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市北区民营企业就业焦点问题探研

2020-07-17赵同芳李衍玲王磊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0年5期

赵同芳 李衍玲 王磊

摘 要:在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和新旧动能转化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通过前期对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辖区民营企业用工状况的调查,一些问题比较突出。就是:民营企业职工岗位流动频繁问题、企业间缺乏就业合作问题、职业培训资金缺乏问题、职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协调问题、就业需求与就业的市场对接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影响着社会就业。为促进和完善社会就业工作,必须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营企业用工;劳动调查;海伦路街道

一、民营企业职工岗位流动频繁问题

相较于国企、外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职工岗位流动频繁的问题更加突出,其中核心的问题是民营企业员工的整体工资水平偏低。2017年,青岛市非私营单位月均工资6961.58元,市城镇职工月均工资5309元,民营企业的月均工资可能要低于5000元。2018年,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举办了 “春风送岗”专場招聘会,来自辖区30家民营企业参加现场招聘,30家民营企业职工岗位流动频繁问题的总规模共有528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平均每个企业规模17人;产业分类涉及六大类,其中服务业8家、批发零售业11家、制造业9家、住宿和餐饮业2家,其中这30家企业提供了429个岗位,其中部门管理岗4人,人均工资7600元、普通管理岗3人,人均工资4000元、技术岗3人,人均工资6000元、一线工作421人,人均工资2597元等。可以看到,企业工人的工资普遍较低,而企业工人又是民营企业员工的多数,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民营企业的员认为工资待遇不理想,劳动合同最多签一年,不理想就再去找新的岗位。这样更推动了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加剧了就业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从业人员最关心的是工资收入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对于求职者来说,工资低、工作累使他们心里感觉到不平衡,与其拼死拼活地出力打工,不如另谋出路。民营企业员工岗位频繁问题,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经济和劳动制度下,民营企业的员工合理流动是符合实际的,但民营企业员工过于频繁的流动,就是一个需要加以解决的痛点问题。民营企业整体上工资水平比较低,员工的换岗冲动比较强烈,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一些托底措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可能会使一些员工对工资待遇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而忽视自身劳动素质的培养。岗位的过于频繁流动,在职工劳动素质普遍较低且职业素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职业选择上较高的沉淀成本,既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在这方面政府应严格执法,落实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同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逐步淘汰落后、长期亏损企业,形成工资稳步增长的机制和基础。

二、企业间缺乏就业合作问题

在就业方面,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引导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但在企业间缺乏应有的合作和协调,使得政府的引导、促进措施大打折扣。我市、我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法治途径和经济协调手段加以解决。此次参加招聘会的制造业企业还属传统的初级加工产业,制造业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还很艰难,这些问题长期影响着辖区企业的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深化创新机制改革,除了继续强调要建立和统筹科研管理机制,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加公开、公正的平台以外,也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结合“互联网+”的理念,要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中国制造充分结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研究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将科研院校、中小企业和移动互联网等新通信手段结合,营造和鼓励“双创”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创业创新体系。保就业、惠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政府才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提高民生福祉。从整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比较优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劳动力价格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如果民营企业不注意人力资源交流方面的合作,闭门用工,势必会在劳动力市场这个基层环节上出现问题,给劳动市场人力资源配置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相近专业工龄换算”“岗位技能互认”等,建立“企联体”,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很多地区的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不充分。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科研院所出台了许多政策,建立了产学研项目交流的平台,鼓励、支持他们将有关科研成果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实业转化,科研人员职务性成果的使用权也确定下来,为高校、科研院所与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带来了先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民营企业职工培训资金缺乏问题

民营企业职工培训资金缺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原因很多,有历史积累的原因,也有市场配置的原因,当然也有民营企业自身不重视的原因等等,但不管怎样,民营企业职工培训资金缺乏,会直接影响民营企业职工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最终影响企业的产出和经济效益。员工培训资金的筹集,要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方式,而采用政府、企业和受益个人等多方分担的模式,这会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政府应下决心推动,加以实施。职工教育经费,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的费用,按工资1.5%计提,这是底线,应保证这部分培训资金及时到位。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列支范围包括:上岗和转岗培训、各类岗位适应性培训、岗位培训、职业技能等级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企业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职工参加的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购置教学设备与设施,职工岗位自学成才奖励费用,职工教育培训管理费用,有关职工教育的其他开支。项目如此多的培训,一个是需要民营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员工,另一方面花费巨大心血培养出来的员工有可能会被别的企业高薪挖走,使培养人才的民营企业没有动力去花费培训资金。所以,许多私营企业对培训资金的大量投入没有积极性。人大、政府方面应制定相关法规,抛弃视培训资金为“纯消费性资金”的观念,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培训资金,惩罚那些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员工,同时可以考虑让员工个人承担一定比例培训资金的做法,承担形式既可以是缴费,也可以是对企业其他的贡献性投入。

四、民营企业职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协调问题

许多民营企业的组织性、系统性不强,再加上相关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很容易造成职工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协调好民营企业职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在培训方面要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无缝隙对接,以需求为前提打造培训的技能提升课程,同时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人社”。“互联网+人社”是信息技术与人社工作的深度结合,要建设人力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的数据平台,将用工需求信息都放在这个平台上,让培训人员能适用并善于利用这个平台,逐步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方便企业和群众,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使老百姓在互联网上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家政行业的从业人员多是“4050”妇女,因此岗位培训尤为重要,“互联网+人社”这个平台上,订单式培训,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也应树立开放理念,使各个服务平台相通、数据共享,使老百姓在互联网上能享受到“一站式”服务。

在培训中,要引入复合型技能培训,因为经此培训出的人才更容易对接、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如:厨师培训,不仅要学烹饪技术,还要配套学习或自学驾驶技术、电脑基本操作等,保姆培训,不仅要学习育儿、烹饪、保洁知识,还要学习或自学驾驶技术、基本护理知识等,形成一专多能,才能更好地对接并适应市场需求。在培训师资建设方面,应注意“双师型”(即:理论与技能兼备)师资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据调查,青岛市“双师型”师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双师型”师资占整个企业师资队伍的比例还需要大幅提升。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营造有利于创业就业的环境,不是靠政府去提供铁饭碗,而是让人民群众用劳动和智慧去创造或者打造金饭碗。从2011年开始,海伦路辖区有940人通过创业实现了就业,带动就业500多人,目前,家庭服务业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例如,高级保姆的市场就非常突出,据专家估计,全国高级保姆的市场需求超过7000万人,而目前供给方的总人数只有2000多万,还不到市场总需求的三分之一。其中,高级保姆一直是供不应求,而且工资待遇远超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注意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新变化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就业需求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研发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可以紧跟产业升级的步伐,独立创新并、研发新产品,补社会研发、创新的短板,甚至是做市场的“领头羊”。另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要利用“船小好掉头”、自主决策度高等优势,直接与持久性市场需求对接,为社会提供丰富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就目前来看,传统医药、医疗的创研、家庭服务的升级及其降低服务成本相关技术的开发等都对应着持久的、旺盛的市场需求,需要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体现着市场长久性需求,是民营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领域。据青岛市人社局2016年第二、三季度的有关调查统计,第三产业人才需求大幅上升,一、二、三产业需求比重分别为0.71:39.98:59.33,总体说明第三产业服务还存在较大缺口。

另外,政府的短期引导服务也不可或缺,如:2017年10月,青岛市启动“双百个”工程行动计划和40万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计划,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到2021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20万人,以适应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需求。要激活社会就业资源存量,对于一时不能就业、生计没有着落的就业困难等群体,只要从事灵活性就业工作,自己承担投保责任,可申请灵活性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府负起责任,承担托底工作,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需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很强的问题,它牵扯面广,牵扯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很复杂,需要理清、理顺短期和长遠、大局和局部、保障和发展等重要的关系,才能加以妥善解决。妥善地解决就业需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对于打破市场就业瓶颈,拓展、畅通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市场,促进就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娟.浅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J].人力资源管理,2016(03).

[2]邵爱国.朱永新.关于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的建议[J].中国就业,2014(11).

[3]尤良.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的重要性[J].经济师,2016(03).

[4]胡筱菲.中小企业培训风险及规避措施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08).

[5]陈淮贵.“三破三立”破解企业招工难题[J].中国就业,2016(04).

作者简介:赵同芳(1970-),女,汉族,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李衍玲(1967-),男,汉族,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王磊(1976-),男,汉族,青岛市市北区水清沟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