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拟态展示共和国第一个十年中的武汉文艺盛况
——《时间开始了——武汉图艺志1949-1959》赏析
2020-07-18◎彭昕
◎彭 昕
(湖北美术出版社)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月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尾声,毛泽东同志飞临武汉,连续三次在长江中畅游十四公里,既为长江的宏伟气势所鼓舞,又为国家日异月新的建设场面所感动,创作了寄望伟大建设成就、人民幸福安乐的磅礴诗篇,感染了一代代的建设者。
武汉,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不论是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还是伟人的情有独钟、多次驻足停留。我们印象中的武汉是革命的摇篮、两江交汇百湖之城、码头市井文化的发源地,集东湖的灵秀和汉派的豪侠为一体。但实际上,武汉还是一座蕴含着辉煌文艺成就的艺术之城。
武汉的城市发展历史源头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盘龙城时代,明清时期随着汉口镇的兴起,最终形成了武昌、汉阳、 汉口鼎足而立的武汉三镇格局。 晚清时期汉口开埠,美、俄、英、法、日等国先后到这里通商、设立领事馆,紧接着大批外商涌入,工业、银行、金融兴起,汉口人口过百万,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曾几何时, 武汉因繁荣兴盛被誉为“东方芝加哥”,足可见当年南来北往、衣香鬓影之盛况。
1938年,全面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武汉成立,全国文艺家们以文学、音乐、戏剧、画笔为武器,激发中华儿女斗志精神,助力抗日战争的胜利,吹向了社会主义文艺启蒙的号角。
1949年5月,武汉三镇解放,同年武昌、汉口和汉阳县城合并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武汉再一次成为了文艺荟萃的中心城市,可谓“群贤毕至,老少咸宜”,艺术家云集、各种演出纷至沓来。 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以后,武汉作为中南区军政重地, 文艺活动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空前繁荣的局面。
《时间开始了——武汉图艺志1949-1959》是全国第一本全拟态反映武汉在建国初期十年间文艺盛况的图书,书中不仅仅按年份详实记录了武汉十年间开展的重要文艺活动、国内外艺术家交流访问等重要信息,而且收录了大量已经绝迹的演出海报、杂志版图、宣传条幅等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贵图片。 全书装帧设计从当年流行的剪贴笔记本为灵感,创新尝试设计方法、还原手工拼贴方式,形成既有复古情怀又有现代审美的创意手账本形式。
作者刘宇在武汉市美术馆工作,位于繁华的南京路,毗邻享誉全国的吉庆街, 似乎也暗含了武汉雅俗共赏的城市性格。他也是一位颇有文艺研究造诣的学者,尤其对武汉的文艺发展历史情有独钟, 利用多年专业工作的积累和敏锐眼光, 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几千份与武汉文艺相关的原始资料,六十多年前的电影海报、战地速写、文学刊物、宣传条幅、宣传册、版画等,几乎都已经绝版,早已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刘宇的收藏之丰可谓全国之最,几乎是一个反映早期武汉文艺盛况的资料库。 谈及整理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他说“1949-195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也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经历了重大历史变革,取得瞩目成就的十年”, 因此他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将藏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 通过1949-1959年武汉地区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反映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艺发展的盛况和丰硕的成果。 他从浩繁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200多幅具有时代特色和高度审美的单品,将十年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通过独具特色的叙述手法一一展现,并结合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将已经消逝的动人神韵留在了方寸之间。
刘宇曾经苦恼,“20世纪50年代这段辉煌的历史,离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太遥远, 用常规的方式表现他们难以接受也谈不上喜欢”,如何表达才能让这段历史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是他致力于突破的方面。
时代的叙述总是相似的,需要很敏锐的心灵,很勤劳的双手,很尖锐的眼神,很漫长的坚持。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乐于回望,他和设计师反复商量,采用现代流行的手账方式来呈现,并且邀请设计学院的学生参与,通过给他们讲解这段历史,让学生们按照一定的历史观和艺术手法,将图片组合拼接,并且先于文字进行留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创新之举带来了第二波创作激情,“文字空间的不确定性,图片重叠的偶然性, 让我产生了奇异的联想和写作冲动”。当他展示出一张张泛黄的纸片, 无人不折服于精美考究的配色和手绘图画,惊异于当年武汉万国云集的演出盛况。
“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在纸上留下了痕迹。 ”刘宇翻开了他收藏的好几箱旧画报、海报等藏品。周信芳、梅兰芳、常香玉等戏曲大师数次到武汉考察戏剧改革,并进行公演;波兰文化代表团在武汉举行音乐演奏会、 苏联著名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到访并表演;朝鲜艺术团、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波兰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杂技艺术团、保加利亚歌舞团、民主德国艺术团,还有印度、缅甸、南斯拉夫、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家的艺术团体和表演艺术家纷纷来到武汉。 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团体, 还有法国著名演员钱拉菲利普、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拉法艾尔·阿尔贝蒂、英国兰伯特芭蕾舞剧团、日本松山芭蕾舞剧团等到武汉开展演出及访问活动。
作为艺术的收藏者, 刘宇用十多年观察和采撷这座城市缝隙间的历史,俯仰之间方有今天的感叹,他擅长用淡语写深情,文字透着看透世事的诙谐,举重若轻的恬淡,那些远去的大师、炮火中重建的高校、沉浮的命运、时代的风烟,在他笔下如素描般呈现,没有强烈的色彩起伏却回味悠长。
面对六七十年前变幻莫测的历史风云, 他总是带着向往和缅怀的情愫,一幅幅文物般的老宣传画、老旧海报、老杂志、老照片,刘宇能够发掘出它背后的故事,当年的辉煌。他把这样的情愫细细整理,变成了一篇篇考究的文章,由此新世纪的我们可以望见上个世纪的武汉作为文艺之都的灿烂辉煌。
现在的武汉和七十年前已经天壤之别,莫说寻常巷陌,便是一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建筑也早已随着历史消失, 比如曾经是地标的中苏友好纪念馆,现在年轻一辈的红男绿女怕是少有耳闻。 行云流水的大武汉日新月异,今天我们已经有享誉全国的美术院校和文艺殿堂,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最初的十年,星星之火从这里点燃,升腾起今天的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