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阅读推广初探
2020-07-18周颖斌
周颖斌
摘要:中国境内散落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及其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价值辨识、内容采集与整理等角度,探讨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从传播学出发,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载体形态的不同特点,结合新时代审美教育需求、道德教育需求、政治导向需求,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以阅读推广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呈现给受众;与时俱进,进一步在阅读推广中探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0.0051
1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交通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中国境内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主要由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南京、扬州等二十余个支线港构成。这些港口城市遗留下来的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及其反映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已深深地渗透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群众生活等各领域,成为这些地区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前各地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价值辨识不够重视,缺乏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时代价值的系统辨识。二是针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阅读推广普及方式的研究较少,在实践中存在忽视不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载体属性,采取的阅读推广方式随意性较大,且流于较浅层次等现象,导致一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瑰宝至今仍深埋废墟或故纸堆中,无法焕发其应有的风采。本文力图对国内众多港口城市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进行细致梳理和价值辨识,探讨建立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根据文化资源载体形态的不同特点,结合新时代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政治导向需求,通过阅读推广的形式将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以合适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呈现给受众,进而向人们完整勾勒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全貌,使人们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形成更真切和全面的认识。
2 构建类别清晰、主题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
2.1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价值辨识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浩如烟海,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辨识各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核心特征与价值,提炼其精华部分:(1)独特性。个性鲜明,具有典型的区域外向型海洋文化特色,具一定的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2)审美意义。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内容积极向上,能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审美教育需求。(3)教化作用。具备一定的政治导向与社会教化功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4)影响力。获得国内外较高层次专业机构的认证,与国内外名人有过佳话、逸闻前缘,容易在宣传普及中迅速扩大影响力。(5)群众基础。在区域范围内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能生动刻画出地方社会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原型,深度表达本地民众所思所梦,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6)有形载体。在本地留下较多个体痕迹,存留有历史遗存、先贤故居、祠堂等各类有形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景观载体,便于图书馆以此为依据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2.2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采集与整理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深入采集并整理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价值观、反映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精神原义和社会风尚的文化元素,从以下相互印证、密切联系五大主题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知识谱系,构建具逻辑化、结构化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进而形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阅读推广的主体框架。
(1)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史迹,即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的历史遗存。包括: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生产的遗址,例如,泉州的梅岭德化窑遗址、漳州平和的南胜窑遗址等;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史的重要古港口、码头,例如,广州的扶胥港、宁波的明州港等;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交易的古商业街、仓库,例如,广州的长洲岛、宁波的永丰库遗址等。
(2)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历史文献及相关研究著述。这些历史文献既包括方志、族谱、文史资料、档案等各类地方乡邦文献,也包括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唐代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2]、南宋王十朋的《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3]等。此外,当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成果和科普文集更是不胜枚举,它们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概况、演变、社会影响、历史作用、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揭示了不同文明接触与协调的客观规律,这对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理解与民心相通都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3)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区域人类活动随着历史积淀,往往形成具地方特色的曲艺、服饰等传统艺术文化并代代传承。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沿海各地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也各有特色,它们既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带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主要包括:①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地方传统曲艺。例如,宁波的甬剧、广州的外江梨园戏都有不少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经典曲目。②海上丝綢之路特色服饰。例如,泉州沿海的惠安女服饰和蟳蜅女服饰等都是极具海洋民族特色的地方服饰。
(4)具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人格特征的区域族群个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同时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地方民众共同创造的同一性群体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行为主体,这些地方民众在继承祖辈创造的海上丝绸之路物质、精神成果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与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区域民众的共同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并不断固化而成基本相似的集体人格特征,即海上丝绸之路族群个性,呈现商业性、开放性与外向性的海洋文化人格特征[4]。在经济生产上,他们不安于现状,“以坚忍不拔之志,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具较高的冒险拼搏精神;在文化上,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能勇于接受外来异质文化;这都能从海上丝绸之路商业家族(例如,广州的伍秉鉴家族,泉州的郑芝龙家族)及沿海民众的家族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中找到现实载体。
(5)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人。例如,黄宗羲、郑成功等人,他们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国家社会管理、工商经济、文教学术、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构建与推广做出较大贡献的地方爱国人物的典型代表。
对此,图书馆可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OCR文字识别、摄影、录制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广泛采集各类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以功能用途(德育、美育,乡土、申遗、旅游、外交、统战等)为主导,结合年代、区域、载体形态(文字、拓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分门别类构建类别清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且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专员编写各资源库的内容索引,设置搜索引擎,实现快速、高相关性的检索获取,进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瑰宝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3 根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载体属性,开展分类阅读推广活动
如前文所述,国内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载体形态各有不同,包含文字、景观、声乐、影像以及动态的“人”等多种类型。图书馆可以选取有代表性和现实价值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根据其载体形态的独特属性,结合传播学原理,在考察不同区域、阶层受众的文化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对阅读推广的内容、对象和手段进行科学设计、配置和组织,使之提升相互作用效果[5],策划能满足各类教育需求的分类阅读推广活动。发挥阅读推广的正外部效应[6],实现普及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知识、支持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和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保育意识的形成等多重目标。
3.1 以图书展览、导读的形式,开发、利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纸质文本资源
首先,深入挖掘涉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及相关研究著述的深刻内涵,初步形成文献内容简介;其次,按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整体建构的需要,以整体性、互补性为原则,对这些文本资源进行关联集成[7];最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情理相融的向读者充分描述、阐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不少海上丝绸之路古代诗词具有慷慨激昂的诵读韵味,图书馆可集中筛选拥有正能量和较高文化内涵的历代海上丝绸之路诗词名篇,举办诵读大赛,让读者在吟诵中体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风貌。
3.2 行走阅读,实境导赏、考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景观
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景观是其文化精神的可视载体和现实表征,能较大程度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原真性。历史无法重复,人们却可以通过接触历史文化景观,可以更直观了解和还原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首先,图书馆可成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导赏团,引导读者实地探访各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史迹,走进瓷窑遗址,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发展史;行走于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口和码头,获取海上丝绸之路航运的路线、感知港口兴衰;参观海上丝绸之路古商业街或仓库,体验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其次,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导赏名胜古迹,引导读者体会其建筑、碑碣、铭文、楹联、绘画、石刻所呈现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气息;观看当地风俗仪式,感受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实现帮助读者透视原生态东方海洋文明的目标。
3.3 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开展审美教育活动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主要包含海上丝绸之路地方传统曲艺和海上丝绸之路地方特色服饰等,在载体形态上,它们分别具有一定的音乐属性和视觉属性。图书馆可以结合其载体形态属性,开展针对性审美教育活动。一方面,图书馆可搜集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经典剧目、曲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完善线上戏曲视频点播系统,以方便读者在线欣赏。同时,图书馆还可结合地方海上丝绸之路节事活动,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主题音乐节和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戏曲艺术展,展示各种海上丝绸之路音乐的曲谱、韵律和古乐器,让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浸润读者的心灵。另一方面,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地方特色服饰更多的视觉属性,图书馆可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地方特色服饰展览,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服装模特表演和海上丝绸之路舞蹈文艺汇演等活动,并结合摄影大赛记录其美好画面,进而让读者直观感受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文化的视觉魅力。
3.4 以访谈形式,体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民众的族群个性风采
“真人图书馆”载体形态为动态的“人”。为获取其人文精髓和原貌,图书馆可引导读者通过“真人图书馆”口述史的形式,深入海上丝绸之路传统古街区,面对面访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地方民众,使读者“阅读”在海上丝绸之路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地方个体:聆听他们讲述古代航海故事,吟唱海上丝绸之路传统歌谣;了解其认识观感和海上生活、生产经验,“阅读”海上丝绸之路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族群历史;在市井之中,深入体察地方民众的文化性格。
3.5 以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国际交流中,涌现出许多像范大澈、郑成功等一大批爱国人物,他们热爱祖国,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主动对外宣传中华文明,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和文化导向功能。为弘扬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图书馆可结合当地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的相关纪念活动,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道德讲堂和相关历史剧、话剧表演,再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的爱国事迹和历史掌故,帮助读者系统了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的光辉伟绩;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引导读者实地探访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名人的故居,真实感受其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进而培养读者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国家凝聚力。
此外,沿线城市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联合组织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发挥的“溢出效应”可实现“1+1>2”的效果。例如,2019年在泉州举办的第四届海上絲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举办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展歌剧、木偶表演和组织古城徒步穿越等一系列活动,很好地宣传了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吸引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的130余个文化团体的积极参与[8],取得了极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