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性探索
2020-07-18武兴云
武兴云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但始终追求心理活动有效性,希望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得到最高的活动效益。本文以课程有效性为着眼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积极性、实践性、活动性、过程性彰显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提升学生心理体验,引发其情感共鸣,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效教学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030-01
当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得到教育部门和各学校的重视,但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因此急需规范化课程引导体系和设计方案实现教学升级。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作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在避免课程学科化的同时需对活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目前各学校加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大多将心理问题作为专题,指导学生怎样处理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面问题。教材中普遍讲述学生们在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等领域的困惑,接着提出解决策略。此模式侧重问题解决,具有一定针对性,但是容易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潜力开发的培养,容易使其认为教材中的问题自身也必然存在,对其今后身心健康的发展存在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应摆脱关于偏向问题的束缚,在教学中侧重挖掘学生潜力。建议教师在开展心理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点燃课堂氛围,使其在趣味活动中找寻内心规律。比如以“竞争与合作”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营造洪水灾害来临,需要通过诺亚方舟使更多人登上小船的情境。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在相互合作中制定最佳逃生方案,不仅锻炼其合作意识还能加强其心理教育的体验感,培养其参与学习和体验的积极性,满足其内心成长需要。
二、活动性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灵魂
应使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体验感,体验包含情感、感受、联想、理解、感悟等心理要素。活动课程的关键是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学生体验感,在体验中得到成长的“养料”。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活动教育有效性需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分享。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尊重、民主、宽容、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大家将自己的感情、行为、经历与他人分享,创造人际互动机会。学生在分享的同时会提升个人心理素质,接着教师可以在课堂总结时对全班同学的分享进行提炼归纳、阐明意义、鼓励支持等方法,使大家懂得分享的乐趣。
三、过程性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障
其一,过程跟进。在进行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结合教育目标调整活动方案和进程,保证活动流程紧贴教育目标实现。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观察教学模式能否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监控教学内容是否远离目标。其二,过程评价。此形式具有甄别功能,体现出教育的调整、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分析法判定心理教学活动是否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注重差异性,接着考虑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有效合作与对话。例如在“沟通无界限”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每三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划分,一名同学负责语言描述,另外两人负责画图,其中一人可以询问,另一位同学则不能。在画图结束后会发现两位同学的图画差异较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贴近课堂教学目标。
四、加强实践性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点
首先课程教学应贴近生活,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真实的育人活动,培养学生自然、真实的品格。单一的知识讲授很难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才会受到心理的启迪与教育。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在课前收集相关素材,如社会焦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生活实例等,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起大家共鸣。其次,课程教学应走近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心理健康的课程教学更需要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状况、学习态度、接受能力、个体差异,对其进行正面心理引导。
五、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与其工作理念的确切落实密切相关,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其实际情况,满足其内心需要,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其参与活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加强内心体验感,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BY[2019]G203号。
参考文献:
[1]杨雪芬.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0):117-118.
[2]祝水月,王淑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以“我要飞得更高”一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