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思考中国航天技术转民用
2020-07-17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
何 颖
2020年新年伊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大显身手。
一 现代信息技术助力疫情防控
(一)5G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爆发后,权威专家逆行武汉,得出了“人传人”的准确论断,在患者急剧增多、无法及时安排救治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进入与时间赛跑的战“疫”斗争中,其中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迅速布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项目。火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建成交付仅用了10天,被誉为“中国速度”,该项目共新建了7个5G基站,5G拥有大宽带、高速率等技术优势,为在线医疗应用提供了通信保障。同期,以5G作为网络支撑的视频监控也让成千上万的网友在家里当上了“云监工”。2020年2月9日,火神山医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完成了首例5G网络远程会诊,标志着2家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正式启动,使病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信息化技术助力公共场所疫情防控
此次疫情爆发正值春运期间,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控制疫情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防控的关键,信息化技术在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百度地图发布的春运迁徙地图大数据详尽分析了武汉封城前的人员流向,为武汉和其他地区开展城市集中管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火车站、机场等人流聚集的地方,第一时间使用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对流动人员进行快速测温并实施监控,及时发现疑似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腾讯健康发布并实时更新涵盖全国363个城市、1512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和11594家发热门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导航地图”。同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刷屏,“新冠肺炎疫情卫星地图速查系统”上线,助力广大居民自行判断是否有接触患者而被感染的风险。
(三)信息化技术助力基层疫情防控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信息化技术有力支撑了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例如,全国各地很多社区先后部署了“社区疫情防控(人员)进出登记系统”,通过二维码、问卷调查等形式,实现了对社区居民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该系统还可对社区居民的进出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实施动态管控。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算法系统通过用电波段分布来精准判断区域内人员的日流动量和分布,并实时监测居家隔离人员、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负责北斗高精度数据运维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专门搭建网上“无人机战疫平台”,并向全国提供服务,可以支持上万架无人机按照系统生成的航点及飞行路径执行厘米级精度的飞行,以及进行巡检喊话、精准喷洒等防疫任务。这些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社区疫情防控人手不足的现实困难,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防疫人员的工作压力和接触风险。
二 从疫情防控看航天技术运用
自疫情发生以来,航天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展现,航天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印证,对湖北省及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参与重点集中收治医院的建造
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是疫情期间在武汉新建的2座重点集中收治病患的医院,是武汉战“疫”的重要战场。在医院建设过程中,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二号遥感卫星提供了定制化的卫星遥感服务,拍下了相关遥感影像,全面监测了2座医院的建设过程,进行了图像记录,并向社会各界分享了这些“太空大片”,让牵挂武汉的同胞共同见证建设进度,实时监控建设过程中医院及周边地区的水体环境、植被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千寻星矩SR3终端投入使用,实现了对复杂场地环境的高精度定位和精确标绘,确保工地大部分放线测量工作一次性完成,为临时医院的迅速施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二)在各地病患救治和防控工作方面形成支撑
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北省肿瘤医院和武汉黄陂区人民医院成功部署数字化手术室,将实时的数据监测与远程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手术室环境中,以综合影像技术提高医生的手术效率,同时开展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医疗可视化的数字化信息沟通和交流。苏州江南航天机电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医院”装备的主要研制生产商,全力支撑武汉市方舱医院的建设工作,第一时间调集9台套“移动医院”装备,共涉及手术车、医技车、通信指挥车、水电油保障车、生活车、宿营车等近10种特种车辆,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设备配套水平,为方舱医院完成手术、急诊、急救任务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还能保障救援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所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广东航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为汕头市定点医院开通新冠肺炎线上免费问诊平台,打通新冠肺炎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绿色通道。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金卡分公司作为全国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的主要承建商,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仅用24h就在旅馆业治安管理系统中上线运行了比对模块、报警模块功能,对疫情防控区域重点人员的酒店入住等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布控。
三 转危为机,疫情推进航天技术转民用
每一次“黑天鹅”事件在给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和转折,2003年的非典就催生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这也说明“危”和“机”从来都是并存的。此次疫情带来的损失超乎想象,但与此同时,也促使我们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行反思、纠错、改革,进而改变原有的行业发展轨迹,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智能化水平,催生出一批新生业态。
从航天技术转民用角度来看,应该把此次疫情的挑战变为机遇,促进航天技术深入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中来。实际上,在世界航天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探月、探火,还是太空采矿、太空旅游,甚至是外星移民等,无一不是以为人类拓展生存地域、更好促进生活形态改革为目的,可以说航天的发展从来都没有游离在促进人类进步的使命和责任之外。
疫情防控已经使线上线下一体化社会加速到来,智慧城市和智慧社会持续深化,未来这种“智慧”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航天技术要助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争取成为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航天技术助力医学发展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得以向民用领域转化。近年来,很多先进的航天技术已应用到医学研究、临床医学诊疗及日常保健中,在促进医学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未来可重点在以下领域进行拓展:一是随着医疗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可利用航天技术提高医疗设备的自给率,助力高端医疗设备的创新发展,满足不同层次医疗设备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优势,深入研究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梳理各类医疗机构的定位,充分考虑“平急结合”“平战结合”的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三是将空间生命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将用于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病患治疗上,使相关医疗设备“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助力早日实现智能机器人看护和无人化病房等。
(二)航天技术支撑工业互联网建设
在这次抗“疫”战斗中,互联网、大数据、5G、无人机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使网上办公、网络会议、网上采购等线上经济、云经济意外走红,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工业互联网是国家明确的“新型基础设施”,航天技术未来可以在扩展应用场景、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发力,抢占发展先机。例如,停工不停产倒逼工作模式创新,远程科研、线上会议等手段是否可以互动得更为专业、更有效果,既提高效率,又节约成本?基层安保防控是否还是采取人海战术,体温测量数据是否可以实现联网,公共场所的服务机器是否可以改用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
(三)航天力量支持应急事件处理
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包括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而在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航天力量紧急支援,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有关单位第一时间研制出红外人体测温仪、自助售药机、医疗处置方舱等产品,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从航天技术支持应急物资保障的角度来看,未来可进一步加强航天领域智能化、自动化前端应用系统等的研发工作,将线下资源统筹到线上,形成供产保障系统,准确提供库存、调拨、生产、消耗等方面数据,实现生产任务和生产资源的优化整合。从发挥航天科研试验能力的角度来看,未来可进一步发挥航天领域作为高科技前沿集合地的优势,提升航天单位协同开展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的研究试验能力,共同推动航天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每个行业甚至是对每个人的考验。2020年是“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同时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之年,我们既要充分继承中国航天的优良传统,也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