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
——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2020-07-17梁瀛尹张志勇
白 玲 梁瀛尹 李 倩 李 荔 张志勇
(桂林医学院教育评价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桂林 541004)
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专业设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欠发达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医学人才需求空间,既为地方高等医学教育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1],也对地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成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地方医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实证研究的意义
“在欠发达地区建设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的应然之义。”[2]随着新医改进一步深化,欠发达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医学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性日益突出,医学人才匮乏,包括医学人才数量总量不足和部分学科专业人才欠缺,已成为严重制约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3]。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医学教育资源有限。通过对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立足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为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健康中国”所需专业人才,从而为更好地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2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状况
2.1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从各高校官网查询相关高校的招生计划,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的结果如表1 ~3 所示。2018 年25 所地方医学院校,本科招生的专业点522 个,其中开办专业数最多的是贵州医科大学,开办各类专业29 个,医学类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分别占72%;有8 所院校开设专业未超过20 个,其中6 所的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占到开办专业的70%以上。
表1 2018 年25 所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概况
表2 2018 年25 所地方医学院校医学类及医学相关本科专业数(个)
表3 2018 年25 所地方医学院校非医学类本科专业数(个)
2.2 地方医学院校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如表2、表3 和图1 所示,所调查的25 所地方医学院校中,85%以上的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5 个医学类专业和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康复治疗学4 个医学相关专业,其中25所医学院校均开设了临床医学和护理学;儿科学开设院校占50%以上,助产学专业仅有7 所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公共卫生管理和生物医学工程开办院校占70%以上。从表2 和表3中看出,多所地方医学院校也根据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社会需求开设了一些热门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心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
图1 2018 年25 所地方医学院校布点数前10 位的本科专业(个)
2.3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部分本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
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医学院校已有的本科专业设置已经难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为增加专业覆盖面和拓宽领域,不少医学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使得总体呈现多学科门类的特性。部分医学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未能进行充分的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可行性调研和整体建设规划,盲目拓展热门专业与非医学类专业,专业设置中缺乏最具有竞争力的异质性[4]。加上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
2.3.2 部分本科专业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
从数据分析来看,热门专业布点不少,但办学水平不高。部分非医学专业与医学学科关联性不大,如英语专业、物联网工程等等;部分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数所占比例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基础薄弱,未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再加上受财力和学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引进新兴学科的高质量人才,专业发展出现后劲乏力和生存空间萎缩现象,导致了目前医学院校“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的现象[5],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对地方医学院校来说,总体办学实力和社会竞争力不如重点高校和综合性大学,部分非医学专业毕业生与综合性大学相应专业毕业生相比又没有明显优势,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就业难度增加。
2.3.3 部分本科专业学科基础薄弱,支撑乏力
医学院校的学科发展重点一般放在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优势学科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才形成。传统医学专业之间因其所涵盖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特点,专业得到学科的有力支撑,可共享师资、教学资源或教学硬件条件。近年来,有些地方医学院校增设的一些专业,并非学科建设水到渠成的产物,或者只基于医学门类中的一个学科,因此学科基础较薄弱,与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之间难以交叉渗透、相互支持。如西医院校开设中药学专业,工科学科基础薄弱的医学院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物联网工程、社会工作、英语等专业,其支撑专业的非医学学科。其发展如果不能借助医学学科优势,将会出现学科发展的失衡状态,学科之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将造成新设专业生存困难、发展后劲不足。
2.3.4 部分本科专业条件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专业由于设置时间较短、基础较薄弱,加上经费投入有限,教学基础建设和实验室硬件设施、教学实施与改革、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等均受到限制。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受地域所限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所能提供的待遇不够优厚,吸引力不强,对人才引进的政策和措施力度不够,导致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匮乏,专业建设团队缺少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核心领导者,而且往往存在断层现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欠佳,生师比过高;经费短缺、科研实力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力度较弱导致学术发展有限,难以提升专业师资队伍,进而影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3 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的思考与实施路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要求,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本文以桂林医学院为例,对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进行实证研究。桂林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技术等22 个本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专业已进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重点专业、自治区级优质专业、自治区级特色专业、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等14 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专业建设项目。结合学校本科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思考优化和调整专业设置的路径,对学校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实现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3.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准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及地方经济建设
近年来,社会、市场对于各种专业人才需求和各高校专业设置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紧密对应的关系。地方本科医学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应确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增强同地方社会发展的拟合度[7]。
一方面,精准定位,聚焦医学类专业。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学校应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高水平医药学专业为目标,在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持续发展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传统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同时,依据自身的优势,通过对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大专业的细化以及相关专业的融合,前瞻性地加强一些新设专业的建设或增设一些新专业,如加强医疗健康领域急需的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临床药学、助产学等医学相关专业或新设专业的建设,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定向培养。
另一方面,形成就业率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学校可通过对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等出台的国家相关政策或者其他的宏观信息,同时关注基层医疗单位就业信息,对社会需求进行中观或微观的把握。招生就业处与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处联合进行年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用人单位及岗位需求调研,定期走访用人单位,更精细地分析就业率与毕业生就业走向、以及就业招聘岗位需求数据,形成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使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能够精准对接。在深入分析社会需求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数进行周密考虑,对预期存在问题的专业通过调整合并等途径及时加以纠正,停招弱势专业。增设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填补人才就业市场空白的专业,特别是社会急需的医药学相关专业,以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地方高等医学教育的应有作用。
再一方面,大力发展与广西医疗卫生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健全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协同实践育人机制。与地方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医院、药品企业、生物医药研究院所等协同单位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使用优质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完善开放、融合、共享的校政、校院、校企、校所、校校等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共同开发使用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2 坚持专业内涵发展,强化特色优势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正常开展、良性运作的关键,是确保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将严重影响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从而形成专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将高水平本科专业建成引进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以专业建设引领高水平本科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要根据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积极提升传统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2013 年专业布点排名排在前3 位的分别是临床医学、护理学(并列第一)和药学、预防医学与医学检验技术(并列第三)专业[8],这些专业都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传统专业,也是绝大多数医学院校的龙头专业。但同一专业, 在不同学校应有不同的特色。应深化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改革等多方面赋予这些传统专业以新的内涵,在学科交叉渗透中寻找新的专业发展制高点,巩固传统医学专业,把这些传统的专业培育成优势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是所有医学院校的主干专业,也是桂林医学院传统专业、自治区级重点专业、优质本科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等。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应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革升级, 秉承“弘德善医”精神,弘扬实践育人传统,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更好地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临床医学人才,为广西各级医院特别是桂北地区输送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同时,除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定向医学生的培养, 也要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全科医学知识的构建,打开面向基层医疗单位就业渠道。
学校的护理学专业历史最长,1935 年建校伊始即设立护理专业,2002 年起招收护理学本科生;2009 年在广西首家招收护理学(助产方向)本科专业,此基础上2018 年获批助产学专业并开始招生。作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主要学科之一,护理学专业的建设应结合国情及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带动助产学、康复医学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同时基于学校传统文化而深掘传统专业的优势,强化特色,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情感,努力把护理专业建设成有一定特色、规模和效益,区内一流,在国内有良好声誉的优质(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促进地方医疗保健水平提升,更好地为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作为在广西医学院校最早开展西药本科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药学专业,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重大发展战略,注重产学研结合, 提升科技研发与产业转化能力,紧密结合广西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注重理论性,突出应用性,加强实践性,强调灵活性”的特色,培养适应医药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总之,应根据学校办学情况和区域优势,以传统医学优势专业为生长点,积极发展与广西医疗卫生和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其他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以广西特色专业及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为抓手,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强化优势,为学校实现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3.3 重视专业结构的生态化优化和发展
在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时,要重视专业结构的生态化优化和发展,形成专业集群化发展。要用学科专业集群平台取代分散式专业结构,使各专业互为发展的动力和养分,打造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和谐共生的专业群,培育特色优势专业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同时也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专业建设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避免资源因重复设置而浪费。
专业需要学科支撑,没有强大学科基础和学术实力的专业难以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建设应该带动一流专业(群)建设,实现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协同共生。可将临床医学一流建设学科作为主干,着力培育临床医学优势特色专业,带动发展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康复治疗学等传统医学类及相关专业,同时为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医学类及相关专业提供支撑。同为一流建设学科的药学,在着力培育药学优势特色专业的同时,则可带动临床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的成效还集中体现在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桂林医学院已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6 个学科硕士点开展研究生教育,而护理学、口腔医学为硕士点建设学科。这些学科虽然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但基本上都能够较好地支撑临床医学类、药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学以及护理学、口腔医学等本科专业,并能互促共享、辐射其他的医学相关专业,应进一步统筹安排,加强这些学科的建设,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形成学科、专业的生态化发展,将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一些学科实力不强、师资力量欠缺、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乏力、培养的人才优势不明显的专业,则应缩减。
3.4 加强教学条件与师资队伍建设
在精细调研学校内外教育资源,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与特点,对于确定需要设置而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薄弱的新办专业,需要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专业,以及急需的弱势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强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有针对性地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专业加强指导和支持建设,构建生态化的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引进或培育实行政策倾斜,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优秀人力资源,通过聘请知名专家为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方式,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需要,促进新办专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的均衡发展,推动相关专业稳步发展。
4 结 语
“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医学相关学科,逐步形成多学科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7]依照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自身内在规律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要求,构建高质量专业布局,提高医学类专业、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良性互动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加快学校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