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打造成为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0-07-1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刘国艳 张铭慎
一、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仅需要交通能源、信息化、信用、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高度一体化,更需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高度一体化,其中科技创新的一体化是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科技创新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从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等层面的联动,到要素共享、服务共促层面的联动,再到标准统一、内容统一层面的联动,最终才能实现科技创新的协同联动。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区域率先行动,从局部区域的联动逐步向整个区域的联动扩散,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2016年以来,国务院分阶段启动了120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其中有25家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包括10家区域类示范基地、1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类示范基地,以及4家企业类示范基地。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作为当地创新创业发展的先进代表,拥有丰富的双创资源,集聚了众多的双创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各类双创示范基地的联动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加强信息的沟通与经验的交流,提升创新创业的服务水平,如果率先在这些基地建立联动机制,将有利于实现双创服务的均等化,推进更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促进整个地区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进而消除各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形成创新合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加速转化、科技与经济加速融合。在此作用下,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将成为支撑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以及长三角区域协作机制的重要支撑。
二、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长三角区域内的创新联动活动较为频繁,区域内交通路网发达,设施联通较为顺畅,市场化程度高,商业氛围和文化相近,人、财、物等要素便捷流动基础较好。长期以来,由内在需求驱动具有市场自发性质的要素互动和联动从未间断。近年来,政府层面也在积极引导推动各区域间的要素联动,力图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呈现出如下特点:区域联动方式以省内及毗邻省份联动为主,人才要素联动方式以互派人员和联合培养为主,技术要素联动以科技成果对接方式为主,孵化联动以龙头企业牵引为主等。
长三角地区的G60科创走廊被视为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制度供给一体化的重要工具,并列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G60科创走廊的概念最早是上海松江区政府在2016年提出的,以沪苏湖高铁和沪嘉杭高速公路为基础,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间布局规划,辐射范围逐步扩展到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等9个城市,并于2018年上升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与之相比,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区域范围相对较小,且部分区域并不拥有完整的行政管理权限,不可能像G60科创走廊范围内的区域那样可以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但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示范基地可借鉴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级的双创示范基地,长三角区域内的10家双创示范基地都是当地创新创业发展的典范,均拥有丰富的双创资源、众多的双创人才,双创服务水平与质量相对较高。以上基地可以发挥此优势,发展成为推进长三角地区双创服务水平和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当前情况看,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离区域双创服务水平和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缺乏顶层设计,普遍对联动的目的认识不清,多数停留在经验交流与人员接触层面,联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不足;二是联运机制缺乏制度保障,当前基地间的联动往往停留在非正规化的接触式互动上,缺乏相关长效机制,联动的短期性及随意性问题仍然较大;三是要素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并不充分,各基地之间信息沟通较少,孵化机构之间互补性不强、专业性偏弱,投融资各方利益诉求不同,难以有效联动;四是各基地开展活动以自我组织为主,缺乏区域统筹与品牌建设,精品活动、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五是各基地之间双创平台建设差异较大,服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标准急需统一,质量亟待提高。正是由于各基地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使得相互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少积极主动的作为与联合创新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区域的创新协同,以及创新链的完善与效率的发挥,阻碍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三、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的主要思路
当前,长三角区域内一些地区与部分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间开展了一些跨区域的双创联动。由于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有效的组织保障,使得各示范基地之间的联动存在频率不高、效果不佳、动力不足等问题。
站在推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推进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的思路是秉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理念,遵循“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顺序,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双创示范基地的优势,从要素共享、服务联动、协同共治三大维度构建起完备有效的联动机制,力争做到联动范围由小到大、联动步伐由慢到快、联动层次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基地双创发展水平,努力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联动的驱动力来自于各基地的积极参与
双创示范基地联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联系活动,第二层次是联合行动。其中,联系活动较为简单,只要各基地之间互相沟通即可。相对而言,联合行动要难得多,它需要各基地的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而提升各基地合作积极性的关键在于通过联动能够给各基地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例如,通过联动可以使基地获得更多的双创资源、项目对接资源与人才资源,使得当地的双创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只有当联动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时,各基地才会对其充满渴望与向往,才会汇聚成强大的联动驱动力。各基地之间通过联动来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对接项目、提升服务,最终实现所在区域双创服务水平的升级发展。
(二)需要设立牵头机构推进联动工作
经过对各基地的调查研究发现,联动工作在起步阶段如果没有一个顶层策划的牵头机构,将不利于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的构建。如果借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G60科技走廊等,建立一个相类似的行政主导协调机制,对于像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这样一个主体情况差异较大的联合体来说,其工作协调难度较大,不易实现。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为适应未来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各基地之间建立一个市场化的牵头机构将更有助于联动工作的开展。当前,由于联动工作无人牵头,使得工作进展缓慢。为此,各基地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牵头机构来确保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工作达到“有人推、见成效、可持续”的效果。比较稳妥的办法是早期先由某个区域类示范基地承担起联动“秘书处”的职能,中后期可选择若干牵头意愿较强且创新基础较扎实的示范基地来轮流承担“秘书处”的职能,并同时匹配一个市场化机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相关活动的落地。
(三)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的联动工作推进原则
从双创示范基地联动工作的推进方式来看,由于基地之间的联动是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如果一开始就实行全面开花式的推进方式,不论是牵头者还是参与者都会有种目不暇接、疲于奔命的感觉,甚至可能是适得其反。
在联动工作推进过程中建议秉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的原则,挑选困扰多数长三角示范基地双创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进行重点推进,调动并肯定参与者的积极性,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要鼓励部分双创示范基地探索在若干细分领域找到优先联动的契合点,率先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联动,形成对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的多点支撑并推动其落地应用。之后,随着领域的拓展与各基地意愿的增强,不断丰富双创示范基地联动的内容和形式。
当联动工作全面开展后,各示范基地自身的双创发展环境也将得到改善,整个区域的双创服务也将全面提升,最终实现服务的均等化。此后,各区域类示范基地将吸引更多双创资源进入本区域,新进入的企业也不再关注各区域优惠政策、服务水平的差异,而是更多地关注当地产业资源是否与本企业发展匹配,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开展双创活动。所以,各示范基地的联合行动将有利于推进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以及实现各地差异化发展。
(四)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从优化双创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从全球主要创新前沿国家的经验来看,其发展均遵从“制度重于技术、环境高于投入”的原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适宜双创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又是由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所组成的,因此,推动创新创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根本是构建具有广泛多样性、充分流动性、较强连通性和黏性的双创生态系统。
四、结束语
从双创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看,推动创新创业需要大力集聚所需要的要素和机构,形成较为丰富且发达的人才库、技术源、资金池和服务群。从双创示范基地的服务来看,要促进各类要素和机构形成较好的配比结构,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并衍生出有利于双创的服务、机制与文化。从双创生态系统的治理来看,要促进产学研之间形成非常完善的联动机制和合作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无缝对接。只有把优化双创生态系统作为推进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动机制的理论出发点,从营造双创生态系统入手,才能使双创示范基地真正成为“三省一市”发展的高地,进而引领带动本地双创发展,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提升创新的协同度,最终助推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