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2020-07-17张瑞广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入路溶栓血栓

张瑞广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广东茂名 525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有软组织张力升高、肿胀、疼痛以及下肢活动障碍,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且部分患者在后期会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1]。为恢复下肢静脉的血流状态,预防血栓脱落,维持静脉瓣功能,加快患者康复,需要临床上探索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目前,导管接触性溶栓术的应用效果较好,关键在于入路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安全性和高效性[2-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一组采用经腘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共60例;另一组采用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设置为观察组,共7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6~83岁,平均(53.6±6.9)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0.3)年。患肢为左下肢有48例,右下肢12例。观察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36~83岁,平均(53.6±6.9)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7±0.3)年。患者为左下肢有50例,右下肢10例。所有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研究内容和方法,自愿参加研究工作,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经过医院相关部门的批准。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抗凝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5000U进行皮下注射,每天2次,5d后增加华法林钠片,每次3mg,每天1次。按照INR调整华法林钠片的实际使用量,如果INR数值在2.0~3.0,则可以暂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钠片使用量3~6mg,每天1次,持续用药时间一般不低于6个月。在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先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脱落后诱发的肺栓塞[4]。两组患者在完成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经过2~3d治疗,检查下肢静脉造影情况,如果血栓消失且髂静脉畅通,可以结束溶栓治疗,并将腔静脉滤器取出。

对照组为经腘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在手术治疗之前使用B超检查确诊患者的血栓位置、范围等,明确溶栓导管的长度。置入导管的主要原则为尽量靠近血栓的近心端、溶栓导管端侧孔全部在血栓之内。患者先仰卧位作股静脉穿刺置鞘完成腔静脉滤器植入后,改俯卧位,在超声辅助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将导丝从导管鞘置入到血栓的近心端,而后溶栓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进入血栓近心端的内部。完成后固定溶栓导管、导管鞘,避免脱出[5]。

观察组为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患者仰卧位,作健侧股静脉作穿刺置鞘,在完成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直接交换血管鞘操作,导丝在导管的引导下通过髂静脉分叉后逆行的方式进入到患肢的髂-股-腘静脉,甚至进入膝下静脉,完成溶栓导管交换,结合血栓的位置明确溶栓导管远端所在。而后使用微泵持续泵入肝素和尿激酶,在整个抗凝溶栓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APTT值控制范围为70~100,Fbg值不能低于1.0。

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均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者是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帮助患者解答疑问。

1.3 观察指标

根据我院下肢静脉血栓相关标准[4]进行疗效评估。(1)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消肿率和静脉通畅改善程度等,分析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即痊愈:患者下肢疼痛和肿胀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成功再通,仅有少部分附壁血栓;显效:患者的下肢疼痛症状消失,肿胀症状也有明显的消退,影像学检查显示静脉回流情况良好,静脉内残留学生,管腔闭塞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患者的下肢疼痛症状消失,肿胀症状明显好转,影像学检查显示血栓残留在深静脉之内,管腔再通情况较差;无效:患者的下肢疼痛和肿胀症状均无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具有通畅的静脉回流。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症状改善时间以及浅静脉怒张消失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症状改善时间、浅静脉怒张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是指下肢深静脉血管内有血液凝结,该疾病容易遗留色素沉着、皮炎、淤滞性溃疡、下肢水肿以及继发性静脉曲张等[5]。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损伤等[6-7]。(1)静脉血流滞缓发生的原因有久坐、长时间制动、静脉曲张以及卧床等;手术的患者由于全身麻醉或是脊髓麻醉引起周围静脉扩张,此时静脉流速降低;麻醉会导致患者的下肢肌内麻醉,无法发挥收缩功能;术后由于切口疼痛等原因,导致下肢肌肉松弛,此时血流滞缓。(2)血液高凝状态。这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血液高凝状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因素包括血纤维蛋白原异常、血栓抑制剂缺乏等,后天因素包括肿瘤、休克、创伤等[8-9]。(3)静脉壁损伤。包括有机碘溶液、各类型抗生素等化学性损伤;撕裂伤、静脉局部挫伤、骨折碎片创伤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子宫内膜炎等感染性损伤,临床上比较少见。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比较(x ± s,d)

在20世纪90年代临床上就已经使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因其具有较好的溶栓效果、手术创伤小、使用的溶栓药物少、能够有效保护静脉瓣膜功能、出血症状的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0]。导管接触性溶栓术作为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方法,能够明显提升溶栓效率[11]。但是,在使用该方法时关于入路选择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手术治疗时选择腘静脉作为入路,其手术操作具有简单、便捷以及需要的时间较短等优点,但是将腘静脉作为入路的实际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同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变化体位,穿刺点较多,不适合身体素质较弱的患者和老年患者[12-13]。而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选择健侧股静脉作为入路,只需要一个穿刺点就可以,溶栓导管和腔静脉滤器可以使用一个穿刺点;同时,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不需要变化体位,且溶栓导管可进入膝下静脉,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4]。此外,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进行手术时,由于存在大出血等风险,临床上密切监测患者的APTT和Fbg,以便对大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未发现有大出血的患者[15];同时,由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尚未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下肢肿胀症状改善时间、浅静脉怒张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可诱发皮炎、继发性静脉曲张等疾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在其治疗研究中,发现导管接触性溶栓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健侧股静脉作为入路实施手术,只需要一个穿刺点,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不需要变化体位,并且实际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优势。

猜你喜欢

入路溶栓血栓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