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集聚对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研究

2020-07-18吴昊赵阳

求是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高质量发展

吴昊 赵阳

摘要: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实现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人口集聚不仅能够外生地增加地区高技能人口数量,还能够通过学习与竞争来内生地提高地区所有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因此,人口集聚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中国省际数据为样本,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劳动生产率,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产业。进一步将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划分为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实证结果显示高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低技能人口集聚作用不显著。这意味着促进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够有效地提高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为各地区制定吸引人才集聚的各项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人口集聚;劳动生产率;高技能人口;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吴昊,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 130012);赵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人口集聚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18BRK02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一轮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16JJD790013)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3.008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蔡昉(2004)、Cai和Zhao(2012)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1人口红利的实质在于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防止资本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以此为标准则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将在2013年抚养比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此后会迅速消失。2在此背景下,提高劳动力质量,使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作为单位劳动力的经济产出,是测量劳动力经济产出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剔除了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指标能够反映出劳动力质量对经济产出效率的影响。因此,研究劳动生产率变化与我国现阶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与此同时,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原因,中國各地区人口集疏差异明显,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长期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随着沿海地区与中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聚集,人口集聚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提高了这些地区劳动力质量,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近些年,研究者开始关注人口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包括人口集聚对创新的影响、人口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直接研究人口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范剑勇(2006)、孙浦阳等(2013)从产业集聚视角研究其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3虽然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存在着紧密相关关系,但也存在较多的差异。因此,在加快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不同技能水平人口集聚对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差异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而揭示人口集聚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二是将劳动人口区分为高技能人口和低技能人口两个组群,实证检验不同族群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抑制性影响,进一步阐释人口聚集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三是考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显著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实证分析人口聚集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揭示人口集聚对不同经济领域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异质性影响。

一、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展

人口集聚作为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一种非均匀状态,是人口迁移结果的客观反映。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地区经济表现的影响,使得人口的空间分布同地区经济一样,均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同时,人口集聚也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人口集聚的主体是以就业或以寻求高收入为目的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劳动年龄人口,那么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可以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得到显著的优化。杨东亮和任浩峰(2018)以2000年至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抚养比是人口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4陈乐等(2018)利用2005年至2013年中国35个大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大小按东中西依次减弱,并阐明其作用机制主要为知识和人力资本。1杨东亮和李朋骜(2019)考虑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问题,以小学教师数和卫生医疗工作人员数作为人口集聚的工具变量,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作用途径是通过改善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

人口集聚不仅对地区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还能够显著地影响地区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每单位劳动投入能够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即单位时间内单位劳动的生产总值,其反映了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它是衡量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和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的指标之一。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因素很多,同时受劳动生产率影响,伴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同向变化的经济因素也很多,如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等。但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组织管理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实施,人是生产活动的中心,人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来源,设备、技术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任何提高生产率的措施都得依靠人才能实行,人的价值观、知识技术、才能素质和工作态度都会影响劳动生产率,其中,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最基本因素。具体的,人口集聚影响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机制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口集聚能够促进学习,学习能够促进劳动力知识技能的提升,从而提升地区劳动生产率。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而人口集聚增加了集聚地区人口的数量,所以可以提高人口交流的频率,从而促进学习,而学习是劳动力提高自身生产率的一条重要途径。Marshall(1920)指出城市集聚了大量人口从而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传播。Jacobs(1969)认为城市越大,城市的产业种类越多,从事不同产业的人口越多,城市的知识存量也就越大,随着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口集聚,会形成多样化的知识环境,这有利于知识的外溢和创新,同时多样性差异是交叉孕育新思想和重要创新的源泉,有利于知识的生产。Lucas(1988)指出城市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不只体现在前沿技术上,还有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创造、积累等多个方面。3

二是人口集聚能够提高劳动力与雇主的匹配效率,更好地发挥劳动力知识技能价值,从而提升地区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因为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表现出异质性,而企业的不同职位对劳动力的技能或知识水平有不同的要求。要实现劳动力能力与企业职位需求之间的匹配,企业和个体都需要经过一个搜索的过程。Helsley和Strange(1990)指出人口集聚能够为集聚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劳动力,技能多样性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就业匹配效率,同时有利于劳动力技能的更好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4由于地区容纳众多异质性劳动力,地区的异质性可以通过其拥有的技能总量、技能和非技能人才构成比例来反映。不同的地区对技能工人和高才能企业家的吸引力存在明显差异,大城市比小城市拥有更多的技能人才。Ricardo(2000)指出个体会通过选择就业地区来提高职位搜索的效率,由此导致人口集聚促进就业效率提升,进而进一步吸引人口集聚。5从个体异质性视角,劳动力的就业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归类效应和选择效应。个体进入不同地区的决策受其自身技能影响。Combes等(2008)发现高技能人口多数被吸引到大城市。1高技能劳动力愿意流入高生活成本的大城市,是因为大城市具有释放其能力的信号机制,大城市中存在高强度的知识交换,具有更好认知能力的个体,获取更多在市场中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这能够帮助其获得高收入的就业岗位(Venables,2011)。2与此同时,不同地区的不同规模城市对劳动力的流入与生存也设定了门槛,其中的一部分人口会因为大城市的高昂拥挤成本而被迫离开,在效果上等价于城市对劳动力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选择。大城市具有更多的潜在进入者,这使得大城市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膨胀的城市成本将驱离那些不称职的个体,市场的优胜劣汰会产生显著的选择效应。淘汰低劳动生产率人口会使得更多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口在大城市聚集(Glaeser等, 2010)。3Bleakley和 Lin(2012)对美国大都市区的就业和跳槽进行研究,发现大城市的工作转换比例更低。马宇和安晓庆(2018)也指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也呈现促进和抑制作用,进而影响人口集聚。4因此,人口集聚有利于提高地区整体的劳动生产率。5吴石磊(2016)指出通过文化传播、信息传播,影响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补充。6

在实证研究方面,Ciccone和Hall(1996)以人口密度度量集聚,研究了美国县域非农就业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农劳动生产率上升6%。7Ciccone(2002)又以欧洲五个重要的经济发达国家为样本,分别研究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的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农劳动生产率提高4.5%。8Brulhart和Mathys(2008)以1980年至2003年的西欧国家和1990年至2003年的东欧国家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人口集聚的长期弹性系数达到0.13,且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新入欧盟国家具有更大的集聚效应。9借鉴Ciccone的研究思路出发,范剑勇(2006)以中国地级市的截面数据为样本,研究中国非农就业人口集聚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非农就业人口密度每上升1%,非农劳动生产率提高8.8%,高于美国6%和欧洲部分国家4.5%的水平,并指出各地区非农就业人口的差距导致了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从而形成了收入差距。10孙浦阳等(2013)以2000年至2008年中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差分GMM模型、系统GMM模型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人口密度对非农劳动生产率的短期影响为负,但长期来看,非农就业人口密度的影响为正。11惠炜和韩先锋(2016)以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3年至2013年,选择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来计算人口集聚变量,发现其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作用效果是边际递减的。1

以上实证研究均侧重就业人口的集聚,并以就业人口的集聚来反映产业的集聚。Abel等(2012)指出,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并不局限在工作场所,区域内全体人口均对知识和思想的交流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区域内全体人口密度更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交流的强度,其以美国大都市全部人口为样本,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程度提高1%,劳动生产率上升2%至4%,并且只有人力资本水平超过某一水平时,人口集聚才能发挥其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2基于此,本文选取新的人口集聚指标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二、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中国省际经验验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与指标选取

本文选择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5年,所用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和数据校准来自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建立以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面板数据模型能够解决因个体异质性而产生的遗漏变量问题,可以更加全面的揭示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具体的实证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即劳动生产率,Xit为核心解释变量,即人口集聚;Zit为控制变量,C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扰动项。如果α>0,表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如果α<0,表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为负。

对各变量进行解释说明。被解释变量为劳动生产率(lap),根据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投入原则,由单位就业人口产出来表示。按三次产业结构的划分,根据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计算二产劳动生产率(lap2)和三产劳动生产率(lap3)。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劳动力遵循着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与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工资水平也就间接反映了第三产业中的部分产业劳动生产率要高于第二产业。由于第三产业涵盖的范围更广,按服务的对象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伴随着外卖、网约车、电子购物、电子支付等大量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出现,研究人口集聚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加重要。

核心解释变量为人口集聚(mp),以各省常住人口数量与各省的地理面积比值来度量。如何客观可靠地划分出高技能人口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这里借鉴赵伟和李芬(2007)与李成友等(2018)处理该问题所使用的方法,3以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来划分出高技能人口,即将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划分为高技能人口(dzuz),进而获得度量高技能人口集聚水平的高低技能人口密度变量,同样的,将大专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口划分为低技能人口(dzdz),计算得到低技能人口集聚变量。显然,一个地区高技能人口的比例越高,即高技能人口密度越大,这个地区的平均劳动力质量也就越高,其对应的地区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控制变量包括外商投资(fdi)、对外贸易(tra)和财政分权(fis)。外商投资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国外技术的引进,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来源。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外溢提升效应,外资企业通过与当地企业竞争,会产生示范效应,刺激与推动当地企业的技术追赶与创新,外资企业通过与上下游关联企业交流合作,也会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借鉴包群和赖明勇(2002)的研究,本文选择以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作为外商投资代理变量。1对外贸易是反映地区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以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度量。财政分权作为政府的财政汲取支出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反映指标,反映了政府执行经济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的能力,其对劳动生产率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借鉴陈硕和高琳(2012)的研究,以本级政府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度量。2除了比例指标外,对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等指标进行对数处理。

(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各变量的统计性质,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数(lnlab2)的平均值为11.113,大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数(lnlab3)的平均值,且均大于总劳动生产率对数(lnlab)的平均值,这意味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要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优于第一产业。人口密度对数(lnm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8.256和1.980,这表明各地区人口集聚程度存在较大差距。高技能人口密度对数(lndzuz)和低技能人口密度对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814和5.32,前者远小于后者,这意味着中国人口中的低技能人口较多,高技能人口相对较少。此外,外商投资(fdi)、对外贸易(tra)、财政分权(fis)等指标的标准差显示我国各地的区域发展水平具有较大差距。

进一步计算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发现人口密度与总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为0.345,表明人口集聚与总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分产业看,人口密度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关系数为-0.024,表明人口集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预期相反,二者之间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人口密度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为0.379,表明人口集聚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强正相关关系。高技能人口集聚与三个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243、0.596,反映了高技能人口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同向变动关系。低技能人口密度与三个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8、-0.060、0.343,略小于人口集聚与三个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与总劳动生产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259和0.582,表明外商投资、对外贸易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水平的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对应着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财政分权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系数为-0.597,由于财政分权指标的数值越小表示地方政府的财政自足率和发展能力越强,是一个反向指标,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意味着良好的政府财政能力与高水平劳动生产率是正相关的。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首先,实证分析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式(1)进行估计,获得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1)。根据LM检验,发现开方值为109.71,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个体随机效应,即在混合回归模型(OLS)和随机效应模型(RE)之间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一步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开方值为91.56,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FE)之间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根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1前3列),發现人口密度对数(lnmp)的估计系数为3.638,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预期的结论相一致。在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方面,外商投资(fdi)的回归系数为-0.002,但不显著,这与外商投资有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普遍认知相悖。张德荣(2013)指出一个国家在低中收入阶段,外商引进是技术进步的的主要手段,在高收入阶段,外商引进带来的技术进步不能满足需求,此时,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是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1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外来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不断减弱,甚至通过市场挤占,阻碍内资企业创新,进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因此,外商投资不能显著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对外贸易(tra)和财政分权(f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4和-0.003,且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表明对外贸易对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财政分权对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

由于人口集聚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即人口集聚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同时,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同样会提高人口集聚程度,这使得模型存在内生性,而内生性会对估计结果造成偏差。对此,本文首先考虑采取工具变量法来解决,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其次选择内生变量滞后项应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估计,但是工具变量没有通过sargan的有效性检验。因此,本文选择更加稳妥的方式来处理内生性问题,即直接利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事实上,人口集聚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匹配效应等路径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人口集聚规模的形成和人口集聚发挥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时间差,因此使用人口集聚变量的滞后项代替当期项是合理的,而当期劳动生产率显然不会对已经发生的人口集聚程度产生影响,因此,利用人口集聚的滞后项能够有效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其次,利用新的解释变量再次进行模型。根据估计结果(见表1后3列),发现LM检验开方值为109.01,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个体随机效应,即在混合回归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应当选择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开方值为88.38,在1%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之间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人口密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为3.543,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表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确实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即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人口集聚程度越低,劳动生产率越低。这与孙浦阳等(2013)所得的就业人口集聚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结论一致,1也与Abel等(2012)所得的总人口集聚能够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结论相一致。2这一实证结果证实了人口集聚是中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一个重要源泉,即各地区通过人口集聚提升人口规模不仅带来了各地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还带来了各地区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即人口集聚在延续了集聚地区人口红利的同时,为地区带来了人力资本红利。

再次,证实研究高技能人口集聚和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样考虑到内生性问题,选取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估计。根据估计结果(见表2),发现无论是选取高技能人口集聚还是低技能人口集聚为解释变量,都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高技能人口密度变量(lndzuz)的回归系数为0.465,在10%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高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高技能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高技能人口集聚程度越低,劳动生产率水平越低。而低技能人口密度变量(lndzdz)的回归系数为-1.03,这表明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

对比高技能人口集聚和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结果,发现高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更大,这与逯进和郭志仪(2014)的研究结论相似。3逯进和郭志仪指出,我国各省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存在着稳定的正向协调机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入,地区經济增长受高层次人才的推动越明显。事实上,高技能人口的知识水平更高,其进一步的集聚能够增加集聚地区的知识交流效率,增加劳动力通过学习获得所需要的知识的概率,从而有利于区域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理论上,低技能劳动力虽然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其作为人口红利的重要部分,应该有利于集聚地区的经济增长,考虑到低技能劳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更大的边际收益,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将更加明显。但是,由于被解释变量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测量指标,无法体现低技能劳动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低技能人口集聚会拉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导致大量低质量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低技能人口集聚还会产生拥挤效应,导致高技能人口生活成本的增加,阻碍高技能人口的集聚,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M?kel?(2017)研究20世纪70年代葡萄牙移民潮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移民潮带来的大量低技能人口集聚,降低了劳均资本占有率,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此,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甚至为负。1

最后,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和对不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同样考虑到内生性问题,选取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估计。根据估计结果(见表3),发现全体人口集聚和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回归系数分别为3.468和0.406,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279,且不显著2。同样的,全体人口集聚和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回归系数分别为3.511和0.417,而低技能人口集聚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451,且不显著。

对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人口集聚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均略强于第二产业,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在同等程度的人口集聚过程中得到的提升作用更大。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将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匹配效应也将在第三产业中更加明显。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进一步说明了高技能人口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简要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获得如下结论:人口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且作用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全体人口集聚对三个劳动生产率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产业。高技能人口集聚与全体人口集聚的结果相似,即对三个劳动生产率指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要略高于第二产业。但是低技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不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不论是总体劳动生产率还是产业劳动生产率。

上述结论表明,通过促进人口集聚,特别是促进高技能人口集聚,能够积极作用于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有效地提高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口有序集聚,特别是高技能人口集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人才戶籍政策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上限的同时,高度重视新增人才的户籍问题,出台吸引人才的落户政策办法。尽管当前的户籍身份已经不具有约束人口自由流动的作用,但是户籍对于城市新增外来人口的融入,尤其是对集聚人才的长期稳定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户籍与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紧密联系上。只有创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才户籍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技能人口的集聚,实现对海外人才与外籍人才的大力度引进。进一步优化超大城市的功能分区,划分出主城区、郊区和新区,制定差异化的人才户籍政策,科学管理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多措并举保证有足够的空间来满足高技能人口的集聚需要。

二是促进高技能人口向省会等大中城市集聚,进一步降低落户标准,禁止通过购买住宅、积分、缴税和投资等方式对有落户需求的居民进行限制,对农业户口大学毕业生、有留学经历的大学生等青年高技能人口实行优先落户,积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扩大第三产业发展比例和质量,激励本地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工资岗位,服务好当前高素质劳动力、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高等级就业工作需求,在发达地区城市住房价格高涨的当下,积极探索倾向于高技能人口的住房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地区发展的制度环境,使高技能人口在城市安居乐业,提升高技能人口对城市的经济依存度,争取在与相近省份的人才竞争中胜出,吸引高技能人口的持续流入,进而促进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青年高技能人口创新创业,为其提供优质的职业指导、介绍、培训及技能鉴定等就业服务。

三是促进大多数中小城市提供更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面向内部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重点推动对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提升高技能人口在中小城市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吸引高技能人口从事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业,形成地方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与高技能人才流入的良性互动。为青年高技能人口提供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的公共服务,支持高技能人口返乡创业。

Abstract: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high labour productivity that can be achieved by the significant way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abour.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not only exogenous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highly skilled people in the region, but also endogenously improve the human capital level of the entire population in the region through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 As a resul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increase the level of labour productivity. Taking Chinas inter-provincial data as a sample, a panel data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on labour productivity.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has a slightly higher effect on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tertiary sector than in the secondary sector. Further dividing the population into high-skilled and low-skilled according to educational attain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skilled popu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labour productivity, while that of low-skilled one is not significant. This meant that by promoting the agglomeration of highly skilled population, we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talent policies of various regions.

Key words: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labour productivity, highly skilled popul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高质量发展
转移效应、增长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增长
——基于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