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地方党报新闻“接地气”“有温度”
——以《三峡日报》“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系列报道为例

2020-07-18梅云雄付江山

新闻前哨 2020年6期
关键词:巴东系列报道恩施

◎梅云雄 付江山

“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和切实要求。

对于党报、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增强“四力”既是政治要求,也是本领需求,既是职业目标,又是工作方法。新形势下, 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提高政治站位, 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努力练就一双“铁脚板”、锤炼一副“雷达眼”、锻造一颗“智慧脑”、握好一支“生花笔”,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

2019年底,宜昌市委机关报——三峡日报与宜昌市扶贫办联合,组成两路专题报道组,深入宜昌恩施交界处10多个边界村,探访两地路、水、电、网4类项目推进情况,采写了大量鲜活、有温度、接地气的报道,在三峡日报头版开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专栏,进行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通过 “现场见闻+新闻图片+记者手记” 的形式,介绍边界村基础设施改进提升的最新进展,传递边界干部群众的热切企盼,展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坚定行动,展现边界农村一线发展变化的生动图景,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关注度高,传播力强。

一、接“天线”,高站位唱响主旋律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宜昌,有1032公里的边界线。其中,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地区,受区域边缘化、行政兼顾难、经济基础弱、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落后,当地群众无奈地自称是“被遗忘的角落”“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2019年以来,宜昌市委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多次深入这些边界乡村调研,跨地协商研究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对边界地区群众服务力度,力补边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边界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据统计,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共涉及两地路、水、电、网4类共计64个项目,截至目前,37个项目完工,22个项目已开工,其余项目正在加紧对接。

三峡日报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党委政府“为民服务解难题”的举措,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主动谋划、精心策划、迅速推进,进行系列报道和全媒传播,图文并茂,多维度、多层次呈现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最新成效、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敢担当的生动实践, 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二、沾泥土,深入一线巧抓“活鱼”

三峡日报组织7名骨干记者兵分两路, 冒严寒冷雨深入秭归、兴山、长阳、五峰等宜昌四县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鹤峰等县交界地区,从用水、用电、出行、通信等关键民生问题切入,踏勘项目看变化,现场观察找亮点,地头交流明心声,屋场座谈听感受……记者脚踩泥土,耳闻目睹,与干部群众面对面,采写的新闻“冒热气”“带露珠”。三峡日报、三峡宜昌网、宜点通APP、云上宜昌APP 和三峡日报微信公众号同时推出报道内容。

自“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宜昌恩施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专栏开辟以来, 先后推出《连接秭归巴东两个村的1.2公里道路,毛坯已有30多年,现在终于硬化了——打通一条“断头路” 活了两个边界村》《从秭归接电,解巴东绿竹筏村800多亩柑橘“口渴”之急,节约资金约40万——送电过溪沟 夏橙得甘露》《铺设9700多米输水管道,从兴山引水供给巴东溪丘湾乡——近3万巴东邻居,挑水桶收起来了》《跨界水源工程铺主管道25000米, 恩施巴东境内8000米——长阳板凳坳 喜别“用水难”》《消除通信盲点,贺龙元帅战斗过的地方生机勃发——五峰3村迎4G 鹤峰金沟也受益》《硬化两处边界“断送路”带来什么——湾潭特产俏鹤峰 巴东游客涌榔坪》《沉下去,边角就在脚边——宜昌边界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观察与思考》等深度报道和多篇微信专题。

此次采访之行,让记者深刻认识到,只有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新闻作品才会有真实的生活基础、深厚的为民情怀,才会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才会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

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挖掘创作出更多领导满意、群众喜欢的新闻作品。 只有不断夯实脚力、擦亮眼力、锻炼脑力、提升笔力,才不会在面临重大主题报道时出现本领恐慌、 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延“触角”,文字温热直达心底

宜昌恩施边界农村之行, 记者也深切感受到了边界贫困山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 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拥护以及对力拔穷根的强烈愿望。

边界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微手术”,不仅拉近了边界地区两地人民的心灵距离, 更加彰显了宜昌恩施两地各级党委政府“为民服务解难题”的责任与担当,在两地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怀和重视下,边界农村地区这片“阳光照不到”的区域必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百姓的生活也将更有奔头。

此次报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但不是板起面孔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小切口突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服务解难题”这一关键点,聚焦的是脱贫攻坚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认真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要求,把增强“四力”深度融入采编工作全流程。

一线记者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选取火热的现场,截取生动的图景,讲真实可信的故事,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形象传神, 让党报声音更有温度、更加响亮。

系列报道推出后,引发广泛热议和强烈反响。 广大读者和群众纷纷点赞党委和政府一心为民解难题、聚焦民生增福祉的主动作为,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切实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边界村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和群众,纷纷致电三峡日报和专班采访记者,感谢三峡日报为党委政府分忧、为群众发声,称此次系列报道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

猜你喜欢

巴东系列报道恩施
王银成 情系三峡 心念巴东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巴东,巴东
往事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巴东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