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脑梗死大鼠的效果研究
2020-07-17罗凌云廖伟锋
罗凌云 廖伟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梅州 514700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危害人类最为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1]。靶向移植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脑梗死的干细胞移植开拓新的领域,具有易于采集、免疫原性低、扩增能力强、成瘤性低等优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已有一些小规模临床试验证明MSCs对脑梗死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且采集方便扩增能力强。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外周静脉注射的MSCs向病变脑组织靶向归巢少,会影响治疗效果,而颈动脉注射和立体定向注射MSCs可使更多MSCs迁移至病变脑组织,但存在风险,不利于反复进行[2]。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开放血脑屏障是一个血管细胞系统,它可以防止毒性的物质伤害脑组织。微泡的研究及应用拓展和深化了超声的应用范围,能显著降低超声波产生空化效应所需的能量阈值,减轻组织损伤,增强空化效应,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是迄今最迅速便捷的监测BBB开放的手段[3-4]。我们将探讨MRI引导下用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辐照靶向性开放梗死区的血脑屏障,促进静脉注射的脐带来源的MSCs进入梗死区域,从而增加神经修复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案
1.1.1 MCAO大鼠模型的建立 清洁级SD大鼠80只,重量260~300g,雌雄各半(北京HFK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用2%戊巴比妥钠麻醉(40mg/kg)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37020271),背位固定于大鼠手术台,颈部正中切口2~2.5cm,分离双侧甲状腺,钝性分离肌群后暴露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在颈外动脉距颈总动脉分叉部约1~2mm处剪一小口,经该切口将特制栓线插入颈内动脉,阻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0min后拔出线栓,恢复脑血流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再灌注均通过TCD检查证实。
1.1.2 制备纳米微泡 制备带正电荷的纳米微泡,即称取一定量的HEPC、DSPE-PEG2000、DOTMA(正电荷脂质)完全溶解于氯仿并置于培养皿中,在通风橱内待氯仿自然挥发形成磷脂薄膜,加入水化液,37℃下摇床上水化60min后移至50mL离心管内,全氟丙烷气体置换离心管上方空气后再用超声破碎仪进行声振,声振仪探头置于气液交界处。所得液体通过低速、高速离心获得纳米2级脂质微泡造影剂,在注射前新鲜配置。
1.1.3 MSCs的超顺磁氧化铁(SPIO)标记 转染了EGFP质粒的脐带来源的MSCs由申报单位的生物治疗中心提供。向第4代MSCs培养基内加入SPIO,使铁的终浓度为 50μg/mL,在 37℃、5%CO2孵箱内培养24h。通过普鲁士蓝染色判断SPIO标记是否成功,并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1.1.4 低频聚焦超声联合微泡注射和MSCs注射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MCAO组);超声微泡组;MSCs组;超声微泡+MSCs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各组均在MCAO模型建立后的12h进行处理。进行超声微泡辐照时使用3.0T MR定位,用3%戊巴比妥钠肌注麻醉动物,仰卧固定于MRI立体定向治疗系统中,MRI扫描器采用临床标准3.0T信号系统。每次照射前校正系统焦点坐标,根据MRI T2信息调系统焦点至目标区域—右侧内囊后肢、右侧中央前回。实验采用三种MRI扫描序列分别为:照射前T2相扫描(TR:2000msec,TE:75msec,2次采集)获取骨窗信息;实验中T1相扫描(TR:500msec,TE:15msec,2次采集)实时监测脑组织。并行MRA和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注射MSCs时由尾静脉推注纳米微泡1mL和MSCs悬液(细胞总数分别为1×105个),同时用小动物超声探头行超声照射,照射频率分别为0.2、0.5和0.8MHz,照射时间分别为 10、30和 60s。非 MSCs治疗组则注入生理盐水1mL。
1.2 观察指标
1.2.1 治疗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 各组治疗前及处理后2周和4周再次进行神经功能评估。0分,无能缺损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前爪;2分,完全不能完全伸展左侧前爪;3分,轻度向左侧转圈;4分,严重地向左侧转圈;5分,向左侧倾倒。评分为1~4分者视为造模成功。
1.2.2 组织学检测 各组在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减少脑梗死病大鼠黑质TH阳性和DAT阳性神经元的凋亡情况;提取总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营养因子VEGF、NT-3、NGF和BDNF的含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四组大鼠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超声微泡组、MSCs组、超声微泡+MSCs组治疗2周和4周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超声微泡+MSCs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图1 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减少脑梗死病大鼠黑质TH阳性和DAT阳性神经元的凋亡情况
表2 治疗后大鼠营养因子VEGF、NT-3、NGF和BDNF的含量比较(x ± s,Pg/mL)
2.2 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减少脑梗死病大鼠黑质TH阳性和DAT阳性神经元的凋亡情况
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减少脑梗死病大鼠黑质TH阳性和DAT阳性神经元的凋亡,减少了氧化应激对神经元的损伤,见图1(A为TH,B为DAT)。
2.3 治疗后大鼠营养因子VEGF、NT-3、NGF和BDNF的含量比较
四组大鼠治疗后大鼠营养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超声微泡+MSCs组升高最高,疗效最好,见表2。
3 讨论
脑中风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据统计,我国现存脑卒中患者750万,每年新增卒中患者约250万,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力。目前我们采用静脉溶栓、血管介入治疗等积极措施,并使用抗血小板、调脂药、清除自由基、促进侧枝循环、康复等综合治疗[5-7]。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脑梗死患者遗留残疾。因此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修复是目前迫切需要攻克的难题[8-10]。已有较多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文献支持MSCs通过神经再生、促进血管再生、神经保护、免疫调节、促进自噬和促进突触形成等机制产生保护梗死组织[11-13]。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开放血脑屏障(BBB),阻止了所有大分子物质和多于98%的小分子物质进入脑,因此BBB在维护脑稳态的同时也成为治疗中难以逾越的屏障[13-15]。微泡能显著降低超声波产生空化效应所需的能量阈值,减轻组织损伤,增强空化效应,它在超声介导下可引起空化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引起声孔效应[13-14,16-17]。为确保聚焦超声体外无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像学的实时监控和疗效评价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可以增强扫描法检测BBB可逆性开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可表现出神经元的形态,并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如TU-20、Trk A等,同时可分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因子。MSCs促进梗死组织恢复的机制推测与神经再生、血管形成、神经保护、免疫调节、促进自噬、促进突触形成和维持代谢平衡等有关,研究者通过颈内动脉注射自体BMSCs的方法使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评分(NIHSS、mRS)较对照组改善显著[5,18-19]。
研究发现,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脑梗死大鼠可以显著提高大鼠的神经功能,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减少脑梗死病大鼠黑质TH阳性和DAT阳性神经元的凋亡,减少了氧化应激对神经元的损伤,营养因子VEGF、NT-3、NGF和BDNF的含量也显著增高。
MRI介导的低频聚焦超声联合纳米微泡对提高MSCs治疗脑梗死大鼠可以促进脑梗死的神经修复以改善预后,减轻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