位,在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处各布1罐,背部沿双侧膀胱经经筋及足少阳胆经经筋各布2排罐,嘱患者双手十字交叉相扣抱于枕部,下颌微收,两腿分开,往下弯腰至极限,停顿10s,起身后重复以上动作10次,再行坐位双侧斜扳牵拉之后取罐。伴有大腿后侧疼痛者,以右侧疼痛为例,取左侧卧位,在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各布1罐,自腰部沿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布罐直至承山穴,握住患者踝部,使患者伸膝最大限度屈髋直至不能承受,维持该姿势1~2min之后取罐。伴有大腿外侧疼痛者,以右侧疼痛为例,取左侧卧位,背部靠床沿侧卧,右手上举拉住床头,左下肢半屈曲位,在患者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各布1罐,沿足少阳胆经经筋自腋窝下布1排罐直至阳陵泉,握住右踝关节缓慢把右下肢从身体后方向下垂至患者不能承受为度,维持该姿势1~2min,之后取罐。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周。

对照组:患者俯卧位,以舒适自然为佳。选肾俞(双)、大肠俞(双)、第三腰椎横突局部压痛点,如有腿痛加秩边、环跳穴。常规消毒处理后,直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电流强度及余穴操作同观察组。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JOA评分[3],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主观症状及日常生活动作进行评价,分数越低提示症状越重。采用SF-36评分[4],评价生活质量,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腰腿部疼痛消失,腰部活动功能无受限。好转:腰腿部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无受限,久坐、久站及长时间弯腰后仍感疼痛不适。无效:腰腿部疼痛无明显减轻,腰部活动受限。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13.24±6.33 26.27±3.01*△对照组 51 12.69±5.64 21.05±2.64*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1 58.53±14.82 77.23±12.25*△对照组 51 56.12±10.04 69.15±11.1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第三腰椎横突较长,其上所附着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在腰部屈伸、转侧运动,或者负重的情况下易受牵拉,长时间弯腰、坐立易造成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日积月累形成肌紧张甚至肌痉挛,出现腰痛或者腰腿痛,在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臀部、大腿至腘窝,或可在臀部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素问·长刺节论》谓“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痹痛”,说明经筋功能失调是痹证的重要发病原因。经筋是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功能失调,所循行部位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而出现筋脉的牵掣,掣痛和活动不利。腰背部及下肢后侧、外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经筋循行的部位,疏调膀胱经及胆经经筋是治疗腰腿疼痛的重要原则。运动罐法是钟士元教授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运用牵拉、易罐技术治疗治疗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的方法[6]。将易罐布于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经筋循行部位,通过患者主动活动及被动活动牵拉、松弛,使经筋结聚之经气得以疏通,从而恢复“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之生理功能。《灵枢·经筋》提出经筋病“以痛为腧”,《灵枢·管针》谓“傍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在第三腰椎横突压痛点采用电针傍刺可以改善局部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起到活血止痛之功,局部紧张、痉挛之筋结得以松解,结解筋柔,经络畅通,通则不通。因此,电针傍刺结合运动罐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经筋压痛电针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