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荣誉学位制度对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启示

2020-07-16孙华

阅江学刊 2020年3期

孙华

摘要:荣誉学位起源于英国,是对大学本科阶段高质量地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并顺利完成特定附加教育内容的学生所颁发的学术水平认证。荣誉学位能够有效甄别本科生的学术潜质与学业水平,为拥有不同潜质和职业愿景的学生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可能。英国荣誉学位分为五等,为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实施精英教育,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英国灵活开展荣誉学位教育,设置统一的认证标准,保证荣誉学位的含金量。结合我国一流本科建设的目标及前期的探索,综合考虑我国的基础条件,我国构建荣誉学位制度要符合国情,差异化地推进;严格要求质量,以学术为唯一标准;形成配套制度,构建制度群。

关键词:荣誉学位:一流本科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20)03-0075-07

作者简介:孙华,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已成为共性问题。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荣誉学位(Honors Degree)起源于英国,是对大学本科阶段高质量地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并顺利完成特定附加教育内容的学生所颁发的一种学术水平认证。荣誉学位是对成绩优异且学术潜力较大的本科生的身份认定,代表了一种高水平培养项目(HonorsProgram)。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荣誉教育(Honors Education)同为本科精英教育模式,但是荣誉教育一直缺少关注。荣誉教育可以满足成绩优异且潜力较大的学生的需求。作为培养卓越人才的教育模式,荣誉教育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荣誉项目、荣誉学院和荣誉计划等。顺利通过荣誉教育者将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在现行的三级学位体系之外,荣誉教育是对学士学位的补充和完善,是针对本科生学术水平的一种鉴定方法。荣誉学位不仅能满足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对挑战性学业的需求,而且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的机制,还为雇主甄别人才提供了标准。所以,荣誉教育的本质是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或者说是一流本科教育。因此,荣誉学位制度一经推出,即被众多国家借鉴并引进。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还授予另一种荣誉学位(Honorary Degree),也叫“名誉学位”,主要是一些世界知名大学向对人类社会或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的人士颁发荣誉性的高级学位,一般是“荣誉博士”或“名誉博士”。这种荣誉学位不包括学士学位,也不代表被授予者的学术水平。本文所指的荣誉学位不包含此类学位。

荣誉学位对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荣誉学位为拥有不同潜质和职业愿景的学生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可能,而它对学士学位质量的细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还能够有效确定和甄别本科生的学术潜质与学业水平,进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显然,荣誉学位制度是推动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英国荣誉学位制度概况

荣誉学位制度起源于英国,旋即被美国借鉴和引进。20世纪中期,特别是二战以后,荣誉学位被英联邦国家接受,随后,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实施荣誉学位制度。

荣誉学位制度成型于20世纪初的牛津大学。1830年前后,牛津大学就意识到,即便有源源不断的精英生源,学生在毕业时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强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因材施教,牛津大学开始设立“通过”和“荣誉”两种考试制度,即本科生可以选择参加“通过”或“荣誉”考试。一般来说,“通过”考试比较容易,对应学位的获得者主要是实力不强的学生:“荣誉”考试则有更高的毕业标准,荣誉学位的获得者可以从事专业性更强的职业或竞争更高的职位。在牛津大学,要想获得荣誉学位,学生要在正常的学期和假期中独立从事指定的学术研究,同时还要学习“通过”考试要求之外的内容,并顺利通过难度较高的综合考试。在这个过程中,牛津大学会安排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与其他国家不同,当代英国的荣誉学位是自动授予的,针对本科阶段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依据各个高校的等级系统,分别授予不同的荣誉学位等第。目前,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等地,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分为普通学位与荣誉学位两类。普通学位颁发给接受了3-4年大学本科教育且考试合格者,而荣誉学位则对学生有较高的学业要求。所以,英国本科生获得的学士学位分五等:一等荣誉学位、二等上荣誉学位、二等下荣誉学位、三等荣誉学位、普通非荣誉学位。一等荣誉学位仅占全部学位授予数量的5%,只有顶尖大学最优秀的毕业生才可以获得,这类学生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不需要研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大学学制为3年(医学等专业以及苏格兰地区的学制为4年),大二、大三的成绩各占50%的权重,大一是适应阶段,分数不计入学位考核指标。平均分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不同于我国的计分方式。中国与部分国家本科生毕业时获得的学士学位与英国荣誉学士学位的通兑标准如表1所示。

英国大学的荣誉学位由各校自行颁发。表面上看,英国大学在颁发荣誉学位时各自为政,但是英国对荣誉学位的管理非常严格,各大学针对不同等第的荣誉学位制定了明确的标准。例如,剑桥大学的课程分为两到三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每部分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通过全部考试才能够获得荣誉学位,不同的成绩对应不同的荣誉学位等级。

英国严格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维护荣誉学位制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监管”作用。客观上,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本来就参差不齐,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荣誉学位制度,如果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荣誉学位将无法被社会和业界认可,其鉴别作用将大打折扣。为保证各大学不同等第的荣誉学位质量相同或相近,可以互通或互认,英国政府对每所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展开评估,以此为基础,确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各等第荣誉学位的授予比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简称QAA)是独立且唯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代理机构,其核心工作就是评估英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和质量,提供全国统一的参照系。这种管理方式实际上是对各高校荣誉学位评定制度的一种校准,保证每所高校荣誉学位的“含金量”相对一致。在这样的制度下,在教育质量高的大学,学生获得荣誉学位的比例要高于教育质量相对较低的大学。例如2016年,在剑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获得一等和二等上荣誉学位的比例为89%,而排名靠后的白金汉大学,获得一等和二等上荣誉学位的毕业生占44%,两所大学获得一等和二等上荣誉学位的本科毕业生被社会认为具有相同的学业水平。2018年,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获得者占该校本科毕业生的92.8%,剑桥大学则是92.1%,曼彻斯特大学为78.4%,利物浦大学是76.7%,在英国本土排第127位的伦敦都市大学,该比例为50.2%。这种数量上的不均衡保證了荣誉学位质量的一致性,使荣誉学位成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

在英国荣誉学位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剑桥大学。剑桥大学是全球唯一拥有最完善的本科生荣誉学位系统的世界一流大学,该系统被学界称为剑桥荣誉学位系统(TheSystem of Cambridge Tripos)。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一共拥有30个系列,学生可以在任意两个系列中选课。剑桥荣誉学位系统分为三个等级:Part I、PartⅡ和PartⅢ。学生学习完某一系列荣誉学位的所有课程之后需通过相应的考试,只有Part I和PartⅡ的考试成绩都合格,才能够选择另外一个系列荣誉学位的课程继续学习,并接受考核。其中,某些学科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数学系。剑桥大学的数学系是全球最顶尖的,该系的荣誉课程体系将Part 1分为Part I A和Part I B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系统中,不同系列的荣誉学位不可以同时获得,学生以最后获得的荣誉学位为准。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系统提供了阶梯式的等级,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诉求,荣誉学位的可再选择性为广大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学位提供了更宽大的场域。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位方向并付出努力,按照成绩等级获得荣誉学位等第。

显然,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体系在教育质量与学术标准之上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天赋、未来规划与个人理想,学位的荣誉性十足,受到学界、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二、英国荣誉学位制度与一流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代表着教育民主,也意味着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标准和质量可能会降低。但是普及化不代表均质化,对于那些能力优秀或有潜质的学生来说,如果他们在本科教育阶段无法接受精英教育,同样是不公平的。现实的态势更为严峻。教育民主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本科教育资源被迅速稀释,优质资源向研究生教育流动,本科教育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各种大学评估、学科排名的热潮导致大学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本科教育被弱化甚至被轻视的局面。

诚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果之一就是教育资源被稀释,但是,这不应该是唯一的結果,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意味着本科教育应当全面去精英化,或者本科教育质量全面下滑。大学不能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借口,放弃科学城堡与人才高地的学术职责,辜负社会的期望。无论从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还是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看,大学必须培养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大众化不代表均质化。

当然,一流本科教育的努力无法保证实现无差别、整体性的一流,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应当是本科教育水平整体、有效地提高,尤其要重新重视“对精英的教育”,即甄别、选拔和培养精英。

显然,荣誉学位制度可以有效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通观英国的荣誉学位制度,尽管其目的可能是促进个性化、民主化教育,但是荣誉学位制度在客观上实现了一流本科教育。事实上,英国的荣誉学位制度确实被视为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抓手。在世界各高校不同的制度设计背后,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倾向。

(一)灵活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施精英教育

荣誉学位教育对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实施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无需赘言。针对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价值,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泰德·汉弗莱认为:“在美国,仅靠少量名校并不能满足优秀青年获得大学高质量本科教育的需求,美国大学负有培养优秀本科生的责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玛格丽特·拉姆指出,她曾任教的英国华威大学是一所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她教授的本科生班级从未少于14名学生,指导本科生独立研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牛津大学,由于资金紧张,本科生导师制也遭遇挑战。在中国,本科生大班额和较低的师生比是常态,本科教育质量同样难以得到保障。英国的做法是:一方面,让大部分普通大学实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同时,让那些质量好、水平高的大学继续开展接近传统意义的精英教育,比如“罗素大学联盟”(TheRussell Group)等;另一方面,通过荣誉学位或荣誉项目的方式让高校中的尖子生脱颖而出,实施“对精英的教育”。这种灵活多样的设计无疑是防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本科教学质量下滑的有效路径。

(二)设置统一的认证标准,保证荣誉学位“含金量”均等

英国政府委托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对本国大学的荣誉学位实施约束和管理。作为英联邦国家之一,新加坡则依靠市场对荣誉学位实施自由认定。这种管理方式的目的是保证质量与口碑有差别的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具有“等价性”,或拥有基本相等的“含金量”,使得荣誉学位成为国家标准,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样,各个大学持有不同等第荣誉学位的毕业生在就业、继续攻读学位时就可以进行比较。在新加坡,各高校的荣誉学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通常情况下,凡获一等荣誉学位(即最高荣誉学位)者,在职场(或军队)中的月均薪酬比普通学位获得者高出约400新加坡元。因此,学生、大学、家长与雇主都对荣誉学位制度抱有极大的兴趣。对大学而言,高水平的本科教育质量一方面推高了入学要求,提升了大学的声誉,大学可以持续吸收优质生源;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获得了优质生源,大学可以打造优秀的科研后备军。由此,荣誉学位制度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坚持严进严出、质量第一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如果失去质量标准,或者高质量的教育流于形式,荣誉学位的价值与合法性将不复存在。反过来说,唯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荣誉学位的社会效应才能释放出来。

无论荣誉学位的发源地英国,还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抑或“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荣誉学位确实保证了“荣誉”。从申请条件和学分要求、区别于普通学位的课程与研究内容、全程淘汰的管理制度、苛刻的授予比例等各个方面来看,荣誉学位体现了精英本科教育的质量与水准。由于始终坚持严进严出、质量第一的原则,荣誉学位保证了制度的价值与目标,因此,荣誉学位制度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的典范之作。

三、荣誉学位制度与一流本科教育的中国路径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知易行难。中国是高等教育大国,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一段时间以来,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界早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学扩招以后,小部分高水平大学组建荣誉学院,开始了拔尖人才培养的尝试。这种尝试在学理上接近英美的荣誉学位制度,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目前,这种荣誉学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借鉴国外大学在荣誉学位制度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以及前期的探索,综合考虑我国的基础条件,可以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荣誉学位制度,借此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在实践中,制度创新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差异化地推进荣誉学位制度

荣誉学位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大学能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继续开展精英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引进这项制度,根据国情加以改进使其“接地气”,是这一制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鉴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态势,应当差异化地推进荣誉学位制度,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245所(其中独立学院265所)。这些学校在办学质量与生源质量、层次与结构、特色与学科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双一流”建设高校,到地方普通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如果立亥0全面推行荣誉学位制度,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荣誉学位的质量难以保证,各学校的荣誉学位等第的换算也无法实现。况且,新建本科院校、部分地方普通院校无论在特色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均不能达到荣誉学位制度的要求。

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学位制度,即以国家信誉担保学位质量,认可学位等第,因此推行荣誉学位制度务必慎之又慎。改革初期,最好的方案是差异化地推动荣誉学位制度体系建设,进入这一制度框架的学校要进行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分步推进、分层控制、质量第一,针对不同水平的大学,要坚持严格的、差异化的荣誉学位授予比例和荣誉学位等第。一句话,从源头上确保宁缺毋滥,保证我国荣誉学位的“含金量”。

在推行荣誉学位制度的过程中,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荣誉学位数量、不同等第荣誉学位的比例等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在形式上,可以同意这些高校采取荣誉学院的形式开展荣誉学位教育。像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先期已经开始探索荣誉学院教育且排名靠前的高校,可以授予更大的自主权,但是在荣誉学位的等第、数量与比例方面要做到适切、协调、一致、均衡、公正。

对于排名或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30至50名的大学,荣誉学位的等第、数量与比例应适度降低,前50到100名的大学则要大幅度降低。同时,通过第三方评审等途径,指导不具备组建荣誉学院条件的大学通过荣誉项目(类似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的方式开展荣誉教育,只在某一个或少数几个优势学科或特色学科中推行荣誉教育。同时,保证必要的创新意识,坚持能力培养,明确荣誉项目的价值定位与培养目标。

对于地方普通院校,应当严格控制荣誉学位的设置、各学位等第的数量与比例,加强流程管理与结果审核,绝不能全面铺开。要制定负面清单,例如规定:高校要实施荣誉学位制度,必须达到一定的开设本科教育的年限,在专业特色与学科水平等方面达到要求;20%~40%的高校无权授予荣誉学位;根据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对荣誉学位授予权进行动态调整。

(二)严格把控质量,以学术为唯一标准

首先,必须做到质量第一、严进严出、全程淘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荣誉学位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教育质量是荣誉学位制度的生命线,如果不严格把关,这一制度的价值和目的就毫无意义。国外的荣誉学位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学界和业界的认可,就是因为海外高校把学生的水平作为颁发荣誉学位的唯一标准。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本科学位没有等级之分,高校向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统一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虽然有部分学生可以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但是这个称号掺杂了太多非学术因素。再加上高校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拥有“优秀毕业生”荣誉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和学术研究领域基本没有优势。当前,很多试点学校反映,本科生的淘汰率偏低,被淘汰的学生在后续学业中存在对接困难。在未來的改革中,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其次,可以考虑建立全国性的、独立的荣誉学位教育委员会,指导、协调、评估、调整各会员单位(即大学)的荣誉学位等第、授予数量与比例。委员会采取会员制,高校自愿申请,考核通过方能进入。委员会的职责必须是清晰的、明确的、公正的、独立的。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仅要包括学术精英、社会精英、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者和从业者,还必须考虑成员的专业性与代表性,同时要排除成员身份、利益相关性等因素。当然,委员会不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质疑,还要为会员大学提供咨询服务。

(三)形成配套制度,构建荣誉学位的制度群

“法制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单一的向度上推进和发展的”。围绕核心制度,必须有一批与之配套的制度设计。作为改进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制度设计,我国的荣誉学位制度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制度,形成围绕核心制度的制度群。只有这样,荣誉学位制度设计方可达成目标,释放制度效能。

第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现行的学位制度并不支持大学颁发荣誉学位,因此,一批试点高校不得不另寻变通之策。如果我国在法律上对荣誉学位予以确认,相关改革将名正言顺。第二,出台或修订一批与荣誉学位制度相匹配的规定。比如,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规定一等荣誉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或者提出“反向要求”,申请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者必须在本科毕业时获得一等荣誉学位。同样,某些高水平大学或某些优势学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也可以对申请者或报考者提出资格要求,例如其荣誉学位不能低于某等第。第三,在就业市场,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出台配套制度,规定一等荣誉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薪酬应在普通学位获得者的基础上有所上浮。

(责任编辑:沈丹)