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协同集聚对江苏区域环境的影响

2020-07-16张萍刘军

阅江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环境污染制造业

张萍 刘军

摘要: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背景下,如何解决产业集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二者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江苏省环境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制造业集聚加剧了区域环境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显著的减排效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改善环境质量。相关研究结果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矛盾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协同集聚;环境污染;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3-0049-11

作者简介:张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刘军,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引言

当前,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附加值低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生产性服务业包含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服务资本,对于提高专业化分工和全产业链精细化程度,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中国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生产性制造业服务化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使产业由制造业单一结构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相融合,已经成为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发展面临挑战。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成为江苏省振兴制造业、重构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然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2017年江苏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8.O%,低于全国平均值(78.0%),也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城市的平均值(72.7%)。那么,环境污染与制造业集聚存在必然联系吗?若存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是否有利于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深入探究上述问题,可以为江苏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过程中规避产业集聚污染提供参考,同时对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增长与污染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論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还存在较大争议,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分为三种:产业集聚加剧了环境污染,产业集聚改善了环境污染,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可见,关于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尚无一致结论。同时,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可能存在区域特定性,很多学者基于不同的样本和考察视角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产业集聚既包含单一产业的集聚,也应包含不同产业间的协同集聚,而已有关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主要考虑工业集聚、制造业集聚等单一集聚,忽略了产业间协同关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对环境影响的内在机理,以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江苏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二者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二、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环境的内在机制

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来源分为资金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资金外部性源于产业的前后向关联,因而影响成本和利润。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一方面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集中治理,降低治污成本。此外,集聚还有利于形成第三方治理市场,从而实现治污专业化。技术外部性是通过技术之间的联系而非市场机制产生的外部性。在集聚区内,企业共享专业的劳动力市场,这促进了区域内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外溢,同时企业地理上的邻近有利于隐性知识传播。集聚所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促进集聚区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如果企业生产技术的环保性因受益于技术外溢而得以提升,那么集聚区的环境就能因此而改善。

理论上,产业集聚的资金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对区域环境具有正向影响,当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大于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负外部性时,产业集聚有利于地区环境改善,反之,则会加重地区环境污染。

(一)单一产业集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机制

产业的差异化集聚会产生具有不同特征的正、负外部性。对于制造业集聚度较高的地区,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会产生更强的资金外部性。但是,制造业特别是污染型制造业的集聚,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更强的负外部性。同时,由于当前许多产业集聚区为政府主导建立,地方政府倾向于推动制造业快速集聚以拉动经济增长。一方面,在这种快速打造的政府主导型集聚中,企业之间横纵向的关联性较差,难以形成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在“晋升锦标赛”机制的影响下,政府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会制定并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形成“污染避难所”和“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局面。因此,制造业集聚具有强资金外部性和强负外部性的特征。

H1:单一制造业集聚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随着社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外包等形式逐渐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质上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外溢能够突破空间与行业的限制,因此其集聚的技术外部性较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但与制造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关系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上下游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互补关系并非体现在投入要素方面,生产性服务业不会因为集聚而节约总成本。因此,相对于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较强的技术外部性、较弱的资金外部性。

H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分别比较模型(1)与(2)、(3)与(4)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制造业集聚的二次项均不显著,一次项显著且为正,这表明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正线性关系,制造业集聚显著加剧了地区的环境污染。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方面,目前集聚区内污染物的集中治理程度还不高,污染物的回收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横纵向联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企业环境治理中存在“搭便车”行为,“污染避难所”和“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现象依然存在。

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3给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系数估计值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考察期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显著的污染减排效应。可能包含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目前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不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的技术溢出更倾向于生产型技术,对于清洁技术的溢出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工业发展需求等并非完全匹配,盲目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没有结合城市规模和工业结构,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极大地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减排效应。

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4报告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模型(9)至(11)中的协同集聚的一次项均不显著,而模型(12)中的协同集聚一次项、模型(10)与(12)中的协同集聚二次项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且相应的系数估计值为负。由模型(12)可知,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并且由于协同集聚的一次项为负,对称轴为负,所以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协同集聚可以改善地区环境质量。可能有如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可以将集聚区内企业的上下游关系扩大至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集聚资金的外部性影响;第二,知识在不同产业间的交流碰撞促进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第三,产业间分工协作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产品研发和生产效率提升,在此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中高端、环境友好型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更加注重品牌塑造和清洁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在模型(1)至(12)中,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稳健性。经济发展水平一次项系数均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均显著为正,三次项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曲线形式为倒“N”型,即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两个门槛值。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一个门槛值之下时,经济发展能有效改善环境污染;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两个门槛值之间时,经济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越第二个门槛值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环境。根据模型(12)可以计算出InA门槛值分别为15.253和17.134。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南京、无锡、苏州三个城市高于第二个门槛值,经济的增长有利于缓解环境压力,其他10个城市处于第一个门槛值与第二个门槛值之间,经济发展还没有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转变。人口规模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人口的增长加大了环境压力。目前企业技术研发的重心依然在生产型技术上,清洁技术发展缓慢,生产型技术发展反而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程度有显著负影响,说明现阶段江苏的环境规制具备一定的减污效果。市场潜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地区市场潜力越大越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二者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7-2016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二者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第一,考察期内,江苏省各地级市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第二,制造业集聚显著加剧了环境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不明显,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质量;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江苏省部分城市依然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技术进步、人口规模加剧了地区环境污染,地区环境规制与市场潜力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依据上述结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合理规避制造业集聚的污染路径。地方政府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为目标,规避集聚的污染路径。建立污染物集中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集中治理基础设施与配套装备建设,构建第三方污染治理市场,充分发挥制造业集聚的资金外部性优势,实现污染治理规模经济。

第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重视培养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外部性,提高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加强对绿色技术、清洁技术的研发投入,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溢出对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努力提升地区环境质量。

第三,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秉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间分工协作,充分释放协同集聚的规模经济与专业化效应带来的溢出红利,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来向红)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环境污染制造业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