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2020-07-18任彩霞
任彩霞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033-01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心理高速发展、成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有所加强,但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在学校的評价和选拔机制中仍把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教师的主要精力也放在日常的教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对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的问题比较忽视。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应付,缺乏专门的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较低,难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等情况比较普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欠缺。
二、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方法
(一)改进教育理念
小学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消除“差生”概念,用积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扬个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丰富对学生的评价尺度,不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淡化成绩与考试的鉴别与选拔功能,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尊重学生的隐私,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耐心辅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中感到尊重与肯定,建立安全感。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方式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其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其成就感和满足感,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生活,有效地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
校园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能够改善学生的精神与心情。学校要加强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心旷神怡,提高审美能力。校园的每一处布置都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文化因素的渗透影响学生的心灵,将物质环境人文化,让校园充满文化底蕴,给学生美的享受与启迪,充分体现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形成秩序化的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心态。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通过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彰显,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熏陶。学校可以开设剪纸、编织、足球、篮球等兴趣小组,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学校特色、提高技艺、增强文化修养、保障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定期开展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检验校本课程的成果,深化学校特色,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抵制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使学生的精神和情感能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序释放。
(三)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变化与创新。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教师和心理教师日常发布微博、微信公众号、日志等,在虚拟的环境中促进小学生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和诉讼自己的需求,有利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汇总学生的综合信息和心理问题,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全面跟踪辅导,持续教育引导,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帮扶,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学校还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将家长、社会联系起来,共同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借助网络和通讯手段创造学生与家长更多沟通互动的机会,扫除交流障碍。
三、结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空间。相关人员应该给予小学生心理健康更多关注,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创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9]G203号。
参考文献:
[1]李少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性[J].学周刊,2018(1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