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长三角一体化东风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2020-07-17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
马喜芳 顾建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中国军队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强战斗力。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2018年3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实现科技兴军,必须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加强同国家战略规划对接。
这些战略布局充分表明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国家战略大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重视它与其他国家重大战略间的协同推进、互为支撑的关系,努力构建军民一体互动关系。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也上升为现阶段的国家重大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到,要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格局、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等。这一重大顶层规划的公布,对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是全面且深远的。长三角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等举措的逐步完善,将大力促进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协同创新系统构建和创新能力提升。
国家战略作为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体目标而制定的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地位的长期规划和举措。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国家战略互相支撑的。当前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毫无疑问涵盖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价值和需求,既包含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领域的建设需求,也包含了打破封闭产业、行业、地域局限与推进社会化大协作的需求。同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了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的需求,涵盖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国家战略的相继提出,不仅增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互动,还构成了覆盖各领域的有机整体;它们既交叉重叠、相互牵制,又互相包容、互相促进。
正因如此,在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同时,要用系统理念进行统筹设计,尽早地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并具备综合施策能力;要充分发挥军民协同与长三角一体化之间的磨合、联动与耦合,以协同推进代替摩擦和掣肘,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
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实施,涉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领域,同时涉及多个行为主体,两者具有互为包容、互相促进的协同关系。
一方面,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有助于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不仅能突破长三角产业倾向于同质化等结构性难题,更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国防工业领域汇聚了众多尖端技术,形成了众多颠覆性创新成果,如今许多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尖端科技,如核能、互联网、航天技术等,都首先诞生于国防领域。因此,需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以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当前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涉及某些核心领域双方仍处于拉锯态势且“外部供给”频遭阻断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国防领域在短期内寻求“国产替代”提供了突围的可能。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关键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取得的突破日益增多。其中,一大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成果,均具有很高的军民科技一体化价值。如能顺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盘活区域内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并着眼于军事技术的前瞻性加以培育并对接需求,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关键技术的突围政策,以及联合攻关、应用等合作框架与联动对接机制,则有望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培育成全国最有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孵化基地。
二、加速构建军民一体化区域集群
2019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核心要素,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19年12月16日,习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文章。习总书记这些高屋建瓴的指示,对长三角一体化时代背景下加速构建军民一体化区域集群与全产业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启示意义。
一方面,要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激活军民两用资源。在长三角区域通过深入挖掘军地 资源,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加强地方企事业单位与军工集团的战略对接,实施军民一体化重点工程与示范工程等 措施,打造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产品的“绿色通道”,促进长三角地区人才、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等要素和资源的充分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最优配置。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加强规划、技术、管理、政策协同,通过资源服务共享、产业链条延伸、功能优势互补等加快推进要素合理流动,提升军民两用资源交换效率和利用率。
另一方面,优化军工产业结构,形成具有军工特征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区域集群。全产业链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首要结构性要素,长三角区域具备构建全军工产业链的深厚基础,在核心要点如技术、资金、配套企业、人才与产品标准等方面,能够提供完整支撑。长三角一体化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可为区域军民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促进“交通便利化”;通过合作发展、联动发展与互利发展,为区域军民一体化发展奠定经济基础;通过一体化交流与合作,为分阶段推进区域军民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助力。例如,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资源禀赋、经济能级、产业结构等,发挥长三角军民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聚集区域的区位优势;再如,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围绕核心优势产业及相关配套企业,打造长三角一体化自主性“全产业链”的重大装备创新平台。
三、创新军民两用体制机制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除了科技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因此,需进一步改革政府服务,创新协同式体制机制,主要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构建区域“一盘棋”整体思维框架下的军民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度。创新一体化顶层设计下的区域军民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以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与同质性问题。在长三角一体化东风下,通过区域“一盘棋”政策助力军民科技创新协同打破学科条块分割、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等制约,汇聚纵横力量,突破地域限制,从而为开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新气象提供契机。
其次,将军民产业协同发展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展中。当前,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并且政策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然而“各自为政”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因此,长三角地区亟需根据自身整体发展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集成,构建系统规划、衔接配套,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地区军民一体化产业协同。例如,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增进军民互动,促进人才培育和紧抓相关的项目、企业、园区、配套等一系列措施。
最后,加快军民一体化机制创新。可以考虑将政府治理中广泛运用的“会商机制”引入军民一体化领域,消除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形成多元合力。同时,考虑搭建长三角“政军企校园”联动平台,并改变原先单一主体的发展模式。例如,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更为灵活、更加制度化的人才、经费、成果转化等机制;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多元协同式”绩效评估与监督机制等。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本身也包含了军民科技协同发展的需求,因此,可以借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大力协同推进军民科技创新深度发展,同时兼顾发展与安全、市场与战场、生产力与战斗力,从而实现国家战略间的无缝对接、互为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